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 西人东来
二 科学与学科
三 国际汉学的影子
第二章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一 粤人与南学
二 太炎门生
三 新文化派
四 学分南北
第三章 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
一 史家之总法
二 议论与讲学
三 南北异同
四 综合与考据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
—以整理国故为中心
一 日本:有信有疑
二 韩国:声应气求
三 欧美:汉学专利
四 内外有别
第五章 东方考古学协会
一 新兴学科
二 意在结盟
三 分歧与影响
第六章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一 入院因缘
二 师生名分
三 讲学与研究
第七章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不古不今
二 咸同之世
三 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
第八章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
——以与伯希和的交往为中心
一 独吾陈君
二 海内公意
三 汉学正统
四 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九章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
一 旧嫌新隙
二 文理争风
三 学派与政争
第十章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一 作案动机
二 案中有案
三 意在争胜
四 治学方法
第十一章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
——以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为中心
一 新史学与史学革命
二 新旧难辨
三 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四 专精与博通
再版后记
人名索引
征引书目
一 著述文献
二 报刊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是如何区分的?

陈寅恪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有那么高吗? 他对晚清有何独特观察?

清华国学院成立谁是主导,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

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 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用户评价

评分

##学年论文写作用。前两篇在学术史的地位比较高。

评分

##第二章最有趣

评分

##这些人总喜欢把论文集出来骗钱。

评分

##发现我想过的很多问题都被桑大师研究过了,而且各方材料搜集齐备,分析到位,还没有沦入考据学的恶趣味,读了两篇便瞬间沦为脑残粉。

评分

##桑兵主要梳理近代史学转型的脉络,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厦大国学院风波两章看到了不少学术圈的恩怨情仇。顾颉刚与鲁迅互生狭隙,后者性格似乎有些偏激,意气用事,疑心甚重,对他的感情滤镜破碎了。最后一章极为精彩,作者认为晚清以来学术的代际兴替好走极端,一个学派的发迹往往强调差异,否认继承,待到上升到主流后,其立论才渐趋公允。但近代学术史上真正建树大见识高的学者如陈寅恪、陈垣,都不随主流的兴替,却往往能够预流。因此难以在太炎门生到科学主义的脉络中体悟到学术质的提高的因由。作者借陈寅恪、钱穆之口说出了做学问的门径与取法:不能以时代所趋为是,须自学自导自寻溪径,不必依墙附壁。然而在专精与博通之间找到平衡,在当下以量产为评价体系的学术界何其难矣。

评分

##功力很强,有梗

评分

##桑兵主要梳理近代史学转型的脉络,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厦大国学院风波两章看到了不少学术圈的恩怨情仇。顾颉刚与鲁迅互生狭隙,后者性格似乎有些偏激,意气用事,疑心甚重,对他的感情滤镜破碎了。最后一章极为精彩,作者认为晚清以来学术的代际兴替好走极端,一个学派的发迹往往强调差异,否认继承,待到上升到主流后,其立论才渐趋公允。但近代学术史上真正建树大见识高的学者如陈寅恪、陈垣,都不随主流的兴替,却往往能够预流。因此难以在太炎门生到科学主义的脉络中体悟到学术质的提高的因由。作者借陈寅恪、钱穆之口说出了做学问的门径与取法:不能以时代所趋为是,须自学自导自寻溪径,不必依墙附壁。然而在专精与博通之间找到平衡,在当下以量产为评价体系的学术界何其难矣。

评分

##近代国学伴随西学而生,而此时中学也已在西学的现代规制下有了更易,其与西学、西方汉学也有很大联系。不仅如此,中西之别及其伴生的新旧之别也孕育出更加复杂的派别之争——分裂的中国与“分裂的西方”(@罗大师),太炎门生与胡适派、法日派与英美派等等大抵皆是如此。各章节之间往往也有联系,深意或许在“自叙”和终章最后几段体现的最明显。

评分

##这才是奠定桑大师学术地位的论文集。主要的史料是陈垣、胡适书信,杨树达回忆录,傅斯年档案,胡适、吴宓日记和陈寅恪文集。把近代学者作为社会历史人物,还原由学者行为活动刻录下来的史实,进而知人论世,学术史发展的轨则也就得以凸显,这是学术史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