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建筑5 抗震之主结构 生态环保 低碳节能 欧美经典建筑设计作品合集 出版社自营书籍

国际新建筑5 抗震之主结构 生态环保 低碳节能 欧美经典建筑设计作品合集 出版社自营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凤凰空间上海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抗震建筑
  • 生态建筑
  • 环保建筑
  • 低碳建筑
  • 欧美建筑
  • 经典建筑
  • 建筑工程
  • 建筑学
  • 可持续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旭洋景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74201
商品编码:26493581913
丛书名: 国际新建筑(5抗震之竹建筑)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初春特惠享不停

新书**

凤凰空间荣誉出品~

 

原装正版,畅销经典!!!

原装正版,畅销经典!!!

原装正版,畅销经典!!!

 

编辑**             

      国际新建筑——打造低碳生态建筑的典范。

    当今建筑设计潮流全面展现,当今设计大师经典剖析。
    **前沿的行业资讯,**专业的设计理念成就**具参考价值的观点丛书。
    延续了前几期的经典栏目,并开创出专题栏目,使图书更加符合建筑与社会发展的潮流。
    收录了建筑,室内,规划及创意性设计的案例。与目前市场上同类图书相比,本书设计灵活,内容丰富,摒弃了传统建筑图书版式及内容单一的缺点。
    本系列以连续出版物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该书每季度出版一册,每册都具有不同的专题,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及参考性。

      

内容**

本书以具有抗震、环保、节能等优点的竹建筑为专题,在当今能源紧缺的情况下,节能设计、可持续发展策略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天然的竹材以其经济、抗震、环保、节能等诸多优点获得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的青睐,也深深地吸引了艺术家马库斯?海因斯多夫。本期专题将为大家呈现马库斯?海因斯多夫的竹建筑设计,图片辅以详尽的文字介绍,使该书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该书作者从事建筑专业图书出版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选题策划及出版经验,曾成功策划出版过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图书,例如系列图书《国际新建筑》、 《经典场馆设计? 上海世博》及《A+C=-建筑+方案》等。

 

目录

专题 Feature
004 2010上海世博会德中同行之家展馆
The German-Chinese House at Expo 2010
024 德中大道
German-Chinese Esplanades
030 会议亭
Conference Pavilion
036 莲花形展亭
Lotus Pavilion
042 穹形展亭
Dome Pavilion
044 水滴形展亭
Navette Pavilion
050 钻石形展亭
Diamond Pavilion
056 中央展亭
Central Exhibition Pavilion
所有人名按字母顺序排列 Name in alphabetical order
060 欧洲之塔-泰国曼谷中心世界广场
European Dome Central World Plaza,
Bangkok, Thailand
062 生长之屋-2008年泰国清迈土地基金会
Living Dome 2008 the Land Foundation,
Chiang Mai, Thailand
064 树屋-2007年泰国清迈尼曼明路
Tree House 2007 Nimanhemin Road, Chiang
Mai, Thailand
066 天空之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乌布
Sky Place - Ubud, Bali, Indonesia

建筑 Architecture

070 科学交响乐之机械电子学大厦
Symphony of Science – Mechatronik
080 简约的优雅—游艇停靠区+海景住宅综合体
Marina + Beach Towers
090 奥洛穆茨欧洲中心博物馆
The Central European Forum, Olomouc
102 悬崖边上的奇迹—黑山双色酒店
A Miracle at a Cliff Face - The Montenegro
Dichroic Hotel
110 广州花都文化艺术中心
Guangzhou Huadu Culture & Art Center
116 丹福斯宇宙公园扩建
Extension of Danfoss Universe Science Park
124 皮蒙塔艺术教育中心
Center of Arts and Education of Pimentas
130 在蓝天、碧水、群山之间
House Walensee
136 拓扑谜题—人体房子
Topological Puzzle - Body House

室内 Interior

152 IBM 软件客户体验中心
IBM Software Executive Briefing Center
160 创意学校—沃德鲁普小学
A Creativity in School Design - Ordrup School
170 冒险之旅—贾尼科罗别墅
A Journey of Adventure - the Gianicolo
Residence
178 时尚之家—香港Slowear时装店
Home of Fashion - Officina Slowear
Hong Kong

规划 Planning

184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总体规划
Shanghai International Cruise Terminal
Master Plan

 

 

 

 

亲们请注意!本店承诺店里商品皆为正版书籍!

购物须知~

配货:每周五16:00后的订单,周一统一发出,周六日不发货。

物流:默认发韵达快递,韵达到不了的地方请联系客服.

下单:提倡并建议自行下单,我们会在收到订单后,及时帮您更改运费。

议价:本店商品已是正版**低价,不接受议价。商城不能修改商品金额,只能修改运费,价格上我们已做了**大让利,不再议价,请见谅。

售后:本店商品,全部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服务,商城正版保障,假一赔三。

 

 

客服在线时间:工作日9:00-18:00,节假日20:00-22:00

发票:本店默认不开发票,如需要请提前与卖家联系。


《世界建筑典范:跨越时空的结构智慧与绿色宣言》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始终扮演着记录时代、承载文化、引领思潮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未来理解与实践的具象化表达。从古老的金字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宏伟的哥特教堂到精巧的东方庭院,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其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技术水平、哲学观念与生活方式。 本书《世界建筑典范:跨越时空的结构智慧与绿色宣言》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精心遴选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建筑作品。我们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跨越地域界限、融汇古今智慧的建筑百科全书,深入剖析那些引领潮流、启发后世的杰出设计。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建筑的图像与数据,而是力求深入其肌理,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层理念,特别是那些在结构工程、抗震技术、生态环保以及低碳节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案例。 我们相信,理解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就是理解人类最深刻的思考。它们是工程师与建筑师智慧的结晶,是材料科学与艺术表达的完美融合,更是我们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永恒追求。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建筑之旅,领略那些跨越时空的结构之美,感受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宣言。 第一章:结构的力量——挑战极限的工程奇迹 建筑的骨骼,是其安全与功能的基石。在漫长的建筑史中,人类对结构力量的探索从未停止。本书将重点探讨那些在结构工程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建筑典范。 经典承重体系的演进: 从古罗马拱券的巧妙运用,到哥特式飞扶壁的轻盈支撑,再到近代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的广泛应用,我们将回顾不同时期主流承重体系的演进过程。这些体系不仅决定了建筑的形态,更体现了当时人类对重力、材料以及空间关系的理解。 抗震设计的智慧: 面对地震这一严峻的自然挑战,人类的智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们将深入剖析那些在地震频发地区修建的标志性建筑,研究它们所采用的先进抗震技术。这包括但不限于: 基础隔震技术: 探讨如何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如橡胶隔震支座、滑动支座等),有效削弱地震波传递到上部结构的能量,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们将分析隔震原理,并选取代表性项目,如新西兰的 Wellington City Council Building 或日本的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Building,来展示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阻尼器技术的创新: 介绍各种类型的阻尼器(如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等)在减小结构振动、吸收地震能量方面的作用。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例如台北101大楼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分析其如何在极端天气和地震中保护建筑的稳定性。 结构材料与形式的优化: 分析采用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新材料,以及优化建筑结构的形状、刚度和延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作用。例如,如何通过柔性连接、剪力墙设计、框架-剪力墙体系等来提升整体结构的韧性。 历史上的抗震智慧: 追溯古代建筑在防震方面的经验,如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榫卯连接,其内在的柔韧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收地震能量。我们将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抗震策略,理解人类在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应对之道。 超越传统的结构突破: 探讨那些在结构形式上大胆创新、挑战常规的建筑。例如,大跨度空间结构(如体育场馆、机场候机楼)的设计,如何通过空间桁架、索膜结构、张拉整体等技术实现轻盈而坚固的结构形态。我们将分析这些结构的力学原理,以及它们为建筑空间带来的全新可能性。 第二章:绿色宣言——生态环保与低碳节能的先行者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本书将聚焦那些在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建筑作品,展现可持续发展的无限潜力。 生态设计理念的践行: 地域性与本土化: 探讨建筑如何因地制宜,巧妙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利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我们将分析那些充分利用被动式设计原理的建筑,如通过自然通风、采光来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 绿色材料的应用: 介绍可再生材料、低能耗材料、可回收材料等在建筑中的应用,如竹材、木材、再生混凝土、绿色涂料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环保优势,以及它们如何被巧妙地融入设计之中。 水资源管理与循环利用: 探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节水器具等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如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 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析建筑如何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生态景观设计等方式,为城市生物提供栖息地,提升生态系统的健康。 低碳节能的实践智慧: 被动式节能设计: 详细阐述建筑朝向、窗墙比、遮阳系统、隔热保温等被动式设计策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在采暖、制冷、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 主动式节能技术: 介绍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集成应用。我们将展示这些技术如何在建筑系统中发挥作用,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 探讨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楼宇管理系统(BMS)等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控制,实现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 绿色能源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建筑的能源发展趋势,如零能耗建筑、负能耗建筑的实现路径。 第三章:欧美经典精粹——跨越世纪的审美与功能对话 欧洲和美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无数经典作品。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欧美建筑,展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创新性的功能设计以及深远的文化内涵。 欧洲古典与现代的传承: 古希腊罗马的遗韵: 分析雅典卫城、罗马斗兽场等遗迹的结构体系、空间组织以及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中世纪的辉煌: 探索哥特式大教堂如何以其高耸的尖塔、精美的彩绘玻璃和精密的结构体系,展现人类对神圣与永恒的追求。 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和谐: 剖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对古典形式的复兴,以及对比例、对称、秩序的强调,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华丽: 展现其繁复的装饰、戏剧性的空间处理以及对情感表达的张力。 新古典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回归: 分析其对秩序、简洁、功能的强调,以及对工业革命的响应。 现代主义的革命: 深入探讨包豪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大师的理念与作品,如“新精神”的建筑,以及对功能主义、标准化、预制构件的探索。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多元: 分析其对历史元素的戏仿、对装饰的重新引入,以及对地域性、文脉的关注。 美洲的开拓与创新: 北美早期殖民建筑的实用主义: 展现北美大陆在早期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朴实、功能优先的建筑风格。 芝加哥学派与摩天大楼的诞生: 剖析钢框架结构、电梯技术如何催生了现代摩天大楼,以及芝加哥学派在城市建筑中的贡献。 现代主义在美国的演进: 分析密斯·凡·德·罗等欧洲现代主义大师在美国的实践,以及 Frank Lloyd Wright 的有机建筑理念,如流水别墅。 当代美国建筑的多元探索: 展现当代美国建筑在功能、形式、技术、文化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如对参数化设计、数字建造的尝试。 南美洲的独特魅力: 探索巴西的现代主义建筑,如奥斯卡·尼迈耶的作品,展现其大胆的曲线与雕塑感。 第四章:跨文化对话与未来展望 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演变与交流。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超越地域的限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如何相互启迪,以及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东西方建筑的融合与碰撞: 分析东方建筑的写意、意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西方建筑的理性、秩序、对技术的强调,如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相互借鉴,形成新的表达。 技术进步与建筑的未来: 探讨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如何改变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方式。 人性化与社区的回归: 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同时,重申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根本属性,关注人的情感需求、社区的营造以及文化的传承。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展望未来,建筑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载体。 结语 《世界建筑典范:跨越时空的结构智慧与绿色宣言》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旅程。通过对结构工程的严谨解析,对生态环保的深度关切,以及对欧美经典建筑的细致品鉴,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领略建筑的无穷魅力,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并从中获得启发,共同构筑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每一座伟大的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它们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空间,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关注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建筑趋势) 《国际新建筑5》在“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方面的内容,让我对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漂亮的建筑图片,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建筑”的理念印象深刻,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从选址、材料、建造到使用和维护,都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书中所介绍的几个案例,例如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或是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的可能性。而且,书中还谈到了智慧建筑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比如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节照明和温度,从而大大降低能耗。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集成了科技、环保和人性化考量的智能生命体。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如何设计出既满足人们需求,又能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建筑。

评分

第五段评价(综合性评价,强调多维度价值) 《国际新建筑5》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建筑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一大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图册,更是一本涵盖了多重价值的百科全书。我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抗震之主结构”部分的专业深度,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面对复杂地质条件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在“生态环保”、“低碳节能”方面的探讨也同样出色,书中展示的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让我看到了可持续设计的无限可能。更不用说“欧美经典建筑设计作品合集”部分,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设计智慧,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领域——结构安全、生态环保、经典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是能够同时兼顾功能性、美观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案例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展示结果,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无论你是学生、设计师、工程师,还是仅仅对美好建筑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第三段评价(强调欧美经典作品的借鉴价值) 翻阅《国际新建筑5》,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国际建筑的盛宴,特别是其中“欧美经典建筑设计作品合集”的部分,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感。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多么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它汇集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欧美建筑,每一页都充满了设计巧思和创新精神。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几位大师级建筑师作品的解读,他们对于空间、光影、材质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一种文化或一种情感,都处理得炉火纯青。书中的案例并非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概念,很多设计手法和理念,比如对公共空间的营造、对景观的融入、对材料肌理的呈现,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我特别被书中一栋博物馆的设计所吸引,它巧妙地利用地形,让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又通过大胆的结构设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室内空间。这种将功能、美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设计,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汲取的养分。这本书就像一本宝藏,每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为我的设计之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评分

第一段评价(偏向实用性和学习价值) 拿到这本《国际新建筑5》,说实话,我最看重的就是它在“抗震之主结构”这个部分所展现的专业深度。作为一名正在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我一直觉得结构安全是设计的灵魂,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地震多发地区。书里关于不同抗震体系的介绍,从基础的框架结构到更复杂的核心筒和剪力墙体系,都讲解得非常透彻,而且配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示意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力学原理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个国际知名抗震建筑的案例分析,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建筑的外观,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们在结构设计上的创新点和技术细节。比如,书中对某个高层建筑采用了何种消能减震装置的详细阐述,以及这些装置如何在地震中起到保护作用,这都是我在其他教材中很难找到的宝贵信息。而且,书中还涉及了材料选择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比如高强度钢材和新型混凝土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部分,对于想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特别是对结构设计有深入学习需求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更坚实、更安全的建筑未来。

评分

第二段评价(侧重环保理念与设计美学) 这本《国际新建筑5》在“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现代建筑的新视角。以前我总觉得环保建筑可能意味着牺牲一些美学上的考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书中呈现的那些欧美经典建筑作品,无一不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了设计之中,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被动式设计手法的详细介绍,例如如何通过建筑朝向、窗户设计、自然通风等来实现采光和通风的最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书里展示的几个案例,通过巧妙的绿植墙、屋顶花园,不仅美化了建筑,还起到了隔热、降温、净化空气的作用,这种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结合的方式,真的令人惊叹。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低碳材料的应用,比如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木材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这些在乎环境影响的设计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低碳节能设计,并非仅仅是堆砌技术,更是一种融入自然、尊重环境的生活哲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呈现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