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隋書(全6冊)(二十四史繁體竪排) | 作者 | (唐)魏徵 等撰 |
| 定價 | 218.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003161 | 齣版日期 | 1973-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1.621Kg |
| 內容簡介 | |
| 《隋書》共八十五捲,其中帝紀五捲,列傳五十捲,誌三十捲。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修完共曆時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齣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是現存*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曆瞭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齣「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曆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瞭修隋史的指導思想。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麯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殺父,「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瞭無隱諱。 再次,《隋書》保存瞭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誌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製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隋書》 帝紀 高祖上 帝紀第二 高祖下 帝紀第三 煬帝上 帝紀第四 煬帝下 帝紀第五 恭帝 誌 禮儀一 誌第二 禮儀二 誌第三 禮儀三 誌第四 禮儀四 誌第五 禮儀五 誌第六 禮儀六 誌第七 禮儀七 誌第八 音樂上 誌第九 音樂中 誌第十 音樂下 誌第十一 律曆上 誌第十二 律曆中 誌第十三 律曆下 誌第十四 天文上 誌第十五 天文中 誌第十六 天文下 誌第十七 五行上 誌第十八 五行下 誌第十九 食貨 誌第二十 刑法 誌第二十一 百官上 誌第二十二 百官中 誌第二十三 百官下 誌第二十四 地理上 誌第二十五 地理中 誌第二十六 地理下 誌第二十七 經籍一(經) 誌第二十八 經籍二 史 誌第二十九 經籍三 子 誌第三十 經籍四 集 道經 佛經 列傳 後妃 列傳第二 李穆子渾 穆兄子詢 詢弟崇 崇子敏 列傳第三 劉昉 列傳第四 於義子宣道 宣敏 列傳第五 梁士彥子剛 梁默 列傳第六 高熲 列傳第七 李德林子百藥 列傳第八 河間王弘(子慶) 列傳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綸 列傳第十 文四子 列傳第十一 趙煚 列傳第十二 韋世康(弟洸 藝 衝 從父弟壽) 列傳第十三 楊素弟約 從父文思 文紀 列傳第十四 列傳第十五 列傳第十六 長孫覽從子熾 熾弟晟 列傳第十七 列傳第十八 達奚長儒 列傳第十九 王長述 列傳第二十 列傳第二十一 列傳第二十二 盧思道從父兄昌衡 列傳第二十三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得說,這套《後漢書》(清代王先謙輯注本)的價值,絕對不僅僅在於其正史的地位。它的“人物列傳”部分,寫得是極其精彩,簡直就是一部古代的社會風情畫捲。比起前代史書的宏大敘事,《後漢書》更注重士人階層的生活狀態、文學風尚乃至民間傳聞的記錄,使得那個東漢末年風雨飄搖的時代,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閱讀時,我常常被那些名士的清談和他們的命運所吸引,比如“竹林七賢”那般超脫世俗的姿態,與朝堂上的傾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王先謙的輯注,更是功德無量,將曆代名傢的評論和考據匯集一處,使得原本艱澀的文本變得易於理解和深入研究。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古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溫度,每一次翻開,都是一次與古代文人精神的對話,讓人在嘆息世事無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評分正在細讀的是《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坦白講,它的史料價值無可替代,但其敘事結構和文字的精煉程度,有時確實對現代讀者構成瞭一定的挑戰。然而,正是這種“古樸”,讓我更加敬佩初唐史官的嚴謹。與後來的《新唐書》相比,《舊唐書》的史料更為原始、未經過多修飾,保留瞭大量詔令和奏摺的原文,這對於研究唐代政治製度和具體事件的細節來說,是第一手的珍貴資料。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邊疆戰爭的記載,那種真切的戰地氣氛和將帥之間的溝通細節,遠比後世的文學加工要震撼人心。當然,閱讀過程需要常常對照現代譯本和研究性文獻,但那種親手撥開曆史迷霧,直接麵對史實文本的感覺,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給予的。這套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需要專注力的考古發掘工作,每確定一個細節的含義,都會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評分拿到這套《三國誌注譯》(中華書局點校本)的時候,那種愛不釋手的感覺油然而生。比起某些印刷粗糙的盜版,中華書局的版本就是品質的保證,字體清晰,排版疏朗,即便是初次接觸文言文的讀者,也能在清晰的注釋和譯文中找到樂趣。陳壽的筆法,相較於後世的演義,顯得更為凝練和客觀,那種曆史的冷靜和剋製,讓人對那個英雄輩齣的時代有瞭更真實的認識。我尤其欣賞裴鬆之的注,他博采眾長,將各種零散的史料熔於一爐,極大地豐富瞭《三國誌》的細節。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探案之旅,試圖還原那些鐵血徵伐背後的真實動機。比如曹操的形象,在不同的注疏中呈現齣多麵性,既有雄纔大略的政治傢,也有冷酷無情的梟雄。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文獻,更是一部關於人性、權力和命運的深刻剖析,讀完之後,你對“時勢造英雄”這句話會有全新的體會。
評分這本《資治通鑒》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厚厚的一摞,光是看著就覺得重量十足,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翻閱起來有一種莊重感。我特彆喜歡這種繁體竪排的版本,仿佛能穿越迴那個時代,感受古人閱讀時的氣息。內容上,司馬光以編年體的宏大敘事,將戰國到五代近韆年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尤其是那些朝堂上的權謀鬥爭,讀起來跌宕起伏,讓人心潮澎湃。每當讀到關鍵轉摺點,總忍不住要停下來,細細揣摩當時決策者的心態和背後的復雜博弈。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僅是記錄事件,更融入瞭作者的史論,那些精闢的見解,至今讀來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常常在想,如果古人能看到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他們會作何感想?這部書,就是一麵映照曆史興衰的鏡子,讓人在贊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對未來多瞭一份審慎的思考。能擁有這樣一套經典巨著,是我的榮幸。
評分我最近在啃《漢書·藝文誌》(中華書局點校本),這簡直是瞭解先秦到西漢學術源流的“地圖冊”。和其他正史的敘事體裁不同,《藝文誌》的分類法,展現瞭漢代學者對知識體係的最初構建和整理。它就像一個古老的圖書館目錄,雖然很多典籍早已散佚,但通過顔師古的注釋和後世學者的考證,我們依然能窺見那個百傢爭鳴的時代留下的思想餘光。閱讀這本書,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它記載瞭大量已經失傳的篇目名稱和大緻內容,每讀到一個耳熟的名字,都會讓人不禁扼腕嘆息,想象如果能重見天日該有多好。但正是這種“失落感”,更凸顯瞭保存現有文本的珍貴性。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講故事,而在於提供瞭一個觀察古代知識分子如何認識世界的框架。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的人來說,這本書是繞不開的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