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理念的力量
:49.00元
作者:张维迎著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60434957
字数:111000
页码:28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1.张维迎三十年来经济思想之精华。本书是张维迎教授对其长期主张的经济学理念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理论性思考,如果想通过一本书了解张维迎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的改革实践,本书是。
2.中国改革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写给大众读者的普及之书。不同于作者之前的经济学著作,本书没有艰深的经济学术语和公式,而是用众多的案例和严谨的逻辑为普通大众讲解经济学观念,是一部难得的经济学“科普”著作。
3.理解当下中国,把握未来趋势的必读之书。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他的许多主张后来被实践所证明。本书所总结的24个关键理念,既有对过去改革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今天从何而来,把握明天向何处去,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值。
4.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理念的力量。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化的结果,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些错误的理念陷阱。在利益决定论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中,理念从未被提升至如此高度,本书全面论述了理念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过去的行为方式和未来的发展高度。
本书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手资料。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化的结果,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些错误的理念陷阱,而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的理念的出现和传播,从而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变革的源泉。
——张维迎
序言 理念的力量
01 经济学中的利益和理念
02 无知与无耻
03 人类合作的制度基础
04 市场是有效的合作制度
05 市场与道德
06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
07 中国经济的奇迹来自市场化改革
08 从职权经济到产权经济
09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什么?
10 未来经济增长靠企业家精神
11 企业家精神依赖于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12 从特权到权利
13 天理与王法
14 建立市场经济需要落实宪法序言 理念的力量
01 经济学中的利益和理念
02 无知与无耻
03 人类合作的制度基础
04 市场是有效的合作制度
05 市场与道德
06 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
07 中国经济的奇迹来自市场化改革
08 从职权经济到产权经济
09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什么?
10 未来经济增长靠企业家精神
11 企业家精神依赖于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12 从特权到权利
13 天理与王法
14 建立市场经济需要落实宪法
15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16 未来三十年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
17 语言腐败及其危害
18 既得利益者能否成为改革者?
19 社会矛盾激化源自改革停滞
20 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21 未来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
22 中国需要制度企业家
23 改革,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权利优先
24 没有思想市场就没有中国的未来
张维迎,1959 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 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 ;1984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 年 9 月入牛津大学读书 ;1992 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 年获博士学位;1994 年 8 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 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 30 年》(2008),《市场的逻辑》(2010),《什么改变中国》(2012),《通往市场之路》(2012),《博弈与社会》(2013),《改革新启蒙》(2014),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200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得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 年,选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 30 年,经济 30人”;2011年,因对双轨制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我最近在书店里看到了《理念的力量》这本书,作者是张维迎。坦白说,虽然我对书名和作者都有所耳闻,但对具体内容我还没有深入了解。不过,这本书的主题——“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国家,任何关于“未来”的讨论都充满了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而“理念”又是如此虚无缥缈却又至关重要。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具体地阐述这“24个关键理念”,并且是如何将它们与中国未来的走向联系起来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一些我们习以为常但未必理解其深层含义的观念,比如竞争、创新、自由、规则等等,然后去检视这些观念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将如何塑造未来的方向。我个人对“体制”这个词也比较敏感,这本书提到了“体制”,我想这应该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讨论点,毕竟中国的体制改革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而体制的演进往往与深层的理念变化紧密相连。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感觉,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越表面现象的洞察。
评分偶然间看到了《理念的力量》这本书,作者张维迎,单凭作者的名号就足以引起我的兴趣。这本书围绕着“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这一宏大命题,并且特别指出了“24个关键理念”的重要性,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经历着深刻变革的国家,其未来走向往往受到那些深植于人心、指导着行动的“理念”的深刻影响。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这“24个关键理念”,它们是否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并且,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理念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定性”作用的?“体制”这个词的出现,更是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理念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即我们所提倡的理念是否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又是否能够反过来强化和塑造我们的理念。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从一个更为根本和宏观的层面,去剖析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这对于任何关心中国未来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评分最近在翻阅一些书架上的书籍时,《理念的力量》这本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是张维迎,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探讨的“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引人入胜的议题。尤其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它特别强调了“24个关键理念”的“解决”作用,这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摹,更是一种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和指引。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微观的个体行为、企业战略,到宏观的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全面地审视影响中国未来的各种“理念”。“体制”这个词在书名中也出现了,这让我更加期待作者会如何分析不同体制下的理念实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影响甚至重塑中国的体制,进而决定国家的发展走向。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可能会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从一个更高远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发展逻辑,理解那些不易察觉但却具有决定性力量的“理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评分我对《理念的力量》这本书感到非常好奇,作者是张维迎,他一直是讨论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重要声音。这本书的题目“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实在是太宏大了,而且聚焦于“24个关键理念”,这让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提炼和解读这些理念的。我个人认为,理念是思想的基石,而思想又驱动着行动,最终影响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明的走向。我很好奇,张维迎教授会从哪些角度去解析这些“关键理念”?它们是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还是关于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抑或是关于科技创新的驱动机制?结合书名中的“体制”,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理念与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某种理念是如何孕育出特定的体制,又或者特定的体制是如何约束或促进某种理念的传播和实践的。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当下所处的阶段,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一种更为理性的审视。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叫《理念的力量》,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仅从书名和作者(张维迎)来看,就足够引起我的好奇心。张维迎教授在经济学界的名气不小,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和见解,总是能带来一些启发性的视角。这本书聚焦于“决定中国未来的24个关键理念”,这听起来就充满了宏大叙事和深度分析。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探讨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市场化改革的驱动力、制度变迁的路径、以及科技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我特别期待他如何将抽象的“理念”与具体的“中国未来”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解决”这个词,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有可能是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考方向,甚至是解决方案。我感觉这本书的视角会比较宏观,可能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并且会深入到一些大家平时不太会注意到,但又至关重要的“理念”层面。对于我来说,了解这些“理念”就如同掌握了理解中国发展脉络的钥匙,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当下的变化,并对未来的趋势做出更审慎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