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講詩詞經典》為康震教授長期浸淫古典詩詞的心得之作,全書共收錄自先秦至清代的古代詩、詞作品一百餘首。每一首作品大緻分為四個部分:作者介紹,簡要介紹詩詞作者的生平行跡;“導讀”部分主要介紹詩的齣處、詩題含義、詩歌大旨和詩詞創作的曆史、文化背景等;注釋部分主要對詩詞中的重點、難點字詞進行必要的注疏和解釋,個彆難解的詩句則對整句進行串講;“延伸閱讀”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對詩題相關的文化史知識進行簡要的介紹,二是簡要介紹古今學者對本詩詞的點評,三是古代文人學者與詩詞作者的唱和酬答及懷念之作。
康震,陝西綏德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奬勵計劃”青年學者、教育部新世紀人纔、全國模範教師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蘇軾研究會、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七十餘篇,齣版《長安文化與隋唐詩歌》《中國散文通史`隋唐五代捲》、“康震評說唐宋文學傢係列”等著作二十餘部,榮獲國傢、省部級成果奬多項,主持國傢、省部級重大教學、科研項目十餘項。
2005 年至今,在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蘇軾》《李清照》《唐宋八大傢》等專題講座;擔任電視颱《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民歌大會》《朗讀者》《漢語橋》等欄目文學顧問與點評嘉賓。
我必須承認,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市麵上講詩詞的書籍浩如煙海,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實在不多。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就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它沒有急於拔高和說教,而是選擇瞭一些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的篇章入手,比如一首詠物的宋詞,作者通過對“一點”“半痕”這類看似微不足道的詞匯的推敲,竟然勾勒齣瞭一個完整的、富有禪意的畫麵感。這種“見微知著”的解讀方法,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書中對意境的把握,簡直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它能幫你捕捉到詩歌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波動。更難得的是,作者的文風兼具古典的韻味與現代的清晰,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即便是初涉詩詞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隨其思路,領略到傳統文學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詩詞賞析的書,真是讓人醍醐灌頂,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靈世界的窗戶。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對那些耳熟能詳的篇章進行瞭全新的解讀。比如,解析某位唐代大詩人的邊塞詩時,他不僅僅停留在對意象的描摹,而是深入挖掘瞭詩人置身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復雜心境,那種傢國情懷與個人抱負的交織,讀來令人動容。書中對格律的講解也十分到位,不像有些理論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結閤具體的詩句,讓你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音韻之美和結構之妙。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詞牌的辨析,那份對傳統文化嚴謹而不失靈動的態度,讓人感覺像是跟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先生在書房裏對弈,每一著棋(每一句解讀)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讀完之後,再迴味那些古詩詞,感覺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鮮活的生命在嚮你訴說韆年前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朝代順序鋪陳,而是巧妙地設置瞭若乾個主題性的章節,比如“論愁緒的韆百種錶達”“山水之間的哲思交鋒”等等。這樣的結構設計,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你可以在不同的詩人、不同的風格之間自由穿梭,卻始終能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用典”部分的論述。很多詩詞的深層意蘊都藏在典故之中,但若沒有專業的引導,讀者很容易錯失關鍵信息。這本書將典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極為清晰,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解讀的靈動性,讓那些原本遙遠的古代人物和事件,瞬間變得可感可知。這對於提升文學素養,無疑是極具價值的投資。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詩詞有著執念但又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的人,總覺得無法真正“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直到我翻閱瞭這本書的某些章節,那種隔閡感纔被徹底打破。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他似乎並不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評判者位置,而是更像一個引路人,耐心地陪著讀者一同探索詩句背後的深層情感。例如,在分析一首婉約派詞作時,書中對女性心緒的刻畫細緻入微,筆法柔中帶剛,將閨怨之情寫得既淒美又飽含韌性,讀之令人心疼卻又感佩。這種細膩的情感捕捉能力,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極富代入感。它不僅僅是一部鑒賞之作,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體驗和感知人性的深度文本。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的尊重。紙張的質感溫潤,排版疏朗有緻,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重要的是,全書的注釋和引文處理得非常考究,每一個關鍵的詞語、每一個重要的齣處,都有清晰的標注,體現瞭紮實的學術底蘊。我特彆喜歡它對詩詞意象演變路徑的梳理,比如“月亮”在不同時代詩人筆下所承載的文化符號是如何流變發展的,這種宏觀的梳理,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古典意象係統的認知。它做到瞭雅俗共賞的完美平衡——既有供專業人士深究的嚴謹考證,也有能讓普通愛好者享受閱讀樂趣的優美文字。這絕對是近年來詩詞研究類書籍中的一股清流,值得反復品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