《经济学通识》J是薛兆丰教授的一部自选集,他从自己10多年写作的文章中,精选出98篇。J像他所说的:“想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支持者,或真正的自由主义支持者,你绕不开这本书所讨论的每一个议题。”
读这本书,你会产生一种随时烧脑毁三观的冲击感。
◆ 你将逐渐学会,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衡量;
◆ 你知道不仅要看“局部”,而且还要看“全部”;
◆ 你不仅能看见“别人看得见的”,还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
◆ 你会发现“事实是什么”比“别人怎么形容”更重要;
◆ 你还会觉得不少过去看来理所D然的因果关系原来颠倒过来才对。
改造“SJ”,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SJ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阅读本书的后果,J是“SJ观”的转变。
薛兆丰教授特别强调,这本书并不适合所有人。他出了一套测试题,看看你是否需要这本《经济学通识》。
你认同吗?
1.高峰期打车难的根本原因是出租车不够
2. 要减少失业,J必须创造更多的职位
3.掌握价格规律有助于预测价格波动
4.商人实行“价格歧视”,会损害消费者利益
5.政府拍卖土地推高了房屋价格
6.实施“同工同酬”法有利于保护弱者的权益
7.基尼系数越高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
8.商人乱提价会引起通货膨胀
9.冗长的销售链条和贪婪的中间商抬高了药价
10.遏制投机需求有助于降低房价
11. 反垄断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根本大法
12.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回报社会
13.罢工能抵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14.没有民主J没有自由
15.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正确的
如果你从没有认可过这些说法,那恭喜你,不BD这本书了。
如果你认同过其中一些,那么还是推荐你读一下它吧。
SJ并不复杂,只是你需要重塑一双慧眼。
1.管制的愿望与结果
论堵
免费才是Z贵的
北京信不信市场
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康德未曾出远门
火车票低价造成了举国浪费
重税岂能压房价
炒房有功
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
限购令混淆了房价上升的正负因素
打击投资是大错
大规模保障房只会提高真实房价
政府卖地推高房价了吗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
公营与私营的异同
短缺商品应该如何分配
2.价格与市场
认钱还是认人
市场经济与歧视
为“歧视”正名
同工同酬法的反效果
追问“YJ”注定徒劳无功
从侃价策略说起
谁的谈判力更强
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
3.贸易与互惠
愈让步,愈进步!
你毁你的D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为什么有贸易争端
谁是贸易争端的主角
谴责西雅图暴乱
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美国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机会
4.反垄断的罪与罚
谁在危及自由竞争
谁创造了暴利
荒谬的制裁
打车软件倒贴用户是良性竞争
反垄断法拓宽寻租之门
反垄断只要一招
D二章 生命有限
1.利率的原理和应用
股价不可预测
利率由谁制定
向费雪致敬
低碳之争
纯利率影响文化品位
2.保险的机制与实践
灾难预报与保险公司
保险机制的演进
中国医疗保险的特点和症结
“医疗税”并非“医疗险”
D三章 互相依赖
1.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的应对
医患之间的信任
何谓优质
缺奶、淡奶、浓奶和毒奶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
共享经济不可挡
2.劳动力的权利与福利
失业不是浪费
出卖劳动是基本权利
Z低工资法不可取
工资是如何被决定的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罢工的性质
3.收入与公平
收入如何分配
中国的基尼GJ警戒线
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
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
Z多数人的Z大幸福
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
D四章 需要协调
1.汇率与通胀
汇率形成的机制
稳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
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2.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和命题
经济改革J是要落实转让权
征地还是征税
征地的权衡
合理集资与庞氏骗局
金融改革不容忍庞氏诈骗
民间金融改革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哲学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
3.民主与自由
钞票与选票之争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理性胡闹
个人选择与公共选择
欧债危机与宪政选择
民主不是自由
为自由而进言
D五章 经济学随想
1 .经济学的态度和观念
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行善的困难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实干家
2.经济学的误用和纠正
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价值”观的谬误
知数据不知情况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3.经济学巨匠的成J和纪念
法律经济学从科斯开始
如何纪念科斯
官员不是天使——纪念宪政经济学先驱布坎南教授
因纯真而深刻——纪念经济学家阿尔钦
纪念贝克尔
显示全部信息论堵
北京也以“堵”扬名。事实上,治堵不算难,“按时间路段收费”即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人们都在试图抗拒有效的方法,转而求助于适得其反的下策。
道路的作用是疏导交通;被疏导的交通的价值越高,道路的价值J越高,这是机场跑道与乡间小路之间的区别。严重的拥堵,可以让高价值的机场跑道沦落为乡间小路;而治堵的目标,J是要设法让道路所实现的价值达到Z大,即确保在任何时段,都让对使用道路的需求为Z高的车辆顺利通过。这目标清楚,而许多带来反效果的措施,都是因为把这一目标与其他目标混为一谈造成的。
从经济学看,道路不是公用品(public goods),而是私用品(private goods)。所谓公用品,指的是一个人用不影响其他人用的物品。典型的例子是音乐旋律、故事情节、科学定理等。公用品既可以由政府提供,如公共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由个人提供,如带版权的电影和书籍。
私用品,指“一个人用了别人J不能用”的物品,包括粮食、电力、用水、医疗服务、教育设施、国家公园、交通工具和公路航道等。私用品也是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个人或私营机构提供的。关键是,不论谁提供,也不论提供者是否向使用者收费,私用品的“一个人用了别人J不能用”的属性不变。公路J是这样:尽管它很可能是政府铺设的,而政府也很可能不收费,但一条车道,一辆车用了,别的车J不能同时同地使用,所以才会发生拥堵。其他私用品,也一概如是。
因此,尽管政府提供了私用品,但政府模仿私营机构的做法,向使用者收费,J仍然具有双重意义。一,收费能区分使用者的需求,能把“一个人用了别人J不能用”的私用品,分配给需求更大的人。二,收费能帮助政府进行成本核算,让政府好像私营机构那样了解他们提供的设施是否划算,从而为将来的公共建设规模提供指南。
很多人一般地反对“用者自付,按价交费”的资源分配办法,动不动J质问“穷人怎么办”。他们不明白,按“价高者得”原则筛选出来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的大小。富人也有不肯出价的时候,穷人也有很肯出价的时候。要是路权是按拥堵费分配的,那么一个躺在救护车里的贫穷孕妇,是否比一个载女儿上芭蕾舞班的富人更愿意支付拥堵费?一群挤公交的上班族,凑起来的钱是否更容易让一个只身去做美容的家庭妇女让路?显然,市场机制为需求更高的穷人提供了随时战胜需求较低的富人的机会,而其他行政管制手法,则只会削弱穷人的这种机会,并巩固那些行政手段丰富的人的优势。
可能有人会说,政府收的钱已经够多了。这确实是个问题。但私用品——哪怕是由政府提供的私用品——是否应该收费,与收取的费用应该用于何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政府分文不收拥堵费,与收取足够高的拥堵费后把收入全部均分给全体市民,这两种做法虽然都能阻止政府增加收入,但对治理拥堵的效果是WQ不同的。广州地铁试行免费乘车的经验,是绝好的旁证。假如对地铁这种私用品WQ不收费,那么哪怕是需求很低的人也都会涌来;相反,收费后把收入返还给居民,需求低的乘客J会主动回避高峰。
北京的道路不是“到处始终”拥堵,而是“某时某地”拥堵,治堵的办法没有比“按时按段收费”更精准了。越接近这个原则的治堵方案J越有效,越远离这个原则的治堵方案J越无效。例如,提高燃油费J难以有效治堵。这个办法不但会让在非繁忙时段行车的车主吃亏,同时还鼓励了已经缴纳了高额燃油费的车主,去争用本来已经稀缺的道路时段。人们可能还会到周边地区购买汽油,并由此引发管制带来的无谓浪费。不公平加剧了,拥堵则并没有减少。
相似地,企图通过提高牌照费的办法来治堵,也是隔靴搔痒,没抓到要害。管制者没有理由推断外地车对北京道路的需求低于本地车。相反,一般愿意老远开来的汽车,反而应该比在本地的汽车,有更急迫的事情要办。然而,管制者如果不对外地车牌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提高北京车牌牌照费的做法J难以收到任何治堵的效果。由此看来,通过提高牌照费的办法来治堵,造成的问题恐怕要比解决的问题更多。
再有,之前颁布实施的“摇号发牌”的办法,无论其优劣,无论人们是否会形成一个地下市场来冲抵它的作用,都与“按时按段收费”的办法不沾边。所谓“治堵”,是说现在京城的某些时间某些路段已经太堵了,而不是将来可能堵。即使从此停止发牌,也无助于解决目前的拥堵。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听到各式各样的治堵建议,包括“优化道路规划”“发展公共交通设施”“缩小城乡差别”“公布政府机构购车用车的详情”,甚至是“让政府部门搬迁到五环外的郊区”,等等。客气地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客气地说,建议者根本J不想在可见的将来看到北京的拥堵得到改善。为什么?建议者们忘掉了“治堵”的目标,那J是确保对使用道路的需求为Z高的车辆顺利通过;相反,他们把“治堵”理解为“治理社会”,把许多其他的愿望和目标,都与治堵等同起来,甚至置于治堵之上了。
这是说,大家不妨讨论如何优化这些外界条件,讨论如何改道、如何发展公交、如何限制公权力,但这些问题本身不是治堵的目标。我们不能先放弃“按时间路段收费”这一直接达到目标的办法,退而指望去改变那些间接的因素来治堵。同样的道理,大家不难理解,只要食物供不应求,那么餐厅J应该实施“按质按量”收费办法,而不是指望CD改善了公款吃喝的现象后才让餐厅收费;鸡肉紧俏了,鸡肉J应该贵,而不是漫无边际地讨论如何增加牛肉的供应,进而讨论如何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以致顺带使得鸡肉不用涨价。
至于“按时间路段收费”应该如何实施,短平快的办法之一,J是先设定“适度拥堵”的行车速度,以此为目标,实时调整道路的拥堵费率,用电子显示牌和无线广播等办法公示,通过摄像头来记录经过的车辆的车牌,事后通知并征收拥堵费。可以想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不同时段的拥堵费率J会稳定下来,车主J能形成较准确的预期。如果人们过去按预期可以说“你周一早上六点从机场到北大东门是不会堵车的”,那么实施“按时间路段收费”后,人们J可以这样预言:“你周一早上八点从机场到北大东门也是不会堵车的,但一般要交二十元的拥堵费。”
为什么人们总是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排斥“按时间路段收费”的办法?我想YS特约评论员王志安先生对公众心态作了准确的概括:“治堵可以,但不可以妨碍自己的利益。”其结果,显然是大家的利益都受到严重损害,纳税人出资铺设的道路J大地贬值。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始终将重点放在“人”的身上。薛兆丰教授反复强调,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选择,是关于如何在稀缺的资源下做出最优的决策。这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学科,而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充满人情味的领域。他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羊群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或者“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市场失灵,这些都让我感觉特别有共鸣。我突然意识到,我过去在生活中做的一些决定,很多时候是被情感、被他人影响,而忽略了理性的考量。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中的盲点。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关于如何“征服世界”的宏大叙事,而是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这种“从内向外”的改变,比任何“从外向内”的知识灌输都更加深刻和持久。我发现,当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有能力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改变。
评分当我翻开《经济学通识(第二版)》的第一个章节时,我其实抱着一种“姑且一看”的心态。我对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有些距离感,总觉得那是属于专家们的事情,跟我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关系。然而,薛兆丰教授的文字却像一股清流,瞬间打消了我的顾虑。他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艰深的术语,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切入,比如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选择”问题,甚至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钱”这样的基本追问。我顿时觉得,原来经济学就藏在我的生活里,只是我从未真正注意到它。教授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去。我尤其喜欢他对“机会成本”的解释,不再是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性。这种理解,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决策,原来我总是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成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经济学不仅仅是数字和图表,更是关于人类行为、选择和稀缺性的本质。它没有试图去教我如何去改造社会,而是让我拥有了一副更清晰的眼镜,去观察和理解我身处的这个由无数选择构成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地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
评分《经济学通识(第二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感性的人,对数字和逻辑不太敏感,所以对经济学这种“硬学科”一直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薛兆丰教授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他善于将复杂的概念用最简单、最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让我明白,经济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书里关于“产权”的论述,让我对“所有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清晰的产权界定对于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多么重要。这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更是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利益的深刻洞察。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自己对经济世界的无知和茫然,反而觉得自己拥有了一套分析工具,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它不是在教我如何去改变世界,而是在帮助我认识自己,认识我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方式,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挑战。
评分这本《经济学通识(第二版)》真的像一位老友,在我迷茫的时候,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孩子,世界很大,也很复杂,但没关系,我们从这里开始。” 薛兆丰教授的文字,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也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智慧。他用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的例子,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经济学概念,一一拆解,就像变魔术一样,把抽象变成具象。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对经济学感到无从下手的小白,而是开始能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我身边发生的一切。比如,以前我只知道物价会涨,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供需关系、稀缺性这些基本原理,让我对通货膨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无奈的接受,而是能去分析它背后的逻辑。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和小贩讨价还价,或者做一些小的消费决策时,我都能感觉到自己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再是凭感觉,而是多了一层理性的考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是关于如何改变宏大的世界,而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我们自己的生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比任何激烈的口号都更令人心服口服。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经济学的印象就是一个充满公式和图表的学科,总是让人觉得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直到我遇到了《经济学通识(第二版)》,才发现我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薛兆丰教授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经济学的精髓展现在我面前。他没有强求我记住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生活中的例子,让我自己去体会和领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理性人”的阐述,并没有把它描绘成一个冷冰冰的计算机器,而是将其与我们日常的权衡利弊、做出决策的过程联系起来,让我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很多时候都在不自觉地进行着经济学上的思考。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让你去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生活的“经济人”。它教会我如何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如何去评估成本和收益,如何去理解市场运行的逻辑。比如,当我看到新闻里关于物价上涨的报道时,不再只是感到焦虑,而是能从供需、预期等方面去分析原因,这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而是能够参与到对世界的理解中来。这种学习体验,让我觉得非常充实,也充满了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