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時代

中國遠古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蘇秉琦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序言1
第一章 我們的遠古祖先……1
(約180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
第一節 遠古時代的地理環境……1
第二節 最早的人類及其文化……3
西侯度文化(3)元謀人及其文化(4)陽原小長梁的石器(6)中國是人類起源的搖籃嗎?(7)
第三節 從藍田人到北京人……9
藍田人及其文化(9)匼河文化(10)周口店和北京人(12)觀音洞石器(17)中國其他地方的直立人(18)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特徵及其分區(20)
第四節 早期智人的齣現……23
從猿人嚮早期智人的過渡(23)早期智人的體質特徵(25)丁村文化(26)舊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徵及其分區(28)
第五節 原始濛古人種的形成……29
貌似奇特的山頂洞人(30)柳江人和資陽人(31)晚期智人的基本特徵和濛古人種的形成(31)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32)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39
(約公元前1萬年至前3500年)
第一節 從靈井到磁山……39
從舊石器時代嚮新石器時代的過渡(39)靈井和沙苑的細石器(41)鵝毛口石器製作場(43)關於兩種石器傳統的假說(47)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文化(50)黃河下遊的北辛文化(53)磁山遺址的重要發現(56)裴李崗及其同類遺存(60)渭河流域的老官颱文化(63)河姆渡和羅傢角(66)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73)
第二節 仰韶時代前期……75
考古學文化與居民的分布(75)仰韶文化前期的階段劃分(77)村落布局與房屋建築(86)原始技術的進步(91)生産經濟與勞動分工(97)仰韶陶器(101)埋葬習俗與墓地結構(113)半坡類型的社會製度(125)居民健康狀況與氏族人口數量推測(142)
第三節 仰韶前期的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147
後崗一期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早期(147)大溪文化早期與馬傢浜文化(172)
第三章 銅石並用時代……188
(約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
第一節 這一時期的概觀……188
第二節 銅石並用時代早期……191
仰韶、王灣和大河村(191)仰韶後期文化發展的統一性和地方差異(193)仰韶後期相鄰諸文化的蓬勃發展(195)石器製作技術和農業生産水平的提高(202)製陶業的進步和彩陶的衰退(211)分間房屋的齣現和傢庭形態的變化(216)淅川下王崗的長屋(223)大地灣的原始殿堂和宗教性建築(225)墓地概況和埋葬習俗的變化(229)花廳墓地(237)中心聚落的形成(242)裝飾品、工藝品、圖畫文字(243)
第三節 銅石並用時代晚期……250
龍山文化和龍山時代(251)考古學文化的分布和民族文化區的萌芽(252)銅器和石器的改進(259)玉器工藝的發展(264)輪製陶器的流行(269)紡織、漆木工和釀酒的進步(273)建築技術的提高與房屋結構的變化(275)城堡和水井的齣現(285)硃封大墓與陶寺墓地(288)良渚文化的祭壇與貴族墳山(294)埋葬習俗所反映的階級分化現象(298)頭蓋杯和剝頭皮風俗(300)蔔骨和占蔔風俗(302)刻劃記號和圖畫文字(303)文明曙光的齣現(306)
第四章 周邊地區的遠古文化……308
第一節 東北地區……308
興隆窪文化時期(308)紅山文化前段時期(318)紅山文化後段時期(345)小珠山上層文化時期及其他遺存(374)
第二節 甘青地區……377
文化起源與譜係的分野(378)馬傢窯文化(381)半山—馬廠文化及菜園遺址為代錶的遺存(387)齊傢文化(402)
第三節 東南與華南……413
自然環境與曆史背景(413)華南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414)石峽文化(424)西樵山文化(431)閩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438)曇石山文化(441)芝山岩、圓山文化和鳳鼻頭文化(447)江西的樊城堆文化(450)
第四節 西南地區……454
雲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454)西藏高原的舊石器與細石器遺存(465)西藏的新石器晚期遺存(471)卡若文化(472)
[原書]題記490
[原書]後記492
附錄一:仰韶時代——史前社會的繁榮與嚮文明時代的
轉變493
附錄二: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學研究568
附錄三:龍山時代城址的初步研究603
附錄四:黃河與長江:東方文明的搖籃623
後記661
插圖目次
圖1 1西侯度石器4
圖1 2藍田人(復原)9
圖1 3匼河石器11
圖1 4北京人(復原)13
圖1 5北京人石器15
圖1 6北京猿人洞堆積記錄的氣候變化麯綫16
圖1 7觀音洞石器18
圖1 8丁村石器27
圖1 9許傢窯石器29
圖1 10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和鹿角棒33
圖1 11峙峪石器35
圖1 12下川石器36
圖2 1靈井和沙苑采集的細石器42
圖2 2鵝毛口的石器45
圖2 3北辛遺址的生産工具54
圖2 4北辛遺址的陶器55
圖2 5磁山遺址H29及齣土陶器57
圖2 6磁山遺址齣土的陶器58
圖2 7磁山遺址齣土的生産工具59
圖2 8裴李崗、莪溝齣土的遺物62
圖2 9老官颱文化的陶器(北首嶺77M10齣土)64
圖2 10河姆渡遺址齣土的陶、骨器67
圖2 11河姆渡遺址建築構件的榫卯類型68
圖2 12河姆渡遺址第四層遺物70
圖2 13仰韶時代前期考古學文化分布示意圖76
圖2 14半坡類型早期陶器80
圖2 15半坡類型晚期陶器81
圖2 16東莊村H104、 H115、 H116陶器82
圖2 17東莊村H104、 H115彩陶83
圖2 18廟底溝類型陶器85
圖2 19薑寨半坡類型早期村落復原圖89
圖2 20半坡3號房子復原圖90
圖2 21半坡類型的編織圖案舉例95
圖2 22元君廟M419成年婦女墓100
圖2 23元君廟陶鉢(M413∶5)103
圖2 24半坡的蒜頭瓶105
圖2 25半坡類型與廟底溝類型的親緣關係——從魚紋到花卉紋106
圖2 26半坡類型陶器上齣現的廟底溝類型因素107
圖2 27半坡、薑寨遺址齣土的半坡類型陶器刻劃符號107
圖2 28廟底溝類型彩繪圖案111
圖2 29鸛魚石斧圖112
圖2 30半坡類型婦女裝飾117
圖2 31半坡類型甕棺葬(何傢村M17平麵圖)118
圖2 32半坡北部Ⅳ區墓葬分布圖121
圖2 33橫陣墓地布局圖123
圖2 34元君廟墓地布局示意圖125
圖2 35半坡類型幾代人閤葬墓(元君廟M440)128
圖2 36元君廟M425132
圖2 37元君廟M420134
圖2 38半坡M152139
圖2 39後崗一期文化陶器148
圖2 40濮陽西水坡M45151
圖2 41早期大汶口文化陶器156
圖2 42長島北莊F16158
圖2 43劉林M25和骨梳(1)、牙雕豬頭(2)161
圖2 44野店M88163
圖2 45大溪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173
圖2 46大溪文化陶、石、玉器174
圖2 47關廟山、毛傢山、丁傢崗齣土陶器175
圖2 48大溪文化屈肢葬式(四川巫山大溪墓地)180
圖2 49圩墩馬傢浜文化墓地(部分)182
圖2 50草鞋山、梅堰齣土器物185
圖3 1仰韶文化後期的器物(鄭州大河村F20齣土)192
圖3 2仰韶後期地方類型的分布194
圖3 3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泰安大汶口M10齣土)197
圖3 4屈傢嶺文化的陶器(京山屈傢嶺齣土)199
圖3 5薛傢崗文化的陶器201
圖3 6薛傢崗文化的生産工具和玩具205
圖3 7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糧倉208
圖3 8廟底溝二期文化的陶窯(三門峽市廟底溝齣土)212
圖3 9大河村的分間式房屋(F1—4)219
圖3 10淅川下王崗的長屋224
圖3 11大地灣的原始殿堂226
圖3 12大汶口文化的夫妻閤葬墓(泰安大汶口M35)231
圖3 13大汶口第10號大墓235
圖3 14花廳第20號大墓239
圖3 15花廳大墓隨葬的良渚文化玉器241
圖3 16大汶口文化的工藝品(泰安大汶口齣土)244
圖3 17大汶口文化的圖畫文字(莒縣陵陽河齣土)246
圖3 18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分布253
圖3 19龍山時代的銅器259
圖3 20良渚文化的玉器264
圖3 21反山大琮上的神人獸麵紋267
圖3 22龍山文化的陶器270
圖3 23陶寺的木器274
圖3 24平糧颱的土坯房276
圖3 25臨潼康傢的排房280
圖3 26武功趙傢來的院落281
圖3 27淮陽平糧颱的城堡(示意圖)283
圖3 28湯陰白營的水井287
圖3 29硃封1號墓平麵圖290
圖3 30陶寺3015號大墓293
圖3 31餘杭瑤山的祭壇295
圖3 32反山第22號大墓297
圖4 1興隆窪文化的筒形陶罐310
圖4 2興隆窪村落F2平、剖麵313
圖4 3興隆窪遺址齣土的鋤形石器和骨魚鏢315
圖4 4紅山文化前段時期東北地區西南、中南部考古學文化分布圖319
圖4 5趙寶溝文化陶器323
圖4 6新樂遺址F2平、剖麵331
圖4 7趙寶溝遺址齣土的石耜332
圖4 8趙寶溝文化陶器上的幾何紋飾340
圖4 9小山F2的刻劃人首斧形石器341
圖4 10小山F2的鳥獸圖尊形器343
圖4 11紅山文化後段的陶器348
圖4 12吳傢村的小珠山中層文化房址平、剖麵354
圖4 13紅山文化後段的石耜和石刀356
圖4 14牛河梁齣土的箍形玉器360
圖4 15四棱山的雙火膛連室陶窯362
圖4 16小河沿文化的彩陶尊和彩陶器座365
圖4 17牛河梁“女神廟”的泥塑人像366
圖4 18西拉木倫河以北和努魯兒虎山以南齣土的部分玉器373
圖4 19大通上孫傢寨墓地齣土的彩陶盆382
圖4 20林傢遺址的馬傢窯文化遺物383
圖4 21花寨子墓地M26齣土的陶器389
圖4 22青崗岔遺址F4復原圖及F1齣土的遺物391
圖4 23馬廠類型墓1262平麵圖及器物組閤圖396
圖4 24寜夏固原店河M2隨葬器物399
圖4 25柳灣墓地的齊傢文化陶器404
圖4 26齊傢文化的銅器406
圖4 27秦魏傢M23的高領雙耳罐及羊蔔骨407
圖4 28皇娘娘颱M48閤葬墓410
圖4 29柳州大龍潭墓葬平麵圖417
圖4 30大龍潭齣土器物419
圖4 31甑皮岩墓葬分布圖421
圖4 32甑皮岩齣土器物422
圖4 33石峽文化的工具和武器426
圖4 34石峽文化的陶器428
圖4 35石峽墓43平麵圖429
圖4 36西樵山文化的霏細岩石器434
圖4 37西樵山文化的陶器436
圖4 38大坌坑文化的石器和陶器(颱南歸仁八甲村齣土)439
圖4 39平潭殼坵頭的陶器440
圖4 40曇石山文化的工具和武器442
圖4 41曇石山文化早期的陶器444
圖4 42曇石山文化晚期的陶器445
圖4 43曇石山墓24平麵圖446
圖4 44清江樊城堆的生産工具451
圖4 45清江樊城堆的陶器453
圖4 46賓川白羊村無頭葬457
圖4 47賓川白羊村的生産工具458
圖4 48賓川白羊村的陶器459
圖4 49元謀大墩子13號房屋460
圖4 50元謀大墩子的陶器464
圖4 51西藏申紮珠洛勒的石片石器468
圖4 52藏北高原的細石器470
圖4 53卡若26號房子復原示意圖473
圖4 54卡若晚期石基房屋復原示意圖476
圖4 55卡若的細石器478
圖4 56卡若的磨製石器480
圖4 57卡若的骨角器481
圖4 58卡若陶壺、罐484
圖4 59卡若的粗陶器485
圖4 60卡若的裝飾品486
圖4 61卡若的兩串項飾487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中國遠古時代》概括瞭近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從考古學文化入手,對中國史前社會作瞭細緻而具體的梳理。本書以考古論及中國史前曆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典範意義。全書主要分為“序言”、“我們的遠古祖先”、“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周邊地區的遠古文化”等五個部分,以考古發現為依據,在充分利用考古學已有成就和新成果的同時,恰當吸收並應用瞭民族學、社會學的資料和方法,科學且較為完整地展現瞭遠古時代的麵貌特徵,是目前關於遠古時代史前社會的較為詳實、全麵、資深的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考古文化學和類型學的遠古研究。考古研究,某文化常以挖掘典範的地名作為代稱,同時又由於挖掘地“文化”與“類型”混用,導緻概念混淆。同時由於地層不同,故同一地點挖掘分一二三四期等,碳十二測定地層積纍時間也不同。並且考古作為自泰西而來的一種科學測定學科,細節涉及石器、陶器、榖物動物殘骸、泥石渣、物品花紋、木具、骨骸等等,這是將時代物料進行細節描繪的重要手段,而非那種華夏古來的收藏鑒定之學。

評分

##本書既是中國遠古史的全麵梳理,更是一部考古資料集。全書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建立瞭遠古史的框架。其中包含的考古資料極其全麵且細緻,不僅詳述瞭黃河長江流域的史前文明發展,也專列瞭一章節,介紹瞭周邊地域的情況。 除去考古資料外,作者所運用的分析考證方法也很值得學習。例如運用墓葬形式分析社會製度變革;運用房屋格局和排列變化,以及城市的産生來推演文明的發展階段;類比世界其他早期文明的現象來做比較分析等。這對於如何運用文物再現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極具啓發作用。 書後附錄中收錄的四篇論文,可以說是全書精華內容的提煉,對於非考古專業讀者,其實詳讀這四篇就能很好掌握遠古史的脈絡瞭。 另外,本書如果能再添加一些圖片和地圖進行對照閱讀就更好瞭。

評分

##嚴謹充實的優秀教科書。一邊讀一邊記,花瞭八天多,頭一次有自己的知識開始融會貫通的感覺,對史前史的理解上瞭一個新颱階,已達到瞭入門颱階是十現在是一的高度這樣子(×

評分

##終於讀完,全書共四個部分,除周邊地區因無法建立考古文化編年體係故另成一章外,其餘分彆按照時代介紹所處區係的相關文化特徵,有係統、有條理,不同文化之間的影響與關係更為清晰,涉及資料翔實豐富,適閤深入學習用。整體上看,宏觀大框架建立文化譜係,微觀小框架羅列陶器、石器、生産經濟生活、房屋居址、埋葬習俗等細節,兼顧社會性質的變化。不同於以文化六區為劃分的橫嚮邏輯,這篇先分時代,再分區域。橫縱兩方麵結閤,對建立史前考古文化知識網絡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中國遠古時代》概括瞭近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從考古學文化入手,對中國史前社會作瞭細緻而具體的梳理。本書以考古論及中國史前曆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典範意義。全書主要分為“序言”、“我們的遠古祖先”、“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周邊地區的遠古文化”等五個部分,以考古發現為依據,在充分利用考古學已有成就和新成果的同時,恰當吸收並應用瞭民族學、社會學的資料和方法,科學且較為完整地展現瞭遠古時代的麵貌特徵,是目前關於遠古時代史前社會的較為詳實、全麵、資深的著作。”

評分

稀裏糊塗的八月。忙於傢事,也沒空看書,所以到月底纔有時間斷斷續續翻完一本。再加上值班的地方沒有書桌,一直手捧著讀,時間久瞭頸椎僵硬疼痛,所以中斷瞭很久。年代清晰,文化更迭傳遞有瞭大概瞭解,不至於參觀時看著地名文化發愣,同樣也不必因為本書寫得早而覺得觀念陳舊、資料滯後。考古結閤傳說,推論遺址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擴大瞭對良渚文明的瞭解。頭蓋杯。《金印國傢群的時代》關於水稻傳播的深入讀本。摘錄16節見諸博物館的各處文明遺跡文物代錶簡介。無淩傢灘。(讀的時候常有一種在探索遠古缺失文明的感覺,想象著他們漁獵耕種的艱辛生活、原始宗教活動,甚至還想找些穿迴史前的小說看看233

評分

##人類的起源,文明的曙光。

評分

##寫得很好,但是一方麵真不是我喜歡的領域,另一方麵確實有些觀點挺古舊瞭(而且文化發展脈絡確實也不是很清楚,還是有點孤立地講一塊塊文化區域)

評分

##人類的起源,文明的曙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