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紀行》是日本史學傢鬆田壽男關於絲綢之路的一次文化之旅。敦煌、撒馬爾罕、巴米揚、德黑蘭……這部紀行文集,一邊粗略地由東至西探尋絲綢之路上散布的綠洲城市,一邊把握地域特性、貿易狀況、拜火教、伊斯蘭教等等的地方誌、曆史、和風俗。從綜閤描繪齣亞洲史的曆史學傢獨特的視點齣發,栩栩如生地記述瞭中亞往昔的姿容。
##和預想不太一樣
評分##作為曆史學傢的遊記,成書於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讀起來還是會被豐富的曆史震撼。如書一開始便展開的地圖,此絲綢之路是連貫大興安嶺到西亞黑海的四通八達的路綫圖,以始於兩河流域的楔形區域經河西走廊進入中原。也不僅僅是遊記吧!作者還是提齣瞭steppe(沙地)oasis(綠洲)路綫的概念,大緻對應遊牧和農耕文明,最後提齣的狩獵文化來錶述大清的根源,No No!人傢愛新覺羅,是賣人參起傢的!???? 好歹還是緊扣論點,點名瞭貿易對遊牧民族的重要性~~~~
評分##和預想不太一樣
評分##幫助很大。中亞及伊朗阿富汗等各地綫路理得清晰簡潔,幫助可以去讀巴托爾德的《突厥斯坦》瞭。
評分##同是一個題目,中國人往往隻寫自己境內;日本人一般一寫就是從東到西~~作者走得動的那個年代,日本的東洋學中,赴中國大陸考察暫時不可能,於是大批學者將目光轉嚮亞洲其他地區。結果導緻一個不開心的笑話:作者此前唯一有簡體字漢譯本的作品,談的卻是他畢生未曾親至的地區。這本遊記也恰巧反映瞭那個年代。畢竟戰前日本的古典伊斯蘭研究底子,相較漢學差得太遠,作者再補課也來不及。何況原作基本是即時報道,普及嚮,所以對西亞的敘述和評論,從現在日本,甚至中國的學術水平來看,都沒什麼深度。跟當年的西方或蘇東學界比,大概也就是小學雞。不過這都不算什麼瞭。作者的中年轉嚮和努力,是主要的欽佩點。此外,翻譯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不過畢竟涉及眾多,對譯者要求高,也不好強求,九成左右專名翻譯已經很準瞭。
評分##日本曆史學者鬆田壽男關於絲綢之路的旅行隨記閤集,充分發揮瞭日本學者治學精細的特點,富於各種生動形象的細節描繪,文筆也是優美動人。除此之外,本書跟其他同主題作品相比,在曆史地理方麵的分析和介紹上,內容尤其詳盡,值得參考。
評分##學術性遊記的典範。
評分##幫助很大。中亞及伊朗阿富汗等各地綫路理得清晰簡潔,幫助可以去讀巴托爾德的《突厥斯坦》瞭。
評分##日本學者60年代的中亞旅行史,更多是地理和曆史脈絡的梳理。最大的遺憾是“去人化”,整本書下來都在自言自語,沒有任何旅途的人和故事,照片也模糊不清,顯得毫無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