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2018.07.27;囫囵吞枣;老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似乎较为客观,其对道的设定在当代逻辑看来暧昧模糊——有与无的具体关系如何?是讲本体论还是宇宙发生论?大概是先把人的自由意志从自然剥离,站在天地的角度反观人的意志,得出天地不仁的宇宙观进而推导出一系列的人生观和实践理论。贵柔守雌的结论虽然本身没有阴谋成分(利万物而不争),但是也可以为阴谋家奉为至宝。从历史与社会学的角度看,老子的政治理论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仅可作为政治观点参考了。部分思想与赫拉克利特很像诶!另,为什么要尬吹老子……
评分##这……我何德何能敢发表评价……反正看了一遍又抄了一遍……
评分##注释很好,部分翻译不敢苟同
评分##注释很好,部分翻译不敢苟同
评分陈鼓应说“道”是老子的发明,可商榷,但说黄老道家是战国到秦汉的思想主流,我觉得挺对。后人都只注意老子说了什么,没注意老子的理想读者是谁,君主和贵族才用得到他的学说吧,“无为”和“雌节”本来就不是给弱者准备的生存之道。除去一些探讨宇宙论的章节之外,老子其实相当入世,“民不畏死”后面,原来是“常有司杀者杀”。
评分##流畅清通,但陈鼓应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坚持“有生于无”的基本立场,坚持有、无在本体论上的分别,但另一方面这种分别并未得到完全的贯彻,他没有注意到道与一、始与母的分别(楼宇烈同样如此)。尽管有无同为道,是道的不同显现,但合中有分,二者的关系是“无为而无不为”。为了与“有无相生”的生成论和谐,他不得不构造出形上之有无与形下之有无,这样一来,有无之间的本体论界限又模糊了。生成论的“有无相生”其实是描述复归的过程,这与“有生于无”本不矛盾,王弼精湛的解读并未得到重视。此外,由于本体论和生成论上的阐述有限,导致相当多章节的解释有流入庸俗化的危险,也就是鸡汤式人生哲学的重复和无力。
评分##补记
评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要做个有文化的小透明。
评分##考据很讲究,但译文太生硬,且注释错误疏漏不少。比如:道可道的第一个“道”解释成“道理”,让人一头雾水,应该是“大道”之意。再比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解释成“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的产生了”,难道不是“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吗?。译者治学严谨,态度令人敬佩,但水平确实有限,本书不值9.4的高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