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价:23
丛 书 名中华生活经典
作 者(明)朱权 等著,黄明哲 等编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2-1
ISBN9787101082159
版 次:1
页 数:181
字 数:120000
印刷时间:2012-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内容推荐
自陆羽开创茶道,茶便渐渐深入人心。明代朱权的《茶谱》在陆羽求真茶道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以茶悟道的观点。在朱权的茶道中,探究造化,是要从烧水烹茶,甚至是采摘烘焙开始。在《茶谱》中,朱权对茶的点泡、茶的礼仪、茶的制作方法、制茶与烹茶的工具,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探讨。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则是专门论水的著作。书中所记的各种水质,多为作者亲尝,他对水的点评涉猎宽泛,对水的成因做了考察,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目录
前言
茶谱
品茶
收茶
点茶
熏香茶法
茶炉
茶灶
茶磨
茶碾
茶罗
茶架
茶匙
茶筅
茶瓯
茶瓶
煎汤法
品水
煮泉小品
引
源泉
石流
清寒
甘香
宜茶
灵水
异泉
江水
井水
绪谈
跋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朱权是茶道的求真派,傲物玩世,深晓茶的技术原理,因此对宋代的茶风提出了批评。从陆羽{茶经}普及了茶膏的制作方法后,唐代的茶饼就已经开了用茶膏涂抹以作美化的风气.到了宋代,国库充足,民间富裕,皇家有意识地提倡品茶之风,各种团茶贡品也就纷纷争奇斗艳,不但茶的味道要好,外观也要好。甚至,为了提升茶的香气,要在团茶里面掺入一些龙脑香料(俗说的冰片)。然而,宋微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这些香料虽好,却混淆了茶本来的特有香气,且品饮之后让人气滞。皇上都暍得头晕脑涨。只能在茶书中抱怨,可见宋代茶风中彪悍的世俗气息。就此,朱权说道:“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这是说,天地之间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天性,与其做那些繁杂的加工,不如直接烹饮,倒是能从这茶叶中体验自然。
既然一切都为了茶的真味,返本还原,在这茶的真昧中去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么,茶道的一切用具、规则自然都要围绕着这个真意来进行。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品饮方式。抓住“真”这个根本,当机顺缘,朱权的茶道,仿佛一脚就迈入到生活中,变得活活泼泼,生机盎然了。所谓“忘形于天地”,不正是恢复这自然的天性,体悟天心吗?如果一定要外物服从于我,令那万物缤纷的个性屈从于“栽”的个性,一则破坏了自然生物的大生态、大机缘,二则自己的心灵也得不到自然万象的补养(都与“我”雷同了,都比“我”低下了),这是求死之路,还谈什么忘形,谈什么审美呢?低下、开放、自然、纯真。这些都是道家如雷贯耳的大道理,而“人之迷,其曰固久,”若真的在品饮中对此有所领悟,从那红尘浊世透出一口气来,想来人的内心也能焕发不息的生机。
评价五 我一直觉得,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解它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茶谱煮泉小品》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茶文化深邃世界的大门。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茶艺师,也可能对很多古代的茶道礼仪不甚了了,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与古人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书中关于茶叶的起源、不同品种的介绍,以及最令我着迷的“煮泉”之道,都让我对“茶”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煮茶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杯饮品,它更是一种集哲学、美学、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书中对水质、火候、器皿的讲究,以及饮茶时的心境,都展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细节的精致追求和对自然之道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生动,虽然引经据典,但并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它让我意识到,品茶,其实也是在品味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
评分评价二 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茶艺研究和实践的爱好者,我怀揣着朝圣般的心情购得了这本《茶谱煮泉小品》。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分量,精致的装帧,都预示着它绝非等闲之作。朱权、黄明哲等先贤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们的著作一直是茶学界的重要文献。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对茶的起源、分类、采摘、制作等都有详尽的考证和论述,尤其是对历代茶谱的梳理和解读,堪称茶学史上的里程碑。书中所介绍的煮泉之法,更是将饮茶的乐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不仅仅是追求茶叶本身的滋味,更注重水源的选择、火候的掌控,乃至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仪式感。这是一种将自然之水、天地之灵与人文雅趣完美结合的艺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献,言辞考究,旁征博引,读来如同穿越回古代,与古人一同品茗论道。对于真正热爱茶文化、渴望深入了解其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视角来认识和体验中国的茶道。
评分评价三 我平时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所以看到这本《茶谱煮泉小品》的书名,就觉得很有吸引力。拿到书后,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内容编排。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感觉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将复杂的茶文化知识,通过一种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里讲了很多关于茶的历史,从最开始人们怎么发现茶、利用茶,到后来茶是怎么变成一种重要的饮品,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象征。里面还讲到了不同朝代人们喝茶的方式有什么变化,用什么茶具,还有一些和茶有关的传说故事,这些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有趣,也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我尤其喜欢书里一些关于茶道的哲学思考,比如如何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如何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一份宁静。这本书让我觉得,喝茶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与内心对话的方式。虽然有些地方的术语可能有点专业,但整体来说,它的可读性很强,让一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
评分评价四 对于我们这些行走在市场前沿、对文化产业有着敏锐嗅觉的人来说,《茶谱煮泉小品》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内容本身。中华书局出品,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和文化积淀。这本书的出版,恰恰抓住了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复兴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强烈需求。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茶的著作,更是一张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文化名片。我看到书中对“煮泉”的细致描写,这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烹茶的技术,更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生活品质的严苛标准,这恰恰是当下许多高端生活方式所推崇的。书中的很多理念,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都可以被提炼出来,与现代的养生、禅修、甚至是一些创新创业理念相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说明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有效的现代转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起一系列的文化衍生品开发,无论是文创产品,还是相关的培训课程,都具备了极强的市场潜力。
评分评价一 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其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品茗论道的悠然年代。书页泛黄,带着淡淡的纸香,每一个字都透着岁月的沉淀,让人不禁心生敬意。虽然我本人并非茶道专家,对各种茶叶的品类、产地、冲泡技巧可能知之甚少,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茶”的方方面面,从茶的起源、历史演变,到不同时期人们饮茶的习俗、器具的变迁,再到文人雅士如何将茶融入诗词歌赋、绘画艺术之中,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穿插的插图,无论是精美的古代茶具复原图,还是意境深远的茶山水墨画,都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文字不再枯燥,而是鲜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醇厚的老茶,初入口中或许有些许陌生,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深邃的内涵和悠长的回甘,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