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字谱系疏证(全四册)
定价:520.00元
作者:黄德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1000547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4.563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古文字谱系疏证》是部全面系统的关于汉字谱系整理与研究的大型学术专著,揭示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体系内部字际关系,构建了古代汉字的广义谱系,为进一步揭示汉字发展演变规律奠定了基础。 本书所称古文字,指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文字、战国文字和秦文字,以韵部为纲,统属声系;所依之韵部原则上据王念孙古音分部学说,个别韵部略作调整,各部之韵目及排列次序为:之、蒸、幽、宵、侯、东、鱼、阳、支、耕、歌、月、元、脂、物、质、真、文、辑、侵、盍、谈,凡22部;声纽及排列次序为:影、匣、见、溪、疑、端、透、定、泥、来、精、清、从、心、帮、滂、并、明,凡19组;疏证重在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流变,一般先分析字形构造之理,次指明其演变之迹。
目录
前言
凡例
声首总目
声系总目
正文
之部
蒸部
幽部
宵部
侯部
东部
鱼部
阳部
支部
耕部
歌部
月部
元部
脂部
物部
质部
真部
文部
缉部
侵部
盇部
谈部
引书简称表
声首拼音索引
笔画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黄德宽,男,安徽广德县人,1954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著有《汉语文字学史》、《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古汉字形声结构论》等。主持并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商周秦汉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研究(国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坦白说,第一次捧读时,我感到了一丝压力,毕竟面对的是一部鸿篇巨制,且涉及的专业领域相当精深。但很快,这种压力就被阅读的乐趣所取代。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并非简单地按照年代顺序堆砌,而是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参照体系。你可以从某个特定的字形入手,顺藤摸瓜,追溯到它最早的源头,也可以反向操作,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入手,观察当时有哪些主要的文字变迁和创新。这种灵活的检索和阅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它就像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数据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快速定位,深入挖掘,而不是被迫接受线性叙述。对于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可信赖的知识基座。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商务印书馆的出品果然不同凡响。从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成读物能比的。打开箱子,四册书脊挺括,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带着一股油墨的清香,让人心生敬畏。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黑白灰的主色调非常沉稳,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特别是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排版布局疏密有致,每一个字的间距、每一行文字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翻阅内页,图版的清晰度令人赞叹,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高清的图像资料是多么重要啊,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顶尖水平。这种对实物美学的重视,不仅仅是满足了视觉享受,更是对研究对象本身历史厚重感的尊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远古的痕迹。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深度上,更在于它为后续研究搭建了一个极具参考性的方法论平台。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存疑或尚无定论的字例时,展现出的那种极其审慎的态度。他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会全面罗列不同的观点,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材料差异,然后提出自己基于现有证据链的最优解释。这种“存疑待考”的精神,正是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品质。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通过学习作者的分析过程,我们不仅记住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看”一块出土的文字材料——如何去辨识锈蚀、如何去判断刻痕的力度与方向、如何去交叉印证不同载体的差异。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意义,远超书本本身所记载的具体字形考证。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考古漫游”。它不像那些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试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文字演变历史,而是扎扎实实地,一层层剥开迷雾,直抵核心。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内敛,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考据之上。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仿佛带着读者走过一条条错综复杂的文字脉络,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遇到一个疑难点,都能找到清晰的逻辑指引。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古代复杂体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符号系统变得可以被把握和梳理。它更像是一部智慧的地图集,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信息,用科学的框架系统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完整而有力的认知网络。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厚重感”和“实在感”是它最吸引人的特质。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反馈的“快餐文化”产物,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心力的“慢工出细活”。购买它,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治学精神的致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拥有一套如此扎实、如此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具书,让人感到非常踏实。每一次重翻阅某个章节,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在与那位遥远的先贤进行着跨越千年的对话。它提供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文字的过去”,更是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的模板。这种穿越时空的连接感,以及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深度探索,是任何碎片化阅读都无法替代的深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