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观涛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第一讲先秦诸子及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导言:中国文化的精神
1.1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
道德是什么?何为正当性?
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
以道德为终极关怀
1.2孔子和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什么是超越突破?
《论语》的观念结构
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孟子、荀子
1.3诸子百家
道家:对儒家价值的全盘否定
名家和法家
杨朱和墨家为什么消亡
1.4轴心文明的四种超越突破基本形态
实现文化超越突破的两个关键要素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解脱宗教
古希腊认知理性
中国文化的超越视野
第二讲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形成
——汉代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导言:文化和社会的互相塑造
2.1儒学和社会互动:“家”、“国”同构体的形成
缺乏正当性的政权:大秦帝国
为什么独尊儒术?
“家”、“国”同构与“国家”
大一统、王法和文官制
2.2儒学群经的起源:结构和功能
儒家经典: 从五经到十三经
《礼记》的意义
《春秋》和微言大义
《周易》及其功能
两汉的黄老之学、《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2.3道德意识形态和社会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社会整合的三个层次
国家和天下
独特的市场经济
2.4王朝循环和中国政治文化的连续性
社会结构稳态及变化
超稳定系统结构与韦伯命题
大历史观:轴心文明的形成和演化
第三讲魏晋玄学与常识理性的形成
——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外来冲击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魏晋玄学?
3.1外来冲击和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应然无限扩张的后果
天灾对宇宙论儒学的冲击
半牧半农民族南迁及大一统帝国的分裂
3.2家国同构机制受到干扰及魏晋玄学
九品官人法和门阀政治
儒学的家学化和“玄礼双修”
什么是道德价值逆反
道家的支解:修身指向否定儒学的价值
越名教而任自然
对无、无为的追求:亲和佛教与道教兴起
3.3常识理性:中国道德意识形态后设层面的形成
什么是常识理性?
从无为到无: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
从“贵有论”到“独化”和“玄冥之境”
3.4常识理性和中国艺术的精神
自然合理的双重后果
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
“画山水”观念的起源
传神论的起源
终极关怀的变化对文化融合的意义
第四讲佛学和中国式佛教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佛学和佛教?
4.1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解脱宗教的结构
早期佛学基本教义:《阿含经》
十二因缘
解脱之道与“三法印”
怎样理解轮回?
4.2大乘佛学
个人解脱还是普度众生?
何为“如来”?
大乘第一阶段中观:“八不中道”
从般若空宗到唯识论的“妙有”
唯识论与“八识”
大乘佛教两阶段与真常之教
4.3佛教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格义阶段:选择性吸收
学习阶段:佛经大翻译运动
重构阶段:中国心性论佛教
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
4.4中国式佛教与社会的互动
禅宗:心性论佛学的最 终形态
“一心”的呈现: 心性论佛学的结构及其对儒学的冲击
隋唐帝国兴起与秦汉的类似性
常识理性对禅宗的改造
佛教和东亚社会之间的双向塑造
第五讲宋明理学与第一次文化融合
导言:宋明理学在儒学中的定位
5.1隋唐到五代:儒学与佛、道教的冲突及融合
唐代的政治思想及儒学面临的问题
韩愈、李翱对重建儒学心性论的贡献
分裂的五代与山水画的崛起
常识理性对儒学的重构
5.2程朱理学的创建
周敦颐:太极图说和圣人可学
张载、程颢和程颐:气论、《定性书》、“性即理”
朱熹体系的形成
《近思录》:理学修身结构之呈现
四书五经的形成
5.3第一次文化融合的完成及理学的分系
心学和理学的对歭
“穷理”还是“致良知”?
“天泉证道”和“满街是圣人”
狂禅和明末思想大解放
宋明理学的分系
分系的理论意义
5.4宋明理学的世界影响:对东亚社会的塑造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
程朱理学在朝鲜
朱子学和日本江户时代
第六讲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
导言:为什么要研究清代思想?
6.1明末清初民间思潮的大转向
士人的亡天下之痛
理学境界层面的粉碎
以礼代理、经世致用、考据和格致
6.2新修身模式的结构和意义
代表人物:顾炎武、颜元、李二曲
考据学及其分化
格致之学和中国科学主义的源头
6.3气论哲学对儒学的重构:中国近代传统
气论哲学的破与立
王船山的气论:唯物论和进步观的起源
《黄书》和汉族民族主义
刘宗周的气论心学:慎独和狠批私字一闪念
黄宗羲的气论:《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
绅士公共空间的本土源头
戴震的常识具体主义,揭示“以理杀人”的逻辑
醒得太早的人: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原型
6.4清代思想演化的大趋势
深层结构的支配性
清代官方哲学的僵化
推动思潮变化的两种动力
波澜壮阔的近现代来临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图表索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自《观念史研究》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本书根据二位作者主讲的中国思想史讲座讲义整理修改而成,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六讲的内容,由先秦诸子到清代思想,下卷包括从晚清到当今中国思想大脉络的展开,上下两卷试图展现出一张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思潮的思想演化的整体图画。本书为上卷。

书中,作者以其独有的大历史观,把思想史的演化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并着重讲解了思想与社会的生动互动,给人一种思想触手可及、历史通透可察的感觉。该书是当代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厚重专著,适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更适于关心人类文明和中国往何处去的读者认真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1. 先秦诸子形成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以此世而非彼世为终极价值追求;依靠自身的力量而非外部力量来追求。(前述四个要素的两两组合,分别形成希伯来宗教、古希腊、印度宗教以及中国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四种轴心文明。这种分析方式令人拍案)。2. 汉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天人感应思想,确定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自此中国文化便是以儒学为最终根据的文化。3.魏晋时期,因汉儒的天人感应思想流于迷信,天下屡遭灾害,道德追求变成不可欲,兴起玄学。以老庄经典的注释作为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此即道德价值的逆反(维持着向善的意志的道德追求这个后设层面,只不过所谓善须从老庄经典中去寻找)。对庄子经典的注释,形成以自然为善的学术取向,发展出常识理性。(写不下了,见书评)

评分

##第二遍读完。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半夜聊天一直聊到天亮还舍不得睡的好朋友。

评分

##格局恢宏,故能见细部研究中不能显现的洞察,而又不粗疏。以道德哲学和常识理性为纲,搭建了阐释观念演变的解释框架,而思想之间的“接引”关系犹见学力。正如作者所言,思想史研究是反思,而观念的进程真是波澜壮阔。

评分

##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初学者推荐这本书。 其一,大历史的视野,又有方法论。由此入门,再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人批评此书或者金老师许多历史事实细节有问题,那是肯定,因为金老师的研究不是局部细节(尤其是古代史),这些细节如何是入门之后我们自己要去探究的。如果金老师大历史小细节全做了,还要我们干什么?我的研究在细节上与金老师的论断的就有不合,但这只是局部的修正,不影响他对大局的判断。 其二,有严密的逻辑与理性,还有中国思想源流以及世界史的关照,足够全面又足够凝练。这样就不会出现“论朱子的科学精神”、“批评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样无知的研究,也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在逻辑与内在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训练。不至于陷进史料的爬梳中,磨灭灵智和胸怀。

评分

##第二遍读完。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半夜聊天一直聊到天亮还舍不得睡的好朋友。

评分

听的音频。说实话,讲古代思想史部分硬伤太多太多。很不合适对思想史没任何基础的人去读,免得中了金先生的毒。下卷应该是对应中国近代史,这部分倒讲的不错,有不少金先生的洞见。他的野心太大

评分

##终于读完。“思想史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学问”,此书作者梳理两千年来儒家道德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并放在轴心文明的国际视野中去俯瞰,这样的大格局大境界,读来真是醍醐灌顶,眼界大开。可惜中间佛学和宋明理学两章看不太懂,读每一段都要去看更多相关的书才能略知一二。好书大概就是这样,mark一下,以后二刷时要解决这些盲点。

评分

##不适合无基础之人读,极易误入歧途。金刘二位雄心勃勃,理论野心很大,想要把纷繁复杂的思想演进和社会变化统一起来,夸张而不现实。虽然框架感强,读起来爽,但在内容上,很多地方都有削足适履之嫌。宋明理学一节写得最差,前面借助了劳思光还好点,宋明理学自己操刀就有些捉襟见肘,以其功力根本无法驾驭宋明理学,而且对牟宗三这一“野路子”关注太多,有失偏颇。举一例,金先生觉得朱子为了自己的理论强行把“自无极而太极”改成“无极而太极”,可是学界主流还是倾向于认为朱子只是把错讹改对了。但金先生为了自己理论偏信一家之言就有点其心可诛了。

评分

##不适合无基础之人读,极易误入歧途。金刘二位雄心勃勃,理论野心很大,想要把纷繁复杂的思想演进和社会变化统一起来,夸张而不现实。虽然框架感强,读起来爽,但在内容上,很多地方都有削足适履之嫌。宋明理学一节写得最差,前面借助了劳思光还好点,宋明理学自己操刀就有些捉襟见肘,以其功力根本无法驾驭宋明理学,而且对牟宗三这一“野路子”关注太多,有失偏颇。举一例,金先生觉得朱子为了自己的理论强行把“自无极而太极”改成“无极而太极”,可是学界主流还是倾向于认为朱子只是把错讹改对了。但金先生为了自己理论偏信一家之言就有点其心可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