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十講(上捲)

中國思想史十講(上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金觀濤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錄
第一講先秦諸子及中國文化的超越突破
導言:中國文化的精神
1.1道德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製度和社會秩序的正當性基礎
道德是什麼?何為正當性?
以傢庭、傢族為中心的等級秩序的道德化
以道德為終極關懷
1.2孔子和中國文化的超越突破
什麼是超越突破?
《論語》的觀念結構
先秦儒學:從孔子到孟子、荀子
1.3諸子百傢
道傢:對儒傢價值的全盤否定
名傢和法傢
楊硃和墨傢為什麼消亡
1.4軸心文明的四種超越突破基本形態
實現文化超越突破的兩個關鍵要素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印度解脫宗教
古希臘認知理性
中國文化的超越視野
第二講中國文化大傳統的形成
——漢代思想和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
導言:文化和社會的互相塑造
2.1儒學和社會互動:“傢”、“國”同構體的形成
缺乏正當性的政權:大秦帝國
為什麼獨尊儒術?
“傢”、“國”同構與“國傢”
大一統、王法和文官製
2.2儒學群經的起源:結構和功能
儒傢經典: 從五經到十三經
《禮記》的意義
《春鞦》和微言大義
《周易》及其功能
兩漢的黃老之學、《淮南子》、揚雄與王充
2.3道德意識形態和社會耦閤: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
社會整閤的三個層次
國傢和天下
獨特的市場經濟
2.4王朝循環和中國政治文化的連續性
社會結構穩態及變化
超穩定係統結構與韋伯命題
大曆史觀:軸心文明的形成和演化
第三講魏晉玄學與常識理性的形成
——中國文化第一次受外來衝擊
導言:為什麼要討論魏晉玄學?
3.1外來衝擊和宇宙論儒學的不可欲
應然無限擴張的後果
天災對宇宙論儒學的衝擊
半牧半農民族南遷及大一統帝國的分裂
3.2傢國同構機製受到乾擾及魏晉玄學
九品官人法和門閥政治
儒學的傢學化和“玄禮雙修”
什麼是道德價值逆反
道傢的支解:修身指嚮否定儒學的價值
越名教而任自然
對無、無為的追求:親和佛教與道教興起
3.3常識理性:中國道德意識形態後設層麵的形成
什麼是常識理性?
從無為到無: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
從“貴有論”到“獨化”和“玄冥之境”
3.4常識理性和中國藝術的精神
自然閤理的雙重後果
中國藝術精神的本質
“畫山水”觀念的起源
傳神論的起源
終極關懷的變化對文化融閤的意義
第四講佛學和中國式佛教
導言:為什麼要討論佛學和佛教?
4.1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解脫宗教的結構
早期佛學基本教義:《阿含經》
十二因緣
解脫之道與“三法印”
怎樣理解輪迴?
4.2大乘佛學
個人解脫還是普度眾生?
何為“如來”?
大乘第一階段中觀:“八不中道”
從般若空宗到唯識論的“妙有”
唯識論與“八識”
大乘佛教兩階段與真常之教
4.3佛教進入中國的三個階段
格義階段:選擇性吸收
學習階段:佛經大翻譯運動
重構階段:中國心性論佛教
天颱宗、華嚴宗、淨土宗
4.4中國式佛教與社會的互動
禪宗:心性論佛學的最 終形態
“一心”的呈現: 心性論佛學的結構及其對儒學的衝擊
隋唐帝國興起與秦漢的類似性
常識理性對禪宗的改造
佛教和東亞社會之間的雙嚮塑造
第五講宋明理學與第一次文化融閤
導言:宋明理學在儒學中的定位
5.1隋唐到五代:儒學與佛、道教的衝突及融閤
唐代的政治思想及儒學麵臨的問題
韓愈、李翱對重建儒學心性論的貢獻
分裂的五代與山水畫的崛起
常識理性對儒學的重構
5.2程硃理學的創建
周敦頤:太極圖說和聖人可學
張載、程顥和程頤:氣論、《定性書》、“性即理”
硃熹體係的形成
《近思錄》:理學修身結構之呈現
四書五經的形成
5.3第一次文化融閤的完成及理學的分係
心學和理學的對歭
“窮理”還是“緻良知”?
“天泉證道”和“滿街是聖人”
狂禪和明末思想大解放
宋明理學的分係
分係的理論意義
5.4宋明理學的世界影響:對東亞社會的塑造
中國傳統社會傢國同構體的成熟
程硃理學在朝鮮
硃子學和日本江戶時代
第六講清代思想與中國近代傳統
導言:為什麼要研究清代思想?
6.1明末清初民間思潮的大轉嚮
士人的亡天下之痛
理學境界層麵的粉碎
以禮代理、經世緻用、考據和格緻
6.2新修身模式的結構和意義
代錶人物:顧炎武、顔元、李二麯
考據學及其分化
格緻之學和中國科學主義的源頭
6.3氣論哲學對儒學的重構:中國近代傳統
氣論哲學的破與立
王船山的氣論:唯物論和進步觀的起源
《黃書》和漢族民族主義
劉宗周的氣論心學:慎獨和狠批私字一閃念
黃宗羲的氣論:《明儒學案》和《明夷待訪錄》
紳士公共空間的本土源頭
戴震的常識具體主義,揭示“以理殺人”的邏輯
醒得太早的人:中國式自由主義的原型
6.4清代思想演化的大趨勢
深層結構的支配性
清代官方哲學的僵化
推動思潮變化的兩種動力
波瀾壯闊的近現代來臨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圖錶索引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是金觀濤、劉青峰兩位作者自《觀念史研究》後,在國內齣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本書根據二位作者主講的中國思想史講座講義整理修改而成,分為上下兩捲,上捲包括前六講的內容,由先秦諸子到清代思想,下捲包括從晚清到當今中國思想大脈絡的展開,上下兩捲試圖展現齣一張從春鞦戰國到當今思潮的思想演化的整體圖畫。本書為上捲。

書中,作者以其獨有的大曆史觀,把思想史的演化與社會的曆史變遷結閤起來考察,並著重講解瞭思想與社會的生動互動,給人一種思想觸手可及、曆史通透可察的感覺。該書是當代關於中國思想史的一部厚重專著,適於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更適於關心人類文明和中國往何處去的讀者認真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下捲從晚清到70年代部分,估計是看不到瞭。作者參考瞭勞思光的哲學史,對其他思想史的研究鮮有提及,多一傢之言。對思想和社會的雙嚮互動的認識,高屋建瓴,重「思想」而輕「史」的研究。 2019.7.23讀完下捲第七講到第十講,後四講的題目分彆為:中國文明現代轉型和革命、中國 「現代思想」:從新政到共和、新文化運動和第二次融閤、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當代社會。講義中這樣三個問題值得思考,第一,金所說的第二次文明融閤(從甲午至今)有沒有完成;第二,中國有沒有實現現代轉型;第三,用“常識理性”的觀念分析中國思想現象和事件。

評分

##我以自己的切身體會,給初學者推薦這本書。 其一,大曆史的視野,又有方法論。由此入門,再進入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人批評此書或者金老師許多曆史事實細節有問題,那是肯定,因為金老師的研究不是局部細節(尤其是古代史),這些細節如何是入門之後我們自己要去探究的。如果金老師大曆史小細節全做瞭,還要我們乾什麼?我的研究在細節上與金老師的論斷的就有不閤,但這隻是局部的修正,不影響他對大局的判斷。 其二,有嚴密的邏輯與理性,還有中國思想源流以及世界史的關照,足夠全麵又足夠凝練。這樣就不會齣現“論硃子的科學精神”、“批評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樣無知的研究,也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夠在邏輯與內在結構等方麵有一定的訓練。不至於陷進史料的爬梳中,磨滅靈智和胸懷。

評分

##先進去(同情地理解),再齣來(價值中立的反思),理解思想變化的內在邏輯,解釋其和社會的互動過程。

評分

##文科生就不要讀金觀濤的書瞭。一般來說,學曆越高的文科生越讀不懂他的書。不是嚇唬大傢,而是的確有幾個朋友都反映過看不懂的情況。某博士讀瞭十遍都讀不懂。這也是蠻悲催的。理科生一般沒有讀過哲學或者思想史的書,倒是很容易進入。

評分

##讀完第一講,內心的感受是是的沒錯。第二講,臥槽牛逼。第三講,也是可憐。第四講,厲害瞭我的國。第五講,你們怕不是個傻子吧。第六講,恥辱下播。閤捲以後,唯有韆年一嘆

評分

##格局恢宏,故能見細部研究中不能顯現的洞察,而又不粗疏。以道德哲學和常識理性為綱,搭建瞭闡釋觀念演變的解釋框架,而思想之間的“接引”關係猶見學力。正如作者所言,思想史研究是反思,而觀念的進程真是波瀾壯闊。

評分

##基本上和在中國美院的講座錄音以及《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中的敘述沒有太大不同,隻是主綫更加明晰,黑格爾式的做法,思想的發展很清楚,極有係統和條理,隻是這時候難免讓人一再想起陳寅恪關於「真相」和「條理統係」的論斷。不過,我好幾年前就說過,金、劉所做的本就不是思想「史」,而是「思想」史,在思想的開闊和刺激上,他們絕對是無比精彩的。

評分

##已購。由於是講座成稿,因此相較於作者其他著作,這本格外通暢~~應該從這本入手開始讀金觀濤的~~從先秦講到明清,提綱挈領,有助於搭框架~~宋明理學之前頗多藉鑒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可溫習之書~~

評分

##本書是金觀濤思想史十講的上捲,內容大體從先秦至晚清,跨度與李澤厚古代思想史論差不多,想來下捲則與近代和現代思想史論的內容有重閤之處瞭。在處理古代思想史的時候,金觀濤說他參考瞭勞思光的哲學史,很奇怪他沒提李澤厚。觀點有可取,但是總覺得他思想史名不副實,更像是觀念史,對社會發展著墨不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