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2018-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0.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12219131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共分两篇,将以公共建筑节能作为专篇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中国建筑能耗基本现状;第2章公共建筑发展趋势及能耗现状,第3章公共建筑节能理念思辨,第4章公共建筑节能技术辨析,第5章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第6章**案例;以及附录 我国未来能源可能的供应能力。
从一个关心中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建筑节能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建筑能耗在中国整体能源消耗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筑节能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分析,更能从宏观的战略高度,阐述2018年中国建筑节能工作在中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它是否能够分析出建筑节能工作如何为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碳排放、提升城市宜居性做出贡献?是否能够展示出,在推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建筑节能扮演着怎样的催化剂角色?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建筑节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并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一事业中而感到自豪。它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建筑节能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积极效应的论述,那将对我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
评分我抱着一种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建议的心态来审视它的价值。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特别关注这份研究报告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在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报告是否能够就如何克服资金投入、居民接受度、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成功的案例?在新建绿色建筑方面,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在设计、材料选择、施工验收等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现状描述,而是能够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指南、成本效益模型,或者是一些关于绿色建材采购和应用的实用建议,那将对我个人和我们团队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帮助。我期望它成为一本“能用得上”的书,而不是一本“摆着好看”的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潜在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能否为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作为一个相对专业且分散的领域,建筑节能的发展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汇集2018年中国建筑节能领域内,政府、科研机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房地产开发商等各方的观点和成果,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行业图景。它是否能够反映出不同主体在推进建筑节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的合作模式?例如,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何有效地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科研成果如何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书中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梳理,我希望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机制,并从中找到我们自身可以贡献和寻求合作的点。也许书中会包含一些行业内的对话、圆桌论坛的记录,或者是对关键人物的访谈,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了解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共识,并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一些线索和启示。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在数据和趋势分析方面的表现。作为一个研究报告,理应具备扎实的数据支撑,我希望它能够提供2018年中国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关键统计数据,例如节能建筑的覆盖面积、年度节能总量的变化、主要节能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潜力评估等等。这些数据将帮助我更客观地认识到中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程度,以及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空间。同时,我也希望报告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本书能否基于2018年的数据和行业动态,分析出未来几年中国建筑节能领域可能出现的关键发展方向?比如,新技术的应用将如何改变行业格局?政策导向会如何进一步深化?市场需求又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能够看到一些基于实证研究的趋势判断,将对我理解行业未来走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不仅仅是回顾,更能引领我们思考和展望,为我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对建筑节能领域发展脉络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我一直关注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方面的努力,而“年度发展研究报告”这样的字眼,预示着它将是一份系统性、有深度、能够反映当年行业全貌的资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出2018年中国建筑节能领域在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市场推广、项目实践等方面的关键进展和成就。它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过去一年里,国家层面出台了哪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政策,这些政策又对实际的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项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技术层面,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前最前沿的节能技术,比如新型保温材料的应用、智能化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集成方案等等,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而且,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项目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来印证理论和政策的有效性,从而让我更直观地理解建筑节能的价值和实施路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了解2018年中国建筑节能领域发展现状的权威窗口,提供全面、权威且富有洞察力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