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元本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套裝全六冊)
定價:120.00元
作者:(唐)李白,(宋)楊齊賢 注,(元)蕭士贇 注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1362912
字數:
頁碼:1100
版次:1
裝幀:平裝-鎖綫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釘,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內容提要
目錄
冊
捲一 序例 目錄 古賦
第二冊
捲二 古風
捲三 樂府
捲四 樂府
第三冊
捲五 樂府
捲六 樂府
捲七 歌吟
捲八 歌吟
第四冊
捲九 贈
捲十 贈
捲十一 贈
捲十二 贈
捲十三 寄
捲十四 寄
第五冊
捲十五 留彆
捲十六 送
捲十七 送
捲十八 送
捲十九 酬答
捲二十 遊宴
第六冊
捲二十一 登覽
捲二十二 懷古 姑熟十詠
捲二十三 閑適 懷思
捲二十四 感遇 寫懷 詠物
捲二十五 題 閏情 哀傷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手上有一套專門剖析古代“酒文化”的斷代史書籍,裏麵詳細論述瞭唐代飲酒之風的盛行及其與詩歌創作的緊密關係,以及後來宋明理學興起後,對文人飲酒態度的微妙轉變。李白的“鬥酒詩百篇”是唐人浪漫精神的極緻體現,這種“醉”是天纔的催化劑。而我另一本正在閱讀的是一本清代士人的生活隨筆集,裏麵對交友應酬、宴飲排場的描寫非常寫實,透露齣一種小心翼翼的世故。對比之下,這套宋元注本對李白詩中那些“酣飲”場景的注解,就顯得格外關鍵。它們會如何處理“醉”與“醒”之間的張力?是贊揚其藉酒抒懷,還是會用更審慎的態度去解讀這份狂放?我希望通過楊齊賢和元代學者的眼光,能更好地理解,當盛唐的氣象逐漸收束,後世的學者是如何在推崇李白藝術成就的同時,平衡其“放浪形骸”的個人風格與傳統文人士大夫的自我期許的。這套書,承載的不僅僅是詩句,更是文脈演變中對“自由”與“規範”的持續拉鋸戰的記錄。
評分手裏有本專注於宋代詞風演變的專著,裏麵對“婉約派”與“豪放派”的界限劃分論述得極為細緻,尤其強調瞭宋人對聲律和情感錶達的內斂要求。蘇軾的詞風被奉為圭臬,那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泊,是宋代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太白,他豈是能被輕易“收編”的?他的詩歌裏充滿瞭爆炸性的想象力和對自由的狂熱呼喚。我特彆好奇,當楊齊賢和元代的批注者麵對“天生我材必有用,韆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句子時,他們的反應是贊嘆其天纔,還是會試圖用更貼閤時宜的理學觀點去“馴服”這份狂傲?如果說宋詞是精雕細琢的玉器,那麼李白的詩歌就是未經打磨的、渾然天成的巨石。我希望這套叢刊能幫助我理解,在宋元那個更強調秩序與規範的時代,如何去“安放”李白這份橫絕韆古的盛唐氣象。它就像一麵棱鏡,摺射齣的光芒,想必會與我們現代人閱讀時感受到的,大不相同。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魏晉南北朝的文學風骨,特彆是對那個時代士人的嘯傲山林之態十分著迷。為此,我購入瞭一本側重於描繪“隱逸文化”的古代散文選集,那本書的風格是清逸空靈,文字多用排比和象徵,營造齣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讀來令人心神俱得淨化。然而,當我們轉嚮李白,這位“謫仙人”的詩篇,其內在的驅動力顯然是入世的豪情與齣世的灑脫的激烈碰撞。我手上另一本常翻閱的是一本關於唐代科舉製度的學術專著,它詳盡地剖析瞭當時士子如何通過詩賦來博取功名,這為我理解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上”提供瞭冰冷的現實背景。將這兩者置於一旁,我更迫切地想知道,宋元時期的注傢們,他們是如何調和李白那股子“不羈”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儒傢綱常環境的。他們會不會為瞭讓李白的詩句更符閤當時的道德規範而進行某種程度的“淨化”或“閤理化”的闡釋?這種跨越時空的解讀差異,遠比單純的詩歌內容本身更引人入勝,這正是古籍研究的精妙之處,它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側影。
評分最近我沉迷於研究晚清時期西方漢學傢的中國古典文學譯本,那些譯文充滿瞭維多利亞時代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用詞華麗,但在結構上常常為瞭迎閤西方敘事習慣而做瞭大量的調整,導緻原詩的跳躍性和錯綜感有所缺失。這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原汁原味”的古籍注釋。與那些經過多重轉譯的版本相比,這套元本分類補注顯然是更為直接、更為可靠的“內部對話記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內部視角”——即在李白生活的時代背景剛剛褪去不久,後世文人是如何最直接地理解他的。例如,對某些政治隱喻或宮廷生活的描繪,現代研究者往往需要查閱大量的曆史文獻來“還原”情境,而宋元注傢可能僅憑當時的社會記憶就能輕易點破。這種“在場感”的注釋,是任何現代白話注本都無法比擬的,它少瞭一層“曆史的距離”,多瞭一份鮮活的、曆史脈絡清晰的闡釋。
評分這套精裝的《詩仙遺韻:李白詩歌的宋元闡釋》簡直是詩詞愛好者的福音!我特地找來與我手頭那套《唐詩三百首精選》做對比,深感不同時代對同一位偉大詩人的解讀視角之獨特。那套《三百首》更多是側重於基礎的誦讀和意境的初探,語言風格相對現代和直白,適閤初學者快速入門,感受唐詩的韻味。然而,這套李白叢刊,光看封麵那沉穩的裝幀和那繁復的題注署名,就讓人知道這不是一套輕鬆讀物。楊齊賢和元代注者的介入,無疑為李太白的詩歌濛上瞭一層厚重的曆史濾鏡。我期待著能從這些注釋中,挖掘齣李白詩句背後那些被時光掩埋的典故與典章製度,領略到古人是如何層層遞進地理解“飛流直下三韆尺”的壯闊與哲思,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麵的山水描摹上。相比之下,一套現代齣版的李白詩集通常會配備詳細的現代漢語翻譯和背景注釋,力求“易懂”,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股子“古意盎然”的韻味。我猜想,這套宋元本的魅力就在於它忠實地保留瞭那個時代文人與李白“對話”的痕跡,那纔是真正的“國學精髓”的體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