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讲诗词经典》为康震教授长期浸淫古典诗词的心得之作,全书共收录自先秦至清代的古代诗、词作品一百余首。每一首作品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行迹;“导读”部分主要介绍诗的出处、诗题含义、诗歌大旨和诗词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注释部分主要对诗词中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必要的注疏和解释,个别难解的诗句则对整句进行串讲;“延伸阅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诗题相关的文化史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二是简要介绍古今学者对本诗词的点评,三是古代文人学者与诗词作者的唱和酬答及怀念之作。
康震,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评说唐宋文学家系列”等著作二十余部,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多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
2005 年至今,在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专题讲座;担任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民歌大会》《朗读者》《汉语桥》等栏目文学顾问与点评嘉宾。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朝代顺序铺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主题性的章节,比如“论愁绪的千百种表达”“山水之间的哲思交锋”等等。这样的结构设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你可以在不同的诗人、不同的风格之间自由穿梭,却始终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用典”部分的论述。很多诗词的深层意蕴都藏在典故之中,但若没有专业的引导,读者很容易错失关键信息。这本书将典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极为清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解读的灵动性,让那些原本遥远的古代人物和事件,瞬间变得可感可知。这对于提升文学素养,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投资。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讲诗词的书籍浩如烟海,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不多。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没有急于拔高和说教,而是选择了一些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的篇章入手,比如一首咏物的宋词,作者通过对“一点”“半痕”这类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的推敲,竟然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富有禅意的画面感。这种“见微知著”的解读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书中对意境的把握,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它能帮你捕捉到诗歌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波动。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文风兼具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清晰,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初涉诗词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其思路,领略到传统文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诗词赏析的书,真是让人醍醐灌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比如,解析某位唐代大诗人的边塞诗时,他不仅仅停留在对意象的描摹,而是深入挖掘了诗人置身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心境,那种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的交织,读来令人动容。书中对格律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让你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音韵之美和结构之妙。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词牌的辨析,那份对传统文化严谨而不失灵动的态度,让人感觉像是跟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在书房里对弈,每一着棋(每一句解读)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读完之后,再回味那些古诗词,感觉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堆砌,而是鲜活的生命在向你诉说千年前的故事。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诗词有着执念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人,总觉得无法真正“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直到我翻阅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那种隔阂感才被彻底打破。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温度,他似乎并不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位置,而是更像一个引路人,耐心地陪着读者一同探索诗句背后的深层情感。例如,在分析一首婉约派词作时,书中对女性心绪的刻画细致入微,笔法柔中带刚,将闺怨之情写得既凄美又饱含韧性,读之令人心疼却又感佩。这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富代入感。它不仅仅是一部鉴赏之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体验和感知人性的深度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纸张的质感温润,排版疏朗有致,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全书的注释和引文处理得非常考究,每一个关键的词语、每一个重要的出处,都有清晰的标注,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底蕴。我特别喜欢它对诗词意象演变路径的梳理,比如“月亮”在不同时代诗人笔下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是如何流变发展的,这种宏观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古典意象系统的认知。它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完美平衡——既有供专业人士深究的严谨考证,也有能让普通爱好者享受阅读乐趣的优美文字。这绝对是近年来诗词研究类书籍中的一股清流,值得反复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