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关于儒学与他者部分,还不错。
评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论题。可惜无论是在理论的应然层面,还是在历史的实然层面,作者对儒学的了解和理解都实在有些浅薄。
评分##痛苦的题目,痛苦的问题意识,痛苦的理论功底,痛苦的论述,痛苦的翻译,痛苦的结论。这是一个相当好的范本,它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将充满现代性的理论生搬硬套在古代即到底什么是以今衡古、究竟什么是自以为突破了西方价值且尊重东方异质文化、究竟什么是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根本经不住推敲。简而言之三个字:要命了。
评分##一本逻辑无法自洽的书。两星半。
评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不愉快的婚姻”可能都比儒学与女性主义的婚姻来得愉快些……
评分妇女史研究太囿于书面文本了,它无法核查文本与实践之间的缝隙。
评分##儒家女权主义的尝试:作者否认了女权主义方案跨文明边界的适用性,现代女权主义针对的是西方文明本体论层面的性别压迫问题,而儒家观念从没有为性别赋予本体论的内涵,德性和始终处于变化当中的身份才是儒家判断人的根本标准。作者并不回避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事实,但她认为儒家传统并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祸首,相反是解决中国女性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亦即用以孝道为核心的身份伦理取代康德式的抽象道德形而上学,同时通过亚里士多德式的友爱观念救治传统儒家中以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夫妇观念。但是作者对儒家内外之分的理解和批评又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西学影响呢?给女性提供成为君子、担当政治责任的机会,固然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假如对“内”,对家庭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西学视野当中,那么这种开辟思路的努力就仍然是半心半意的。
评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不愉快的婚姻”可能都比儒学与女性主义的婚姻来得愉快些……
评分##儒家女权主义的尝试:作者否认了女权主义方案跨文明边界的适用性,现代女权主义针对的是西方文明本体论层面的性别压迫问题,而儒家观念从没有为性别赋予本体论的内涵,德性和始终处于变化当中的身份才是儒家判断人的根本标准。作者并不回避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事实,但她认为儒家传统并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祸首,相反是解决中国女性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亦即用以孝道为核心的身份伦理取代康德式的抽象道德形而上学,同时通过亚里士多德式的友爱观念救治传统儒家中以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夫妇观念。但是作者对儒家内外之分的理解和批评又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西学影响呢?给女性提供成为君子、担当政治责任的机会,固然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假如对“内”,对家庭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西学视野当中,那么这种开辟思路的努力就仍然是半心半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