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谱系疏证(全四册) 商务印书馆 黄德宽 9787100054713

古文字谱系疏证(全四册) 商务印书馆 黄德宽 97871000547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德宽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字学
  • 文字学
  • 甲骨文
  • 金文
  • 篆刻
  • 文字辨正
  • 文字历史
  • 黄德宽
  • 商务印书馆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4713
商品编码:2721050718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字谱系疏证(全四册)

定价:520.00元

作者:黄德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1000547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4.563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古文字谱系疏证》是部全面系统的关于汉字谱系整理与研究的大型学术专著,揭示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体系内部字际关系,构建了古代汉字的广义谱系,为进一步揭示汉字发展演变规律奠定了基础。 本书所称古文字,指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文字、战国文字和秦文字,以韵部为纲,统属声系;所依之韵部原则上据王念孙古音分部学说,个别韵部略作调整,各部之韵目及排列次序为:之、蒸、幽、宵、侯、东、鱼、阳、支、耕、歌、月、元、脂、物、质、真、文、辑、侵、盍、谈,凡22部;声纽及排列次序为:影、匣、见、溪、疑、端、透、定、泥、来、精、清、从、心、帮、滂、并、明,凡19组;疏证重在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流变,一般先分析字形构造之理,次指明其演变之迹。

目录


前言
凡例
声首总目
声系总目
正文
 之部
 蒸部
 幽部
 宵部
 侯部
 东部
 鱼部
 阳部
 支部
 耕部
 歌部
 月部
 元部
 脂部
 物部
 质部
 真部
 文部
 缉部
 侵部
 盇部
 谈部
引书简称表
声首拼音索引
笔画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黄德宽,男,安徽广德县人,1954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著有《汉语文字学史》、《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古汉字形声结构论》等。主持并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商周秦汉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研究(国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古文字谱系疏证(全四册)》 作者: 黄德宽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国际标准书号: 9787100054713 内容简介: 《古文字谱系疏证》是由著名古文字学家黄德宽先生倾注数十年心血、凝聚学术精粹的鸿篇巨制,全书共分四册,由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单梳理或汇编,而是作者在深入考察、审慎辨析基础上,对汉字早期发展演变脉络进行的系统性、原创性探索。其核心价值在于“谱系”与“疏证”,前者旨在勾勒汉字从早期符号到成熟文字的层层递进、此起彼伏的形态发展轨迹,后者则聚焦于对具体字形的考释、辨析和溯源,以严谨的证据和深入的论证,厘清字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揭示其演变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商代晚期至秦统一之前的各类古文字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陶文、简帛文字以及其他少量早期铭刻。作者并未将这些文字材料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从宏观的文字体系形成、微观的字形演变两个层面进行交织研究。 第一册 主要围绕汉字早期形态特征及其与早期社会生活的关联展开。作者首先会辨析早期文字的起源问题,探讨其从图画、符号向约定俗成文字转化的关键节点。这一部分会涉及对一些最古老的刻画符号、图画文字的分析,尝试解释其与早期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联系。随后,将重点梳理甲骨文的结构体系,分析其表意、指事、会意、形声等基本造字法的早期运用情况,并考察其在记录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同时,会深入探讨金文的早期形态,特别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金文的特点,比较其与甲骨文在字形、用笔、章法上的异同,并分析金文在记录王室册命、祭祀、战争、赏赐等重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对陶文和简帛文字的早期阶段也会有所涉及,探讨其作为记录载体和书写工具的演变对文字形态的影响。 第二册 则将重心放在对具体字形的细致“疏证”上。作者将依据丰富的古文字材料,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字形进行深入的考释。这并非简单的释读,而是要追溯其字形演变的轨迹,揭示其形体变化的内在原因。例如,对于一些部首的演变,对于同一字在不同时期、不同载体上出现的不同形体,作者都会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尝试解释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这可能涉及到文字的讹变、借用、形体简化、部首重组等多种现象。作者在这一部分会展现出非凡的辨识能力和扎实的学养,通过对大量零散材料的梳理和归纳,发现字形之间的细微联系,从而建立起清晰的谱系。对“通假字”、“假借字”的辨析也将是这一部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字形和字义的综合考察,辨别哪些是本字,哪些是假借字,以及假借的依据和发展。 第三册 致力于构建更具系统性的古文字谱系。作者将尝试将同源的、具有共同演变轨迹的字形进行归类,形成更为清晰的字族或字系。这意味着,本书将超越对单个字形的考释,而是着眼于文字系统的内部逻辑和发展规律。例如,作者可能会将与“水”相关的字,或与“人”相关的字,或与某种器物相关的字,按照其形体演变的不同路径进行梳理,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发展脉络。这一部分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早期是如何从有限的原始符号,通过不断地组合、派生,形成庞大而精密的文字系统的。同时,也会深入探讨早期文字中“部首”的形成和演变,分析部首如何作为表意单元,在汉字结构中发挥作用,以及部首的演变如何影响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发展。对一些早期文字的“通辨”和“合体”现象也将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汉字早期在形态上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第四册 则可能侧重于古文字与后期文字的衔接,以及古文字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和方法论探讨。作者会考察古文字向小篆、隶书等秦汉时期通行文字的转化过程,分析其在形体、结构上的变化。对一些早期字体的“破损”或“消失”现象,以及某些字形在漫长演变中被淘汰的原因,也可能有所涉及。此外,黄德宽先生作为古文字学界的重要学者,其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的第四册或许还会包含作者对自己研究方法、学术历程的回顾和反思,以及对古文字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对古文字学研究中一些重要的争议性问题,作者可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引发更深入的学术讨论。 总而言之,《古文字谱系疏证》是一部集考察、辨析、归纳、构建于一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扎实的古文字研究材料和精辟的考释,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勾勒出汉字早期发展演变的宏观图景,揭示汉字从萌芽到成熟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本书的出版,对于古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史、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馈赠,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对汉字起源、发展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早期面貌的认识。本书的严谨态度、深刻洞见和宏大视野,必将使其成为古文字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并为后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第一次捧读时,我感到了一丝压力,毕竟面对的是一部鸿篇巨制,且涉及的专业领域相当精深。但很快,这种压力就被阅读的乐趣所取代。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并非简单地按照年代顺序堆砌,而是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参照体系。你可以从某个特定的字形入手,顺藤摸瓜,追溯到它最早的源头,也可以反向操作,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入手,观察当时有哪些主要的文字变迁和创新。这种灵活的检索和阅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它就像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数据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快速定位,深入挖掘,而不是被迫接受线性叙述。对于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可信赖的知识基座。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商务印书馆的出品果然不同凡响。从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成读物能比的。打开箱子,四册书脊挺括,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带着一股油墨的清香,让人心生敬畏。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黑白灰的主色调非常沉稳,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特别是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排版布局疏密有致,每一个字的间距、每一行文字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翻阅内页,图版的清晰度令人赞叹,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高清的图像资料是多么重要啊,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顶尖水平。这种对实物美学的重视,不仅仅是满足了视觉享受,更是对研究对象本身历史厚重感的尊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远古的痕迹。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深度上,更在于它为后续研究搭建了一个极具参考性的方法论平台。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存疑或尚无定论的字例时,展现出的那种极其审慎的态度。他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会全面罗列不同的观点,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材料差异,然后提出自己基于现有证据链的最优解释。这种“存疑待考”的精神,正是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品质。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通过学习作者的分析过程,我们不仅记住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看”一块出土的文字材料——如何去辨识锈蚀、如何去判断刻痕的力度与方向、如何去交叉印证不同载体的差异。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意义,远超书本本身所记载的具体字形考证。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考古漫游”。它不像那些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试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文字演变历史,而是扎扎实实地,一层层剥开迷雾,直抵核心。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内敛,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考据之上。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仿佛带着读者走过一条条错综复杂的文字脉络,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遇到一个疑难点,都能找到清晰的逻辑指引。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古代复杂体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符号系统变得可以被把握和梳理。它更像是一部智慧的地图集,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信息,用科学的框架系统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完整而有力的认知网络。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厚重感”和“实在感”是它最吸引人的特质。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反馈的“快餐文化”产物,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心力的“慢工出细活”。购买它,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治学精神的致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拥有一套如此扎实、如此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具书,让人感到非常踏实。每一次重翻阅某个章节,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在与那位遥远的先贤进行着跨越千年的对话。它提供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文字的过去”,更是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的模板。这种穿越时空的连接感,以及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深度探索,是任何碎片化阅读都无法替代的深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