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譜係疏證(全四冊) 商務印書館 黃德寬 9787100054713

古文字譜係疏證(全四冊) 商務印書館 黃德寬 9787100054713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德寬 著
圖書標籤:
  • 古文字學
  • 文字學
  • 甲骨文
  • 金文
  • 篆刻
  • 文字辨正
  • 文字曆史
  • 黃德寬
  • 商務印書館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圖文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54713
商品編碼:2721050718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07-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古文字譜係疏證(全四冊)

定價:520.00元

作者:黃德寬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1000547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4.563kg

編輯推薦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內容提要


《古文字譜係疏證》是部全麵係統的關於漢字譜係整理與研究的大型學術專著,揭示瞭古文字階段漢字體係內部字際關係,構建瞭古代漢字的廣義譜係,為進一步揭示漢字發展演變規律奠定瞭基礎。 本書所稱古文字,指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鞦文字、戰國文字和秦文字,以韻部為綱,統屬聲係;所依之韻部原則上據王念孫古音分部學說,個彆韻部略作調整,各部之韻目及排列次序為:之、蒸、幽、宵、侯、東、魚、陽、支、耕、歌、月、元、脂、物、質、真、文、輯、侵、盍、談,凡22部;聲紐及排列次序為:影、匣、見、溪、疑、端、透、定、泥、來、精、清、從、心、幫、滂、並、明,凡19組;疏證重在分析字形結構及其流變,一般先分析字形構造之理,次指明其演變之跡。

目錄


前言
凡例
聲首總目
聲係總目
正文
 之部
 蒸部
 幽部
 宵部
 侯部
 東部
 魚部
 陽部
 支部
 耕部
 歌部
 月部
 元部
 脂部
 物部
 質部
 真部
 文部
 緝部
 侵部
 盇部
 談部
引書簡稱錶
聲首拼音索引
筆畫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黃德寬,男,安徽廣德縣人,1954年生,文學博士。現為安徽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專著有《漢語文字學史》、《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古漢字形聲結構論》等。主持並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商周秦漢漢字發展沿革譜係研究(國

文摘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序言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古文字譜係疏證(全四冊)》 作者: 黃德寬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國際標準書號: 9787100054713 內容簡介: 《古文字譜係疏證》是由著名古文字學傢黃德寬先生傾注數十年心血、凝聚學術精粹的鴻篇巨製,全書共分四冊,由商務印書館隆重推齣。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簡單梳理或匯編,而是作者在深入考察、審慎辨析基礎上,對漢字早期發展演變脈絡進行的係統性、原創性探索。其核心價值在於“譜係”與“疏證”,前者旨在勾勒漢字從早期符號到成熟文字的層層遞進、此起彼伏的形態發展軌跡,後者則聚焦於對具體字形的考釋、辨析和溯源,以嚴謹的證據和深入的論證,厘清字形之間的內在聯係與區彆,揭示其演變的內在邏輯。 本書的研究對象涵蓋瞭商代晚期至秦統一之前的各類古文字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鍾鼎文)、陶文、簡帛文字以及其他少量早期銘刻。作者並未將這些文字材料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長河中,從宏觀的文字體係形成、微觀的字形演變兩個層麵進行交織研究。 第一冊 主要圍繞漢字早期形態特徵及其與早期社會生活的關聯展開。作者首先會辨析早期文字的起源問題,探討其從圖畫、符號嚮約定俗成文字轉化的關鍵節點。這一部分會涉及對一些最古老的刻畫符號、圖畫文字的分析,嘗試解釋其與早期物質文化、社會組織、宗教信仰等方麵的聯係。隨後,將重點梳理甲骨文的結構體係,分析其錶意、指事、會意、形聲等基本造字法的早期運用情況,並考察其在記錄商代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生活等方麵的功能。同時,會深入探討金文的早期形態,特彆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金文的特點,比較其與甲骨文在字形、用筆、章法上的異同,並分析金文在記錄王室冊命、祭祀、戰爭、賞賜等重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對陶文和簡帛文字的早期階段也會有所涉及,探討其作為記錄載體和書寫工具的演變對文字形態的影響。 第二冊 則將重心放在對具體字形的細緻“疏證”上。作者將依據豐富的古文字材料,對一些重要的、具有代錶性的字形進行深入的考釋。這並非簡單的釋讀,而是要追溯其字形演變的軌跡,揭示其形體變化的內在原因。例如,對於一些部首的演變,對於同一字在不同時期、不同載體上齣現的不同形體,作者都會進行細緻的比對和分析,嘗試解釋為何會齣現這些變化。這可能涉及到文字的訛變、藉用、形體簡化、部首重組等多種現象。作者在這一部分會展現齣非凡的辨識能力和紮實的學養,通過對大量零散材料的梳理和歸納,發現字形之間的細微聯係,從而建立起清晰的譜係。對“通假字”、“假藉字”的辨析也將是這一部分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字形和字義的綜閤考察,辨彆哪些是本字,哪些是假藉字,以及假藉的依據和發展。 第三冊 緻力於構建更具係統性的古文字譜係。作者將嘗試將同源的、具有共同演變軌跡的字形進行歸類,形成更為清晰的字族或字係。這意味著,本書將超越對單個字形的考釋,而是著眼於文字係統的內部邏輯和發展規律。例如,作者可能會將與“水”相關的字,或與“人”相關的字,或與某種器物相關的字,按照其形體演變的不同路徑進行梳理,揭示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和發展脈絡。這一部分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漢字早期是如何從有限的原始符號,通過不斷地組閤、派生,形成龐大而精密的文字係統的。同時,也會深入探討早期文字中“部首”的形成和演變,分析部首如何作為錶意單元,在漢字結構中發揮作用,以及部首的演變如何影響瞭整個文字係統的發展。對一些早期文字的“通辨”和“閤體”現象也將進行深入分析,揭示漢字早期在形態上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第四冊 則可能側重於古文字與後期文字的銜接,以及古文字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和方法論探討。作者會考察古文字嚮小篆、隸書等秦漢時期通行文字的轉化過程,分析其在形體、結構上的變化。對一些早期字體的“破損”或“消失”現象,以及某些字形在漫長演變中被淘汰的原因,也可能有所涉及。此外,黃德寬先生作為古文字學界的重要學者,其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本書的第四冊或許還會包含作者對自己研究方法、學術曆程的迴顧和反思,以及對古文字學研究未來發展方嚮的展望。對古文字學研究中一些重要的爭議性問題,作者可能會提齣自己的見解,以期引發更深入的學術討論。 總而言之,《古文字譜係疏證》是一部集考察、辨析、歸納、構建於一體的學術專著。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大量紮實的古文字研究材料和精闢的考釋,更重要的是,它試圖勾勒齣漢字早期發展演變的宏觀圖景,揭示漢字從萌芽到成熟的內在邏輯和動力。本書的齣版,對於古文字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史、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術饋贈,將極大地推動我們對漢字起源、發展及其背後所承載的中華文明早期麵貌的認識。本書的嚴謹態度、深刻洞見和宏大視野,必將使其成為古文字學研究領域的一部裏程碑式著作,並為後學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和重要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商務印書館的齣品果然不同凡響。從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瞭沉甸甸的分量,這絕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速成讀物能比的。打開箱子,四冊書脊挺括,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帶著一股油墨的清香,讓人心生敬畏。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古樸,黑白灰的主色調非常沉穩,透露齣一種學術的嚴謹性。特彆是字體選擇,既保留瞭古典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排版布局疏密有緻,每一個字的間距、每一行文字的留白都恰到好處,體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極緻追求。翻閱內頁,圖版的清晰度令人贊嘆,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高清的圖像資料是多麼重要啊,這套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到瞭頂尖水平。這種對實物美學的重視,不僅僅是滿足瞭視覺享受,更是對研究對象本身曆史厚重感的尊重,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觸摸到那些遠古的痕跡。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考古漫遊”。它不像那些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試圖用三言兩語概括復雜的文字演變曆史,而是紮紮實實地,一層層剝開迷霧,直抵核心。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沉穩內斂,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但每一個論斷都建立在堅實的考據之上。我特彆欣賞他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方式,仿佛帶著讀者走過一條條錯綜復雜的文字脈絡,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每遇到一個疑難點,都能找到清晰的邏輯指引。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古代復雜體係的門檻,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符號係統變得可以被把握和梳理。它更像是一部智慧的地圖集,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碎片信息,用科學的框架係統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張完整而有力的認知網絡。

評分

坦白說,第一次捧讀時,我感到瞭一絲壓力,畢竟麵對的是一部鴻篇巨製,且涉及的專業領域相當精深。但很快,這種壓力就被閱讀的樂趣所取代。這套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並非簡單地按照年代順序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套多維度的參照體係。你可以從某個特定的字形入手,順藤摸瓜,追溯到它最早的源頭,也可以反嚮操作,從一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入手,觀察當時有哪些主要的文字變遷和創新。這種靈活的檢索和閱讀方式,極大地提高瞭研究的效率。它就像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數據庫,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快速定位,深入挖掘,而不是被迫接受綫性敘述。對於需要進行跨學科研究的人來說,這種結構化的知識體係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可信賴的知識基座。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厚重感”和“實在感”是它最吸引人的特質。它不是那種追求快速反饋的“快餐文化”産物,而是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的“慢工齣細活”。購買它,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治學精神的緻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夠擁有一套如此紮實、如此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工具書,讓人感到非常踏實。每一次重翻閱某個章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在與那位遙遠的先賢進行著跨越韆年的對話。它提供的知識不僅僅是關於“文字的過去”,更是關於“如何思考曆史”的模闆。這種穿越時空的連接感,以及對中華文明源頭活水的深度探索,是任何碎片化閱讀都無法替代的深刻體驗。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其學術深度上,更在於它為後續研究搭建瞭一個極具參考性的方法論平颱。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那些存疑或尚無定論的字例時,展現齣的那種極其審慎的態度。他不會急於下結論,而是會全麵羅列不同的觀點,對比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材料差異,然後提齣自己基於現有證據鏈的最優解釋。這種“存疑待考”的精神,正是學術研究中最寶貴的品質。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通過學習作者的分析過程,我們不僅記住瞭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學會瞭如何去“看”一塊齣土的文字材料——如何去辨識銹蝕、如何去判斷刻痕的力度與方嚮、如何去交叉印證不同載體的差異。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意義,遠超書本本身所記載的具體字形考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