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在巴蜀

大漢帝國在巴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饒勝文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楔子 1
第一章 早期的劉備 1
第二章 《隆中對》的得失 20
第三章 第一次荊州風雲 41
第四章 聯盟的新階段 77
第五章 劉備取益州 85
第六章 藉荊州的是與非 117
第七章 劉備稱漢中王 125
第八章 第二次荊州風雲 144
第九章 劉備稱帝 171
第十章 夷陵之戰 187
第十一章 永安托孤 209
第十二章 蜀漢的內外危機 221
第十三章 諸葛亮主政 231
第十四章 聯盟的政治問題 239
第十五章 諸葛亮北伐(政治) 259
第十六章 諸葛亮北伐(軍事) 278
第十七章 蜀政的衰落 320
第十八章 蜀漢的滅亡 340
餘 論 364
後 記 384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不裝逼,真的會死

中國這三十年,價值解構是一個基本思潮。在這樣一種背景底下,“道義”好像成瞭一個可疑的詞,在滿堂的哄笑之中,即使沒倒塌,也顯得很猥瑣。你說“道義”,幾乎就會被人在心裏替換成“裝逼”二字。

有人哂笑——不裝逼真的會死嗎?

這三十年,我們也見過瞭太多形形色色的創業者,在這個叢林的時代殊死搏殺,視第一桶金的原罪為理所當然。然而,真正做大做強做長做久的企業卻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都如煙雲起滅。

不妨問問——它們都是怎麼死的?

是的,不裝逼,真的會死!

你還真彆不信——道義和價值,纔是人類最深厚綿長的維係力量。

拿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曆史來說,就包含瞭這麼一條主綫。

三國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段曆史,卻也是最易被誤讀的一段曆史。就拿蜀漢來說,很少有人注意到蜀漢曆史的三個特點:

第一,在曆代據蜀者中,沒有人花的代價有劉備那麼高。在受邀入蜀——這意味著他直接跳過瞭曆來被視為畏途的巴蜀外圍險要——的前提下,劉備從建安十七年十月反目襲劉璋,直到建安十九年夏纔拿下成都。他花瞭近兩年的時間纔奪取巴蜀。

第二,在曆代據蜀者中,沒有哪個政權撐持的時間有蜀漢那麼久。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建立政權,到炎興元年(263年)劉禪投降,蜀漢撐瞭四十四年。在割據巴蜀的政權中是最長的。

第三,在曆代據蜀者中,沒有哪個政權的收場有蜀漢那麼輕而易舉。鄧艾以區區一旅偏師,前鋒還沒有抵達成都,劉禪的降錶已經迎送到瞭雒城。

第一點,緣於劉備自陷於道義睏境;第二點,緣於諸葛亮的絕地反轉;第三點,緣於劉禪的自我解構。

你對這段自以為耳熟能詳的曆史有多少盲點和誤區,你現實的疆場上就有多少盲點和誤區。

從彆人的故事裏燭見自身,從彆人的得失裏看清自己的未來,這纔是“讀史使人明智”。

讓我們跟隨饒勝文先生的《大漢帝國在巴蜀》迴到曆史現場。

用戶評價

評分

##【藏書閣打卡】從劉備齣發,到蜀漢的敗亡,作者以這條綫索重新梳理瞭一遍三國史,不吹不黑地分析瞭三國各勢力在每一個戰略決策中的動機和成敗。很多曆史細節就在不經意間被我們忽視掉瞭,或者被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加工掩蓋瞭它們本來的麵貌,作為研究曆史的人,就要從史料齣發,考證當時的諸多現實因素,並且加上自己的閤理推理,得齣自己的新的見解,這本書可以說做到瞭這一點。特彆是三個政權的政治關係方麵,作者下瞭很多筆墨去研究裏麵許多微妙的細節。比如蜀吳同盟的結構性缺陷、孔明北伐與蜀漢政權閤法性之間的關係等,都能很好解釋瞭史書中很多被讀者忽視的地方。讀完之後確實收獲很大,值得推薦~

評分

##欲究三國,此書不可不讀。

評分

##讀罷掩捲,居然真的淚目瞭。全書自劉備的英雄之名而起,經過論述《隆中對》得失,劉備與孫權聯盟關係的分分閤閤,到對劉備取益州的討論,夷陵之戰的反思,再到對蜀漢政權的基礎以及諸葛亮多次北伐的探討,最後收束於劉禪遞上降錶,推翻蜀漢政權的閤法性而嚮曹魏稱臣。蜀漢政權從萌芽到興起再到衰亡,其中傾注瞭多少理想與熱血。誠然,他們都會犯錯,都有後人反思齣的不足之處,而不再是演義中的完人。但是在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正因為他們真的在犯錯,真的有一念之差,纔變成瞭更加鮮活的麵容,而那段曆史也正因為這樣而更加令人唏噓……說迴這本書,作者對軍事和政治的思考非常理性,比如探討《隆中對》的得失,探討劉備取益州的決策,孫劉聯盟的分分閤閤,而文筆又有感性的一麵,比如諸葛亮的的五丈原。這樣集理性與感性為一體的書,真的值得一讀

評分

##硃熹雖然本諸理學觀念認為諸葛亮學術駁雜而不夠純正,但還是評價說,“三代以下,以義為之,隻有一個諸葛孔明。”可以說,蜀漢之令後世懷念,不是因為劉備,而是因為諸葛亮。

評分

##欲究三國,此書不可不讀。

評分

##主要對蜀漢政權的閤法性進行瞭討論,而且非常嚴謹,從各方麵詮釋瞭一個不一樣的蜀漢政權。而且我感覺本書的後記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

##雖然作者也說此書介於學術著作與通俗曆史寫作讀物之間,但我仍想說,這應該是曆史著作應該有的樣子,無論學術亦或通俗讀物。作者的文筆一流,看得齣對季漢政權尤其是諸葛丞相投射瞭許多個人之情感,讀到季漢敗亡的那一節,剋製瞭大半本書的作者的筆調忽然湧現齣瞭洶湧的情感。另,書中提及的若季漢最終光復成功,中國曆史是否會走上如日本天皇一般萬世一係的模式,我與友人也曾探討過此類問題,在書中讀到,不免有一種友人再聚首的感受。

評分

##讀晚瞭。田餘慶之後最佳的蜀漢研究、諸葛亮研究。“閤法性”(天命)的視角初讀似嫌迂闊,細讀則與蜀漢曆史息息相關、絲絲入扣。天命再完足,現實總是令人無奈。襲擊劉璋、奪取益州,是蜀漢建國的原罪,卻又不得不然。天命再正大,時間足以稀釋一切。當中原百姓早已不識漢官威儀,吊民伐罪的王師不但得不到簞食壺漿的歡迎,反而遭到保傢衛國的反抗;當漢賊曹氏已經被司馬氏李代桃僵,薑維的九伐中原究竟在為誰而戰,巴蜀子弟的血究竟在為誰而流?

評分

##硃熹雖然本諸理學觀念認為諸葛亮學術駁雜而不夠純正,但還是評價說,“三代以下,以義為之,隻有一個諸葛孔明。”可以說,蜀漢之令後世懷念,不是因為劉備,而是因為諸葛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