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投资交易笔记--2002--2010年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
原价:52元
作者:董德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ISBN:9787514106701
页码:329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由董德志编著的《投资交易笔记》并非是从制度建设角度来讲述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而是从一个交易员、投资者以及分析员的角度来描述那些曾经发生,而且未来一定会再度发生的事件。本书所涉及的2002~2010年也正是笔者精力最为旺盛、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每每望着自己这些年来积累的厚厚九本心得笔记,总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笔财富,也由此萌生了将其总结归纳,保留一份历史资料的念头,这也是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
目录
第一篇 2002~2010年利率市场变化回顾
导读
第一章 2002年:强弩之末
第一节 2002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2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二章 2003年:利率起步回升之年
第一节 2003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3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三章 2004年:带有一些“非理性”意味的大崩溃
第一节 2004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4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四章 2005年:大牛市
第一节 2005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5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五章 2006年:波动市——成亦央票,败亦央票
第一节 2006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6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六章 2007年:通胀年,大熊市
第一节 2007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7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七章 2008年:峰回路转,大起大落
第一节 2008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8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八章 2009年:经济增长触底反弹
第一节 2009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09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九章 2010年:经济滞胀局面初显
第一节 2010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10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二篇 银行间债券市场三大基本利率关系研究
导读
第一章 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利率的历史变化分析
第一节 长期利率方向与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方向背离的1O个时期
第二节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态度不尽相同
第三节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与交易利率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过程中的量价关系
第五节 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历史回顾
第六节 影响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变化的政策立足点
第二章 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的历史变化回顾
第一节 7天回购利率与资金成本的历史变化回顾
第二节 回购利率与资金数量的关系
第三篇 经济基本面
导读
第一章 宏观经济基本面指标——通货膨胀
第一节 各种价格类指标简介
第二节 CPI指数详细分析
第三节 如何理解各价格指数之间的传导关系
第二章 宏观经济基本面指标——经济增长
第一节 贸易类经济指标介绍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类经济指标介绍
第三节 消费类经济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介绍
第四节 GDP与传统“三驾马车”的关系
第五节 一个更为及时、综合的经济增长类指标——工业增加值
第三章 各类经济增长指标的领先与滞后性
第四篇 货币分析
导读
第一章 中央银行资金报表分析
第一节 基础货币分析
第二节 广义货币供应量分析
第三节 货币乘数分析
第四节 对货币政策宽松度衡量标准的探讨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金报表分析
第五篇 政策与策略
导读
第一章 利率曲线的倾斜度变化一览
第一节 2002~2004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二节 2005~2006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三节 2007~2008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四节 2009~2010年长短期利率变化形态一览
第二章 固定利率债券与浮动利率债券比价分析
第三章 短期品种所蕴涵的利率曲线变化预期
第一节 1年期和2年期品种的利差变化
第二节 2年期短期利率的分析
第三节 对3年期品种的远期利率分析要考虑利率曲线斜度变化的因素
第四章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变化的互验互证
第一节 逆用美林投资时钟的结论,借助于权益类资产的分类
表现来判断目前宏观经济组合状态
第二节 从长期趋势性来看,股票市场PE与长期债券利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第五章 从国际因素来理解长期利率变化
第一节 美元变化和国内长期利率的关系
第二节 美元的变化与国内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第六章 10年期国债利率的技术分析指标
第七章 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与信贷配置的关系
第八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搭配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搭配对市场利率的理论影响
第二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松紧搭配对市场利率的实际影响
第三节 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不同搭配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第四节 综合回顾
第五节 带有行政色彩的政策调控行为——阶段性的价格管制措施
第六节 2002~2010年历次法定存贷款利率变化对债券市场影响一览
第六篇 随笔漫谈
第一章 谈谈分析框架的化繁为简
第二章 谈谈投资行为与交易行为的差异
第一节 两类账户的成本不同
第二节 两类账户的考核要求不同
第三节 两类行为的分析逻辑有所差异
第三章 论左侧操作和右侧操作
第四章 谈谈政策面因素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第五章 谈谈市场研究与分析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
书名:投资交易笔记(续)
原价:50元
作者:董德志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141723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作者简介
董德志,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学博士,长期从事金融市场工作。2002—2011年,就职于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上海人民币交易中心,2011年进入证券分析行业,目前任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宏观与固收首席分析师。
目录
第一篇 2011~2015年利率市场变化回顾
第一章 2011年:滞胀时期
第一节 2011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11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三节 2011年市场变化之启迪
第二章 2012年:“微型”小复苏
第一节 2012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12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三节 2012年市场变化之启迪
第三章 2013年:“钱荒”惨烈
第一节 2013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13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三节 2013年市场变化之启迪
第四章 2014年:重归基本面,与利率市场化之争
第一节 2014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14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三节 2014年市场变化之启迪
第五章 2015年:调结构叠加“股灾”
第一节 2015年基准国债利率运行轨迹综述
第二节 2015年长期利率波动详解
第三节 2015年市场变化之启迪
第二篇 层出不穷的逻辑线条综合一览
第一章 以传统经济基本面因素为基础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以货币流动性因素为基础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成本推动说”与“品种替代说”
第四章 “供求决定论”
第五章 “外部因素干扰说”
第三篇 “三因素供需分析框架”和“剁差分布变化论”
第一章 “三因素供需分析”辨别利率变化方向
第一节 融资需求曲线与资金供给意愿曲线
第二节 三因素供需决定框架
第三节 微观货币运行市场中的供需曲线典范
第二章 “利差分布变化”判别利率变化幅度
第一节 利差曲线变化的基本驱动因素
第二节 中国利差曲线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利差变化幅度的考察
第四节 利差分布变化论的实际运用框架构建
第四篇 政策面因素解析及“货币+信用”组合的债市分析框架
第一章 道不尽的“稳增长”
第二章 “货币+信用”组合的债券市场分析框架
第五篇 “三因素供需分析”框架与“货币+信用”组合分析模式的统一
第一章 三因素供需分析模式
第二章 “货币+信用”组合分析模式
第三章 利差分布变化论
第四章 “三因素供需分析”框架与“货币+信用”组合分析框架的统一
第六篇 “货币+信用”组合框架下的大类资产价格变化
第一章 “货币+信用”组合模式下债券市场的变化
第二章 “货币+信用”组合模式下股票市场的变化
第三章 “货币+信用”组合模式下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
第四章 “货币+信用”组合模式下大类资产价格关系一览
第七篇 信用品分析思路初探
第一章 信用债策略分析框架之一:要素分解法
第二章 信用债策略分析框架之二:成本收益比较
第八篇 经济基本面分析拾遗
第一章 经济增长问题拾遗
第一节 如何看待经济增长:三位一体的经济增长判别模式
第二节 更全面地认识经济增长因素——第三产业增长
第三节 如何看待经济增长的同比指标与环比指标
第二章 通货膨胀问题拾遗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全局性特征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世界性特征
第三节 CPI中的非食品项目高频跟踪指数
第三章 基础货币、货币与广义信贷资产
第一节 基础货币的决定渠道
第二节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资产创设负债
第三节 广义信贷资产与MPA
第四章 有关债券市场分析中所关注的指标一览图
第九篇 漫谈与随笔
第一章 关于利率的波动性
第二章 中债财富总指数的运用
第三章 金融市场分析中的“微观成立与宏观不成立”
第四章 最需要关注的是逻辑推导的前提假设和约束条件
第五章 信息传播时代对金融市场投资者心理的影响
附录一 2011~2015年期间的8次“稳增长”情况及其影响一览
附录二 2011年以来历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经济形势研究会议的相关内容及其对比
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投资交易笔记(续)—2011-2015年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主要介绍的是2011-2015年期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变化,并在《投资交易笔记—2002-2010年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的基础上梳理了影响驱动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的逻辑线条。同时对于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以及金融货币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读到“续”的部分,也就是2011-2015年这段时间,我感到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成熟,也更加国际化。作者在这里的分析,更加侧重于新常态下的经济挑战,以及债券市场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自我调整和适应。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债券市场影响的论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参与度变化。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和案例,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宏观趋势如何体现在微观的债券收益率、交易量以及市场结构上。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更具韧性的中国债券市场。同时,作者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虽然我可能还达不到完全理解的程度,但那种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洞察,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也对未来的投资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次偶然的机会翻阅到这本书,原本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分析,没想到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且带有个人思考的方式,将中国债券市场的波澜壮阔徐徐展开。尤其喜欢其中对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债券市场如何应对,以及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定市场的分析。那些具体的政策出台背景、市场反应,甚至当时一些债券交易员的“心路历程”,都写得非常生动,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了那种不确定性下的挑战与机遇。作者没有回避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反而深入剖析了这些风险的成因以及应对策略,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债券投资还不是特别精通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让我理解到,债券市场绝不仅仅是静态的数字,背后是经济形势、政策导向以及投资者情绪的复杂交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理解这个看似宏大却又充满细节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冷门”的金融领域,阐述得如此引人入胜。作者通过对中国债券市场过去十多年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是,他挖掘出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因素。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模糊地知道债券市场是什么,而是开始理解它为何会如此波动,以及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候像一位严谨的学者,用翔实的数据说话;有时候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交易员,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市场的起伏。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也让我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它就像一个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金融世界的大门。
评分书中关于中国债券市场2002-2010年的那部分内容,让我对中国经济腾飞的早期阶段,以及资本市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的视角非常宏观,但又不失对微观市场的细致描绘。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一些创新性债券产品的出现和发展过程的介绍所吸引。在那个年代,很多金融工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数据,还原了这些过程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和深化的决心。读到某些章节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翻阅一本中国金融史的教科书,只不过这本书更加鲜活,因为它充满了分析和洞察。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乏思考的深度,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参考。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数据和分析的堆砌,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债券市场的敬畏和对专业精神的追求。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市场细微变化的敏锐洞察所打动。比如,在某个经济数据发布后,作者是如何分析其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以及投资者可能采取的反应。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学会了如何去“读懂”市场。而且,作者在文中穿插了一些自己的投资心得和感悟,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非常宝贵,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冷静,做出理性的决策。这种将理论分析与实战经验相结合的做法,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对我这种想要提升实操能力的读者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