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读本-(上下册)
定价:60元
作者:读本(套装共2册)》 赵法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0231846
字数:
页码:7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论语>读本(套装共2册)》包括《<论语>读本(上册)》《<论语>读本(下册)》共2册。《<论语>读本(套装共2册)》由赵法生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论语>读本(套装共2册)》是大众儒学经典。
内容提要
《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全书内容涉及修身、处世、教育、为学、从政等问题。
《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将《论语》看成历史书,它是研究春秋史为可靠的历史文献;可以将《论语》看成哲学书,它对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品格产生巨大影响;可以将《论语》视为古代政治学典籍,它系统论述的德治思想,对于传统中国政治影响巨大;可以将《论语》看成重要的管理典籍,它对于家政、国政和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至于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是,作为历史书、哲学书、政治书和管理书的《论语》,依然不能穷尽其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中永恒的经典。
《论语》读本(上下册)分原文、注释、白话文翻译、解读等部分,对《论语》的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海报:
目录
作者介绍
赵法生,1963年生,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乡村儒学发起人之一,近年来在山东农村弘扬儒家文化,致力于重建乡村教化体系和乡土文明。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对于本章,朱熹引谢氏解释说:“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将怪、力、乱、神解为四种不同对象。江希张著《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认为,孔子谈的是怪力和乱神两种对象,此解更客观。因为孔子不反对力,儒家以治平为期,不会不谈各种现实的力量,但是不谈怪异的力量。孔子也谈神,孔子“祭神如神在”,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并且穿上朝服参加乡人的驱鬼仪式,但他的天命信仰,显然属于更高级的道德至上神而非邪乱之神。据宗教史家的研究,各民族都会经历怪力与乱神的时代,那是一个自然宗教时代,人们像崇拜神一样崇拜形形的自然物,比如石头、头发、贝壳或者生殖器等。这是人类未开化时代的宗教,不同于伦理宗教时代的宗教信仰,伦理宗教崇拜的都是道德性的神明,比如天命、佛陀、耶稣等。人类从蒙昧时代到文明开化的关键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这一时代产生了孔子、佛陀、耶稣和苏格拉底这四大人类导师,他们的教诲依然在哺育着人类的灵魂。孔子信仰天命,他的天主要是一个道德性的至上神。这段话清楚表明,他的信仰已经与人类早期蒙昧时代的低层次迷信划清了界限,孔子因此开创了中华民族人文信仰的新时代。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一股全国性的大众儒学热潮从各地涌起,成为当代中国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这波儒学热的兴起自然不是无本之木,它既是儒学被人为压抑摧折一个多世纪后的强力反弹,又反映了转型社会对于道德底线失守的焦灼,更是古老的儒家传统在国家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下,重新探寻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图返本开新的努力。因此,无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现实,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众儒学的历史渊源
从社会学存在的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重在阐释儒家道统;民间儒学面向社会大众,重在化民成俗,是教化大众的儒学。民间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在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构成了彼此间复杂的张力关系。
在传统中国,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孔颖达认为:“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已经有学者指出,将普及化的塾庠制度推到三代的说法,多半是为了突出儒家教学制度的悠久性,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三代之时,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学在君侯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无缘。西周礼乐虽然文质彬彬,极一时之盛,却同样“礼不下庶人”。
儒学走向大众的历史转折点是孔子在民间开创私学。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将原先被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它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孔子的私学拆除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教育壁垒,开创了大众儒学的先声。孔门教育以有教无类著称,来到孔门受教的,有世卿官贵、富商巨贾、贩夫走卒、无业游民等,以至于时人感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之前的王官之学属于贵族之学,诗书礼乐高雅非凡,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它们出现伊始就被封锁在贵族的深宅大院之中,无由进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也因此而划分为有教养的贵族和没有教养的群氓两部分,前者为“君子”而后者为“小人”。然而,随着一位圣贤的到来,这一文化的壁垒被打破了。儒学本来是属于贵族的,但是,现在它开始走向平民,并在民间社会找到了更为深厚的土壤。从此,“君子”与“小人”从以是否拥有官爵来区分,变成以是否具有德行来区分。在朝衮衮诸公可以是“小人”,贫寒如颜回者也可以称“君子”。儒学深入民间使得过去的“野人”(周代与“国人”相对)也具备了高雅的贵族气质。孔子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一位拆墙者,他拆掉了那道古老的墙,将礼乐文明的清流引入民间的沃土。
其次,孔子的私学在官学之外培育了一个致力于传道授业的师儒阶层,该阶层成为儒学走向大众的主导力量。孔子去世后,子夏设教于西河,曾子设教于武城,其他门徒也在各地继续推广儒学。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儒家教化体系,使儒学成为全民性的人生指南与信仰,此举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堪与基督教之形成对于西洋文明的意义相媲关。
从内容看,着眼于儒学修身做人的学修次第,“大众儒学经典”包括蒙学基础、家训家礼、劝善经典和四书五经通解四个板块。蒙学基础用以童蒙养正,家训家礼培养良好家教家风,劝善经典激发人的为善之心,四书五经通解则是对儒家义理的系统阐述,囊括了从蒙训、礼仪、心性到信仰的不同方面,四个板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致反映了儒家教化不同阶段与层面的需求,体现了大众儒学的社会性、实用性和阶梯性。其中的劝善经典,本丛书选择了《了凡四训》和《王凤仪言行录》,它们具有儒释道合一的特征,是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相融会的产物,体现了大众儒学自身的特色,对于社会教化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对近代以来女德教育严重滞后的现实,本丛书特意选入了《女四书》,并从古今之辨的角度加以辨析,以满足读者需要。从体例上,每部经典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以达到忠于原著、贯通古今和深入浅出的编写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上述传统经典中同样存在不少不适应当代的内容。比如,女德文本和蒙学经典中那些强调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单方面服从的思想内容,并不符合原始儒家的思想,是汉代以后儒学受到法家浸染的产物。对于经典中那些不适合于当代的部分,本丛书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保留原貌,但在解读部分予以辨析,提请读者明鉴。
后,本丛书是编著者集体合作的结晶,得到了各位儒学前辈大家的关心指导,还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潘宇女士、翟江虹女士和刘静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我一直觉得,阅读经典,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的文本,关键在于“读懂”和“悟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一本合适的“读本”。这套《论语读本》,从它的书名和厚度来看,就给了我一种“有料”的感觉。上下册的分量,让我觉得它不是敷衍之作,而是有心人精心编纂的。我非常好奇它的内容编排是怎么样的,是按照篇章顺序,还是按照主题划分?注释会不会太过于简略,导致理解困难?亦或是过于繁杂,反而干扰了阅读本身?我希望它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引导我走进《论语》的世界,又能让我在这趟旅程中,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启迪。书的装帧看起来就很扎实,这至少让我觉得,它承载的内容也应该不负这份厚重。
评分我是一个不太容易被“网红书”或者“速成指南”吸引的人,对于《论语》这种经典,我更看重它的系统性和深度。这套《论语读本》,一看就不是那种“一本就够了”的快餐式读物。厚重的上下册,首先就给足了我安全感,这表示里面的内容应该比较完整,能够支持我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学习。我一直觉得,学习《论语》就像是在和一位千年的智者对话,需要耐心,更需要好的引导。这套读本的出现,让我觉得我可能找到了那个合适的“向导”。我特别关注的是它的注释部分,希望能详实而不枯燥,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古老的词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且,我认为好的版本,应该能在保持原文风貌的同时,也能顾及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学习的过程不那么晦涩难懂。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论语》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经过现代人解读后的名言警句。总觉得隔了一层,少了点原汁原味的韵味。这套《论语读本》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更系统化的阅读框架。上下册的设计,让我感觉内容会更扎实,能够让我从头到尾,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而不是断章取义。我还在琢磨,它会不会在原文的注释和解读方面做得特别好。毕竟,《论语》的文字,有些地方是需要借助前人的智慧去理解的,一个好的注释,往往能事半功倍,一下子点醒你。我希望这套书的注释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不至于过于艰涩,能够照顾到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拿到书,我最先做的事情就是翻看目录,看看它的编排逻辑,是不是循序渐进,是不是有利于初学者建立起对《论语》的整体认知。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的人,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都是一些经过“包装”过的、或者说“简化”过的古代文本。这套《论语读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看起来非常“原汁原味”。厚实的纸张,传统的装帧,都透露出一种沉静的气息,这恰恰是我在阅读经典时所追求的。分上下册,意味着它不像一些小册子那样,只是节选几个片段,而是希望能提供一个更全面的阅读体验。我期待它在原文的呈现上,能够尽量保持古朴的风貌,同时在注解方面,又能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既能让我理解字面意思,又能触及到其深层的含义。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一扇窗户,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圣贤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片面的理解上。
评分第一眼看到这套《论语读本》,就觉得这书名挺实在的,直白地告诉你它是什么。拿到手后,首先是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厚实硬壳,纸张也够分量,翻起来很有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感。我一直觉得,经典的文字,配上好的载体,才能让人更有沉下心来读的愿望。它分上下册,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意味着内容会比较充实,而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选编。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沉稳的调调,摆在书架上,一看就是有分量的东西,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这份书的体量和装帧,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想,这套书应该会是我案头常备的读物之一,闲暇时翻一翻,看看古圣先贤的智慧,也能让心绪平静不少。它的实用性,我相信会体现在其内容的详尽和编排的合理上,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次深入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