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
| 作者: | 李斌,伍戈 |
| ISBN: | 9787504976987 |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 定价: | 58.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4-12-01 | 版次:1 |
| 页码: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货币与宏观经济问题的书。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多部门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探讨了货币总量的来源以及货币供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问题。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信用货币创造机理及其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二是运用信用货币创造理论来分析存贷差等问题。三是离岸市场发展与货币创造的关系。四是潜在经济增速与货币需求问题。五是研究产出与通胀动态问题。六是有关货币供求与产出、通胀动态变化的研究。七是货币总量需求和货币化比率(M2/GDP)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机理。八是货币与结构性通胀问题。通过作者这些科学的研究、规范而清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我国经济中的很多重要的货币和宏观经济现象,深化对诸如货币“超发”问题、存贷差问题、人民币“走出去”以及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定位等问题的认识。相信每个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读者,阅读此书后都会有重要的启发和收获。 本书作者李斌研究员和伍戈研究员长期在中央银行从事货币政策工作,具有较广的宏观经济视野和丰富的一线政策操作经验,本书的逻辑思路也是他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亲自为本书作序,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对本书给予了充分肯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白重恩、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席教授许成钢联袂推荐本书。本书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宏观经济以及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 图书目录 |
| 暂无内容 |
| 文摘|序言 |
| 暂无内容 |
| 作者介绍 |
| 李 斌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李斌是中国人民银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曾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调控与经济发展”论文一等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伍 戈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华盛顿)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IMF Working Pap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伍戈是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文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理解它的货币体系和信用运作。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和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货币和信用的影响力更是无处不在。这本书的书名《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信用创造”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想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在金融体系中发生的,以及它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到底有多大。同时,“货币供求”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经典的供求关系理论,但将其应用于货币,势必涉及到更复杂的机制。而最让我兴奋的是“经济结构”这个关键词。我一直觉得,离开了具体的经济结构,任何关于货币和信用的理论都可能显得空泛。比如,一个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体,其货币的供求和信用创造的模式,一定与一个内需驱动型的经济体截然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框架,能够将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它一下子点出了几个经济学中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议题。在我过往的阅读经验中,很多关于货币和信用的论述往往停留在宏观的层面,而这本书似乎打算深入到“经济结构”这个更微观、更具操作性的层面去探讨。我一直觉得,脱离了经济的实际结构,单纯谈论货币和信用,就像空中楼阁。比如,不同经济体在产业结构、金融结构、所有制结构上的差异,一定会对信用创造的机制和货币供求的特点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这个维度,来审视和解析“信用创造”和“货币供求”的内在联系。是不是意味着,这本书会分析不同类型的经济体,例如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在信用扩张和货币流通上会有怎样的不同?又或者,它会探讨金融自由化程度、利率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如何塑造信用创造的模式?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我希望从一本书中得到解答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案例分析,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其理论推论,让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精美,纸张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对它充满期待。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份对书籍本身的用心,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的诚意。我特别喜欢这种厚重的、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它们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研究。我一直对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些核心概念非常感兴趣,比如货币的本质、信用的运作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结构演变的。这本书的标题触及了我一直关注的几个关键点,这让我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见解。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把“信用创造”和“货币供求”这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与“经济结构”这个更具象的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在我看来,理解了信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货币的供需关系如何变化,也就掌握了理解经济运行脉搏的重要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经济现象,而不是一味地抛出大量理论公式。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有醍醐灌顶的体验,将理论与现实的经济图景紧密结合。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经济环境中,各种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信用扩张的速度似乎也越来越快,但为什么有时候经济增长反而显得有些乏力,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信用创造”和“货币供求”这两个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货币和信用的功能,比如,它是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信用,以及它们对实体经济的真实贡献?又或者,它会分析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这些货币究竟流向了哪里,是真正进入了生产投资,还是更多地被金融市场所吸收,从而推高资产价格?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信用陷阱”或者“货币空转”的解释,以及它们如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帮助我理解当前经济运行的逻辑,并可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警示。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很多问题。比如,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信用创造的方式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关系?更关键的是,这些变化最终是如何渗透到经济的各个角落,重塑着我们的经济结构?我一直觉得,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指导现实经济活动。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明了几个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经济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为何在货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依然不高?又或者,信用的扩张是否正在加剧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能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示信用、货币与经济结构之间那张看不见的网,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经济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