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建筑:景观建筑》 (日)茶古正洋,张婧, 中国电力出版社

《折纸建筑:景观建筑》 (日)茶古正洋,张婧, 中国电力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茶古正洋,张婧 著
图书标签:
  • 折纸
  • 建筑
  • 景观设计
  • 景观建筑
  • 日式设计
  • 手工
  • DIY
  • 艺术
  • 设计灵感
  • 茶古正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08356938
商品编码:268748372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折纸建筑:景观建筑

定价:16.80元

作者:(日)茶古正洋,张婧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083569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建筑学专业以及建筑造型设计爱好者和折纸爱好者的指导用书,以现代建筑为典型例,抓住建筑设计特点和介绍建筑大师作品等为中心,配合折纸建筑型图资料以及折纸建筑的制作技巧等方面做了介绍。
本书不仅有制作精良技巧的*作品,还有一些知名建筑,桥梁、广场,可爱的动物,常用交通工具,乃至地球、宇宙等等。 与和式茶室的风格一样,作者通过外折或内折等不同手法用普通的纸卡片体现立体化,使形形的建筑物跃然而出。

目录


前言
目录
折纸作品展示图
制作方法
型纸图
1 招财猫
 2 三智猿
 3 吻
 4 快艇帆船
 5 轻型飞机
 6 蒸汽机车
 7 卧铺车
 8 吉普车
 9 门多利安
 10 山间石阶
 11 断崖绝壁
 12 对马的石屋
 13 圣家族教堂——巴塞罗那
 14 西班牙广场——罗马
 15 里瓦尔多桥——威尼斯
 16 韦基奥旧桥——佛罗伦萨
 17 锦带桥
 18 花架凉亭
 19 球体雕塑
 20 六人行
 21 哥特式中厅
 22 树
 23 ——温哥华
 24 切角四角锥形
 25 A型框架
 26 旋转体雕塑
 27 地球仪
 28 梦之桥
 29 宇宙
后记

作者介绍


茶谷正洋,1934年生于广岛,1956年从东京工业大学毕业。担任过建设省建筑研究所研究员,法政大学教授,现在为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教授。工学博士,一级建筑士。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折纸建筑有限公司代表。 1981年伊始开创了折纸建筑。作为折纸建筑的宗师,掀起了折纸建筑的热

文摘


序言



《纸境:折叠的自然与城市》 简介 在钢筋水泥筑就的现代丛林中,我们是否遗忘了那些曾经触手可及的自然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洪流里,我们是否错过了那些被精心雕琢的城市肌理?《纸境:折叠的自然与城市》是一部融合了艺术、设计与人文思考的探索之旅,它邀请您一同走进一个由纸张折叠而成的奇妙世界,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与城市之间那深层而又微妙的联系。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景观设计教科书,也非简单的折纸手工指南。它是一次对“折叠”这一行为在理解和构建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中的意义的深度挖掘。从最原始的地理形态到最精致的人工造物,从宏大的自然景观到微观的城市角落,《纸境》试图揭示“折叠”所蕴含的设计哲学与美学力量。 第一部分:折叠的自然——大地的肌理与形态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折叠无处不在。山峦的层叠起伏,是地壳运动亿万年留下的印记,每一道褶皱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河流的蜿蜒曲折,如同大地温柔的脉络,在切割与雕琢中勾勒出生命的轨迹。就连一片小小的叶子,其脉络的分布也遵循着一种精妙的折叠逻辑,以最有效的方式汲取阳光与养分。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折叠的自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我们将探讨: 山脉的脊梁与褶皱: 从全球著名的地质奇观,如科罗基奥山脉的壮丽褶皱,到中国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本书将分析这些宏伟的地貌是如何通过“折叠”这一地质过程形成的,以及这些形态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我们还将尝试用折纸的语言来模拟和理解这些山脉的结构,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水流的艺术与雕塑: 河流不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塑造地貌的强大力量。从蜿蜒的蛇形河道到奔腾的瀑布,河流的流淌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折叠”,不断地重塑着河岸线和谷地。本书将分析河流侵蚀、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如冲积扇、三角洲,并思考如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借鉴水流的动态美学。 植物的脉络与形态: 许多植物叶片、花瓣的结构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折叠智慧。叶脉的分布如同精密的网络,最大化光合作用效率;花瓣的层层叠叠,不仅是为了吸引传粉者,也构成了独特的美学景观。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折叠的生物”,并探讨植物形态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风与水的雕刻: 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地貌,或是海岸边潮汐冲刷形成的奇特礁石,都展示了自然界无形力量通过“折叠”和“侵蚀”所创造的艺术品。我们将从这些角度,理解自然界塑造形态的另一种逻辑。 第二部分:折叠的城市——空间的构建与体验 当我们审视人类建造的城市时,会发现“折叠”同样是空间构成的重要原则。摩天大楼的层层叠叠,构成天际线的壮丽景观;街道的纵横交错,划分出城市的肌理;就连一个普通的公园,其绿地、水体、小径的布局,也是经过“折叠”和“组织”的,以提供多样的空间体验。 本书将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折叠”和“解读”我们身边的城市: 建筑的折叠与空间序列: 从古老的梯田式建筑到现代的折叠屋顶设计,建筑的形态本身就是对空间的“折叠”。本书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如何运用“折叠”来创造光影变化、空间层次和视觉韵律。我们将探讨建筑的立面设计、内部空间划分,以及如何通过折叠的手法来优化采光、通风和景观。 景观的折叠与场所营造: 公园、广场、庭院等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地形的起伏、植物的种植、路径的设计,都在进行着“折叠”式的空间营造。本书将深入分析如何通过折叠的手法,在有限的场地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比如通过高差变化来区分不同功能区域,通过蜿蜒的小径来引导游览动线,通过跌级的水景来营造宁静或动感的氛围。 城市肌理的折叠与空间叙事: 城市街道的布局、街区的大小、建筑的密度,都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肌理”。这些肌理的形成,往往也伴随着“折叠”的过程,比如历史街区的蜿蜒小巷,或是新开发区域的规整 grid。本书将探索这些城市肌理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感受,以及如何通过对肌理的“折叠”与重塑,来讲述城市的故事,赋予场所新的生命。 隐藏的折叠与潜在的空间: 除了显性的形态,城市中还存在着许多“隐藏的折叠”,例如地下空间、屋顶花园、夹层设计等。这些被“折叠”起来的空间,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本书将探讨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隐藏的空间,以优化城市的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第三部分:折纸的对话——从二维到三维的想象 折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艺术形式,恰恰是“折叠”这一行为最直接、最纯粹的体现。一张平面的纸,通过一系列有规律的折叠,可以幻化出无限的可能。本书将把折纸的艺术作为一种语言,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折叠”的景观哲学。 折纸的几何学与空间构成: 从最基础的折叠方式,如山折、谷折,到更复杂的折叠技法,本书将介绍折纸的几何原理,并展示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模拟和理解自然形态和城市结构。我们将通过折纸的实践,直观地感受空间是如何被创造和转化的。 折纸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跳出纸张的限制,探讨折纸的理念如何启发景观设计的实践。例如,如何运用折叠的形态来创造地形的起伏、水体的流动感,如何设计具有折叠元素的景观构筑物,如何通过折叠的路径来引导人们的体验。 折纸模型与概念表达: 在景观设计的前期构思阶段,折纸模型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帮助设计师快速地探索形态、空间和结构。本书将展示一些用折纸来表达景观概念的案例,以及折纸如何帮助我们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 纸张的触感与情感共鸣: 纸张的质感、纹理、折叠后的声音,都能够引发人内心深处的触动。《纸境》鼓励读者在接触和创作折纸作品时,去感受纸张带来的温度和情感,并将这种感受延伸到对自然和城市的体验中。 结语:折叠的未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环境 《纸境:折叠的自然与城市》是一次邀请,邀请您放慢脚步,用一颗敏锐的心去观察,去感受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通过“折叠”这一独特的视角,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 重新认识自然的美学: 理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仅在于其宏伟,更在于其精妙的形态和内在的逻辑,而“折叠”是理解这一切的重要钥匙。 发现城市的诗意: 在日复一日的城市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空间之美,理解城市肌理的丰富性和场所的独特性。 激发创新的设计灵感: 从自然界和折纸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构思和创造更具人性化、更富美感的空间环境。 提升对环境的感知力: 培养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所呈现的,是关于“折叠”的无尽想象。它可能是一座模仿山峦起伏的屋顶花园,可能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城市小径,也可能是一件能够改变人们对空间认知的折纸艺术品。无论形态如何,核心在于那份对“折叠”之美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期待《纸境:折叠的自然与城市》能够成为您理解世界、创造未来的灵感之源,让您在每一次折叠中,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抬头、每一次回眸,都能看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充满诗意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翻开《折纸建筑:景观建筑》这本书,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对“折纸”的印象,总是伴随着精致、巧妙和耐心,仿佛是将一张二维的纸张,通过一连串精准的折叠,幻化出鲜活的立体生命。而“景观建筑”,则是我对城市绿地、公共空间、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兴趣所在,我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设计,让人们与自然更和谐地共处,如何创造出令人愉悦和富有启发性的空间体验。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就如同一场奇妙的跨界对话。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折纸的那些基础的折叠技法,譬如三角折、翻折、压折等,巧妙地转化成景观设计的语言?是否书中会呈现出一些利用折纸的几何美学,来设计具有雕塑感的景观小品、特色铺装,甚至是富有创意的绿化边界?我又在想,折纸的“可塑性”和“变化性”,能否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动态和互动的效果?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如何从一个微观的折纸世界,获得设计宏观景观的灵感,如何将那种精巧的设计理念,放大并应用到公共空间之中,创造出既有艺术感又不失实用性的景观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折纸建筑:景观建筑》。我当时看到的时候,就被这个奇特的组合吸引住了。折纸,我总觉得是那种精致、小巧的手工艺,通常是纸张的二次创造,用最简单的方式折叠出各种形态。而景观建筑,则是我印象中宏大、开阔的领域,涉及到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人文体验等等。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好像把微观的巧思与宏观的设计理念碰撞出了火花。我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折纸”手法,能够被应用到“景观建筑”这么一个广阔的领域?是运用折纸的原理来设计公园的小径、座椅,还是用折纸的思维来构建大型的公共空间?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的奥秘,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创造出怎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设计。我期待着书中能揭示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可能性,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设计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折纸建筑:景观建筑》,简直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折纸,我一直将其视为一种精细的手工艺,注重的是线条的精确和形态的转化,充满了数学般的逻辑和艺术般的灵动。而景观建筑,则是关于空间、环境、生态、人文的宏大叙事,关乎人们如何在自然和人工环境中获得舒适与美感。两者结合,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是否意味着将折纸的折叠原理,应用到景观的构筑物设计中?比如,通过折叠形成的屋顶结构,能够实现独特的光影效果?或者,将折纸的立体几何形态,转化为公园里的休憩座椅、指示牌,甚至是活动的雕塑?更进一步,我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探讨折纸的“过程性”,即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化,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空间的生成与演变?是否会运用折纸的“解构与重组”思维,来思考景观的碎片化设计?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突破我固有的认知,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折纸的无限可能性如何在广阔的景观空间中得以展现,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当我看到《折纸建筑:景观建筑》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系列奇妙的画面。折纸,我总觉得它代表着一种源于最简单材料的无限创造力,将一张平面的纸,通过巧妙的折叠,变成千变万化的立体形态,充满了数学的精准和艺术的灵动。而景观建筑,则是关于如何将自然与人文、空间与生态巧妙融合,是关于如何营造出让人舒适、愉悦、富有思考意义的户外体验。将两者结合,实在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阐释这种联系的。是否会探讨折纸的折叠原理,在景观构筑物设计中的应用?比如,用折叠的方式来创造具有独特形态的遮阳棚、座椅,甚至是小型建筑?又或者,是否会从折纸的“展开与收纳”的特性中,获得关于景观空间设计上的启发,例如如何设计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公共空间?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形式模仿,深入探讨折纸的“思维方式”——那种精巧、逻辑、由简入繁的创造过程,如何在景观设计的宏大叙事中发挥作用,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灵感,让我们看到折纸的艺术魅力如何在更广阔的领域绽放光彩。

评分

我之前对折纸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儿童时期的手工课,或者一些精巧的装饰品制作。那种把一张平面的纸,通过巧妙的折叠,变幻出三维立体的形状,总是让我觉得充满了惊喜和魔力。而景观建筑,则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每次在城市里漫步,都会不自觉地去观察那些公共空间的设计,那些绿植的配置,那些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总能给我带来宁静和愉悦。当我看到《折纸建筑:景观建筑》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或许是利用折纸的折痕和几何结构,设计出富有雕塑感的景观小品;或许是将折纸的连续性原理,应用到地面铺装或者围墙的设计中,形成富有韵律感的视觉效果。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教我如何从折纸的思维出发,去构思和设计户外空间,如何将那种细致入微的折叠技巧,转化为具有尺度感和空间感的景观元素。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详细的图例和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作者的理念,甚至能够尝试着去模仿和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