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譯注 上海古籍齣版社 [唐]吳兢 裴汝誠 王義耀 郭子建 顧宏義注 9787532

貞觀政要譯注 上海古籍齣版社 [唐]吳兢 裴汝誠 王義耀 郭子建 顧宏義注 9787532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唐] 吳兢 裴汝誠 王義耀 郭子建 顧宏義注 著
圖書標籤:
  • 貞觀之治
  • 唐朝史
  • 政治史
  • 曆史著作
  • 古籍
  • 史學
  • 名著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吳兢
  • 裴汝誠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圖文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8184
商品編碼:27212599244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貞觀政要譯注

定價:40.00元

作者:吳兢 裴汝誠 王義耀 郭子建 顧宏義注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25781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學經典,名傢譯注,用詞精準,文字曉暢。

內容提要


本書分類編撰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的問答,以及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重要奏議,是研究李世民以及唐初政治的重要資料。

目錄


貞觀政要捲1
君道1
政體第二17貞觀政要捲第二37
任賢第三37
求諫第四64
納諫第五77
直諫93貞觀政要捲第三115
君臣鑒戒第六115
擇官第七134
封建第八154貞觀政要捲第四176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176
尊敬師傅第十183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197
規諫太子第十二210貞觀政要捲第五242
仁義第十三242
忠義第十四245
孝友第十五262
公平第十六266
誠信第十七300貞觀政要捲第六311
儉約第十八311
謙讓第十九320
仁惻第二十324
慎所好第二十一328
慎言語第二十二333
杜讒邪第二十三338
悔過第二十四347
奢縱第二十五351
貪鄙第二十六359貞觀政要捲第七365
崇儒學第二十七365
文史第二十八375
禮樂第二十九380貞觀政要捲第八400
務農第三十400
刑法第三十一404
赦令第三十二426
貢賦第三十三431
辯興亡第三十四436貞觀政要捲第九442
徵伐第三十五442
安邊第三十六469貞觀政要捲第十482
行幸第三十七482
畋獵第三十八487
災祥第三十九495
慎終第四十504

作者介紹


吳兢(670-749),唐汴州浚儀(治所在今河南開封)人。曾先後預修《則天皇後實錄》、《中宗實錄》、《睿宗實錄》以及唐之《國史》多種。編撰梁、齊、周史各十捲,陳史五捲,隋史二十捲。又曾撰《唐書》、《唐春鞦》。但其撰著多已不傳,行世的隻有《貞觀政要》一書。譯者裴汝誠、王義耀、郭子建、顧宏義均為文史學者。

文摘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序言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貞觀政要》是中國古代史學史上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由唐朝史學傢吳兢所著,集結瞭唐太宗李世民與諸臣之間關於治國理政的經典對話與奏議。本書以其嚴謹的史實考證、深刻的政治洞察以及精煉的語言錶達,為後世王朝的統治者提供瞭寶貴的治國方略和曆史藉鑒。 一、 成書背景與作者 吳兢,字承休,唐代名臣,官至著作郎。他生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親曆瞭“開元盛世”的餘暉,也目睹瞭安史之亂的陰影。深諳治亂興衰之道的吳兢,對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明君賢臣、勵精圖治的盛況尤為推崇。他認為,貞觀之治是唐朝乃至中國曆史上的一段輝煌時期,其成功經驗值得深入挖掘和總結。《貞觀政要》正是吳兢懷揣著“鑒於往古,以為帝王之師”的宏願,對這段曆史進行係統整理和闡釋的結晶。 吳兢並非孤身一人完成此書。本書的成書得益於多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上海古籍齣版社的《貞觀政要譯注》版本,更是集結瞭裴汝誠、王義耀、郭子建、顧宏義等諸位學者的辛勤譯注。他們的貢獻在於,不僅忠實地原文譯齣,更通過詳盡的注釋,為讀者解讀瞭書中晦澀的古文、典故、曆史背景,使得這部經典著作更加易於理解,具有更強的可讀性。這種譯注本的齣版,極大地促進瞭《貞觀政要》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和研究。 二、 主要內容與結構 《貞觀政要》共十捲,以時間為綫索,以貞觀年間唐太宗與大臣們的對話、問答、奏疏等為主要材料,係統地展現瞭貞觀時期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的成就,以及唐太宗作為一位傑齣君主的治國理念和實踐。其內容涵蓋瞭以下幾個核心方麵: 1. 君臣關係與納諫思想: 這是《貞觀政要》最為核心的主題之一。書中大量篇幅記錄瞭唐太宗如何虛心聽取大臣的意見,如何對待批評,以及如何建立君臣之間坦誠溝通的良好氛圍。例如,魏徵作為直臣,敢於觸犯龍鱗,犯顔進諫,而唐太宗卻能“每退朝,日與魏徵語,或至日晚”。這種君臣之間的相互尊重與信任,是貞觀盛世得以實現的根本。書中對“從諫如流”的闡述,成為後世帝王學習的典範。 2. 政治清明與製度建設: 《貞觀政要》詳細記述瞭唐太宗如何選賢任能,如何整頓吏治,如何製定和完善各項政治製度。書中對於官僚體係的建立、官員的考核與任免、法律的製定與執行等方麵都有深入的論述。唐太宗在用人方麵的“不拘一格降人纔”,以及他對德纔兼備的標準,都體現瞭其高超的政治智慧。 3. 經濟發展與民生關懷: 貞觀時期,唐朝的經濟得到瞭飛速發展,國傢富足,人民安樂。《貞觀政要》記錄瞭唐太宗在發展農業、鼓勵商業、減輕賦稅、發展手工業等方麵的措施。他深知“民為邦本,本固邦寜”的道理,時刻將民生放在首位,避免勞役過度,關注百姓的疾苦,這些都為後世提供瞭寶貴的經濟治理經驗。 4. 文化繁榮與民族政策: 貞觀時期,文化空前繁榮,民族政策開明,為各民族的交流與融閤創造瞭有利條件。《貞觀政要》中反映瞭唐太宗對儒、釋、道等多種思想文化的包容態度,以及他對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麵的重視。同時,書中也記錄瞭唐太宗如何處理與周邊民族的關係,采取懷柔與軍事並舉的策略,贏得瞭各族人民的歸附,開創瞭“萬國來朝”的盛況。 5. 軍事戰略與國防建設: 貞觀時期,唐朝國力強盛,軍事力量強大。《貞觀政要》涉及瞭唐太宗在軍事戰略、戰術運用、軍隊建設、邊防鞏固等方麵的論述。他對戰爭的審慎態度,以及對軍事人纔的培養,都體現瞭他作為一個軍事傢的遠見。 三、 藝術特色與思想價值 《貞觀政要》的語言風格簡潔明快,敘事清晰,引證準確。吳兢以史實為基礎,通過生動的對話和精煉的記述,將復雜的政治議題呈現得淋灕盡緻。書中人物形象鮮明,唐太宗的雄纔大略、虛懷若榖,魏徵的耿直敢言、鞠躬盡瘁,諸位大臣的循循善誘、各抒己見,都躍然紙上,成為中國古代史書的典範。 本書的思想價值體現在其對“仁政”思想的深刻闡釋和對“君道”的精闢論述。它不僅是一部政治史料,更是一部治國方略的教科書。其核心思想在於強調“德治”,認為國傢的長治久安,關鍵在於君主的品德修養、知人善任、廣開言路、關懷民生。這種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治國理念,對後世中國的政治思想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對當下構建和諧社會、提升治理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四、 譯注本的意義 上海古籍齣版社的《貞觀政要譯注》版本,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瞭這部經典新的生命力。裴汝誠、王義耀、郭子建、顧宏義等學者的譯注工作,是對中國古代文獻研究的重大貢獻。 準確的原文呈現: 譯注本忠實地呈現瞭《貞觀政要》的原文,確保瞭史料的原始性和準確性。 詳實的注釋與疏解: 譯者和注者們通過深入考證,對原文中的生僻字詞、典故、曆史事件、人物關係等進行瞭詳細的解釋和疏解。這對於普通讀者理解這部內容豐富的古籍至關重要。很多政治術語、曆史背景,如果缺乏注釋,會成為閱讀的巨大障礙。 曆史脈絡的梳理: 通過注釋,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瞭解貞觀時期的人物關係、政治鬥爭、社會狀況,從而更全麵地把握貞觀盛世的曆史脈絡。 研究價值的提升: 詳實的譯注為後世學者研究《貞觀政要》以及唐朝曆史提供瞭可靠的工具和基礎,大大提升瞭本書的研究價值。 普及的意義: 譯注本的齣現,使得《貞觀政要》不再是少數史學專業人士纔能觸及的古籍,而是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所閱讀和理解,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曆史智慧具有重要的普及意義。 五、 傳承與啓示 《貞觀政要》作為一部穿越韆年的政治經典,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唐朝由盛轉衰的某個重要時期,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深刻的治國智慧和人文精神。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養分。 傾聽民意,尊重民意: 唐太宗虛心納諫的精神,提醒我們無論在何種崗位,都應保持開放的心態,認真傾聽來自各方的聲音,特彆是普通民眾的呼聲。 知人善任,人盡其纔: 貞觀時期群星璀璨,離不開唐太宗“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這對於我們當前的人纔選拔和隊伍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居安思危,戒驕戒躁: 盡管唐太宗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但他始終保持警惕,深知“滿溢則損,匏無常器”,不斷反思和進取。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 以人為本,關注民生: “民惟邦本”的理念,是國傢長治久安的基石。一切施政措施,最終都要落腳於為民服務,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睏難。 上海古籍齣版社的《貞觀政要譯注》版本,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良的齣版質量,使得這部傳世經典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它不僅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史學著作,更是一份關於如何做一個好君主、如何治理好國傢的寶貴遺産,為我們理解曆史、認識當下、啓迪未來提供瞭深刻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是想找點輕鬆的讀物來放鬆一下緊綳的神經,結果鬼使神差地選瞭這麼一本看似“大部頭”的經典。起初還有點擔心,怕自己三分鍾熱度,讀不下去。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簡直是神來之筆,它把原本可能枯燥的帝王言行錄,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高層智囊團”會議記錄。譯注的功力實在瞭得,注釋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解釋,而是帶著溫度的文化背景補充。比如講到某個典故時,譯注者會補充相關的社會風俗或當時的政治氣候,讓你一下就能明白李世民為什麼要那樣說,魏徵為什麼會那樣諫。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遠勝過我以前讀過的任何枯燥的曆史譯本。我經常讀著讀著,就忍不住要停下來,對著書本上的某一句“金玉良言”沉思良久,想象著當時殿堂之上那種肅穆而又充滿活力的君臣氣場。它讓我對“貞觀之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幾句空泛的總結,而是落到瞭實處的,一個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政治智慧上。這本書讀完,感覺自己的格局都打開瞭,對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和決策製定,都有瞭新的啓發。

評分

最近沉迷於研究古代的領導藝術,手裏翻瞭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大部分都流於錶麵,講的都是些空洞的理論。直到我接觸到這套《貞觀政要譯注》,纔算是真正找到瞭寶藏。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毫不留情”的真實感。吳兢老先生的記錄,沒有美化和粉飾,把唐太宗的雄纔大略、猜疑偏頗,以及魏徵等大臣的耿直與智慧,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而裴汝誠、王義耀、郭子建、顧宏義這幾位注者的工作,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他們沒有試圖去“改寫”曆史,而是極其嚴謹地“翻譯”和“闡釋”曆史。尤其是對一些專有名詞和地方官製,他們的注釋精準到位,避免瞭現代讀者在理解上的偏差。我記得有一處講到“過失自陳”,譯注部分詳細解釋瞭唐代官僚體係中自我檢討的機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清明程度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完美的“案例庫”,裏麵充滿瞭真刀真槍的政治博弈和治理經驗。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光是那份嚴謹的學術態度就值得我們學習。

評分

這本書啊,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老舊紙張特有的,帶著點樟腦和時間沉澱下來的味道,一下子就讓人心靜瞭。我本來是對曆史典籍有點畏懼的,總覺得那些文言文太晦澀,啃起來費勁。但是這本《貞觀政要譯注》,裝幀精美,上海古籍齣版社的齣品果然讓人放心。我翻開第一頁,看到那細密的楷體字,再對照著旁邊清晰的譯文和注釋,心裏一下子就踏實瞭。這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耐心地牽著你的手,一步一步走進唐太宗李世民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史書羅列,而是像一部活生生的對話錄,讓你真切感受到君臣之間的那種智慧的碰撞和權力的平衡藝術。特彆是那些關於納諫、任賢、節儉的篇章,放到現在來看,簡直就是一份份寶貴的管理學經典。光是研究注釋部分,就夠我琢磨好幾陣子瞭,裏麵對一些典故的齣處和人物背景的考證,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嚴謹和現代譯注者的功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保存瞭曆史文獻,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跨越韆年的溝通橋梁,讓現代人也能從中汲取到治國理政的深刻教訓。

評分

我通常是個閱讀速度很快的人,但拿到這本《貞觀政要譯注》後,閱讀速度硬生生地降瞭下來,這並非是書的內容晦澀,而是每一頁都充滿瞭值得反復咀嚼的精髓。我發現自己不像在“閱讀”,更像是在和兩位跨越韆年的智者對話——一位是偉大的君王,一位是嚴厲的諍臣。譯注的排版布局做得非常人性化,古文和現代漢語對照清晰,即便是偶爾遇到生僻字,旁邊的注釋也能立刻提供支撐。這種體貼的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一個文史功底不深厚的普通愛好者也能輕鬆領略其魅力。我特彆留意瞭注者們對“君臣關係”的解讀部分,他們對“剛柔相濟”的分析尤其到位,指齣李世民的成功並非僅僅在於他的英明,更在於他懂得如何“容納”不同的聲音,如何將臣子的批評轉化為改進的動力。這種對人性、權力與治理藝術的深刻洞察,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領導力”這個詞匯有瞭更立體、更深層的理解,它遠非今日商界鼓吹的那些浮誇口號所能比擬。

評分

收到這套書時,首先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上海古籍齣版社的齣品,讓人有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敬畏感。我本來以為這種“政要”類的書籍會比較沉悶,充斥著各種帝王傢務事的瑣碎敘述,但事實完全齣乎意料。譯注的版本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舒適度,使得那些蘊含在古文深處的智慧得以清晰地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的是譯注者對“節儉”和“用人”兩個主題的重點闡釋。在當代社會,資源浪費和人纔流失的問題日益突齣,而書中對唐太宗時代如何在國傢初定、百廢待興之時,要求上行下效,身體力行地推行節儉的論述,簡直是當頭棒喝。同時,譯注中對當時選拔官員的標準、考察方式的細緻分析,也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成熟政治體係運作的內在邏輯。這本書讀完,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長治久安,絕非依靠一時的權術或武力,而是建立在對民生、對人纔、對自我剋製這三大基石之上的。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麵映照當世的鏡子,提供瞭解決當代睏境的古老智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