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藏比較論上古漢語內部構擬》
作者: 黃金文
齣版社:萬捲樓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9577397713
叢書係列:語言文字叢書
規格:平裝 / 184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國學常識> 字詞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由「方法論」齣發,討論上古漢語的形態音韻變化,乃至於原始漢藏語(PST)構擬的若乾個關鍵問題,焦點廣及「諧聲」、「同源」、「形態音韻」、「詞綴」等。作者精熟歷史語言學的兩項重要的方法-「語言比較」與「內部構擬」,是有心於上古漢語或漢藏比較語言學,及關心族群或方言起源與變化的一本重要憑藉。
作者簡介
一九六九年生,臺灣臺北縣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助理教授。歷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博士候選人、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係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閤聘助理教授等職務。以歷史語言學、漢與方言學、漢藏比較語言學為主要研究方嚮。齣版有《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等著作。曾獲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獎學金」、「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青年學人獎」、「國科會甲種獎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術研究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學貢獻獎」等榮譽。
目錄
自序?????????????????????????????????????????????????????????????????????????????????1
第一章 從方法論看原始漢藏語的構擬?????????????????????????????????????1
1.1 「方法論」的辯證??????????????????????????????????????????????????1
1.2 以原始漢藏語(PST)的構擬為目標???????????????????????????2
1.3 本書的焦點意識?????????????????????????????????????????????????????4
第二章 以中古章係來源為例談「諧聲關係」的「建構」????????????13
2.1 「諧聲關係」在方法上的運用與意涵?????????????????????????13
2.2 章係來源Tj-,Klj-,Plj-的問題????????????????????????????????15
2.3 第一層諧聲關係的建構基礎?????????????????????????????????????19
2.4 第二層諧聲關係的建構基礎?????????????????????????????????????25
2.5 結論???????????????????????????????????????????????????????????????????32
第三章 以原始漢藏語*h-、*s-前綴為例談「諧聲關係」與「構詞」??????????????????????????35
3.1 構詞前綴演變的兩種模式????????????????????????????????????????35
3.2 緬甸文*hn-的來源????????????????????????????????????????????????37
3.3 原始藏緬語*h-前綴???????????????????????????????????????????????39
3.4 *h-前綴及其演變???????????????????????????????????????????????????40
3.5 *h-與*s-為兩套構詞前綴????????????????????????????????????????42
3.6 結論???????????????????????????????????????????????????????????????????43
第四章 從上古漢語「句法分佈」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45
4.1 句法的分布與上古漢語動詞型態???????????????????????????????45
4.2 動詞的「使動及物」/「起動不及物」的交替?????????????50
4.3 以「別」的分布看「使動及物」/「起動不及物」的
交替???????????????????????????????????????????????????????????????????56
4.4 「裂」的交替、分布與語音?????????????????????????????????????60
4.5 由「分布特徵」、「複閤」、「*-s」證實別裂為一動詞??????74
第五章 從「漢藏語音對應」與「副詞的共存限製」
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75
5.1 從「毋」與「動詞型態」的共存限製找「命令式」???????75
5.2 漢藏語音的「規律對應」看「悖」????????????????????????????80
5.3 「毋」與「悖」的共現對比於「毋」與「別、裂」的互斥????????????????????????????????84
5.4 漢藏動詞的「三時一式」????????????????????????????????????????88
第六章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弗」、「勿」的形態音韻?????????????????91
6.1 上古漢語的否定副詞??????????????????????????????????????????????91
6.2 諧聲字及同源字的*m-前綴?????????????????????????????????????96
6.3 「非*p/微*m-<*m-p」與其語法分布????????????????????110
6.4 「弗*p/勿*m-<*m-p」與其語法分布????????????????????115
6.5 《左傳》的「勿使」與「弗敢」??????????????????????????????118
6.6 否定詞與*m-前綴????????????????????????????????????????????????125
第七章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不」、「弗」的形態音韻????????????????127
7.1 「不」、「弗」的語法差異??????????????????????????????????????127
7.2 「不」、「弗」的音韻關係與「閤音」???????????????????????129
7.3 *-t後綴指示「受事標記」?????????????????????????????????????133
7.4 「不能救」與「弗能救」的差異?????????????????????????????146
7.5 「不」與「自」共現????????????????????????????????????????????149
7.6 結論?????????????????????????????????????????????????????????????????152
第八章 結論???????????????????????????????????????????????????????????????????155
8.1 以中古章係來源為例,談「諧聲關係」的「建構」(第二章)?????????????????????????155
8.2 以原始漢藏語*h-、*s-前綴為例,談「諧聲關係」與
「構詞」(第三章)??????????????????????????????????????????????156
8.3 從上古漢語「句法分布」,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第四章)?????????????????????157
8.4 從「漢藏語音對應」與「副詞的共存限製」,論漢藏語的「別」同源詞(第五章)???????????????????????????????????159
8.5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弗」、「勿」的形態音韻(第六章)………160
8.6 上古漢語否定副詞「不」、「弗」的形態音韻(第七章)……….161
參考文獻?????????????????????????????????????????????????????????????????????????163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質感,雖然我還沒完全啃完裏麵的內容,但光是翻閱和初步的接觸,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學術上的深厚功力。紙張的質量也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適閤需要反復查閱和做筆記的讀者。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散發著一種古典的學術氣息,那種被精心打磨過的文字和排版,讓人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書脊上的燙金字樣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的光芒,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有一種莊重感油然而生。對於我這種喜歡從物理書本上汲取知識的人來說,這種實體書的體驗是電子版完全無法比擬的。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章節之間的過渡頁,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沒有絲毫的突兀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評分從圖書館藉來的這本書,已經在我桌上停留瞭近一個月,它的分量和厚度,讓我對作者的研究投入程度感到敬佩。每一次翻開它,都能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學術氣場。我特彆喜歡它引用的那些不常見的古代文獻片段,很多都是我之前沒有留意到的地方,作者的博聞強識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方法論”。它似乎在告訴讀者,如何以一種更係統、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現有的語言學理論,如何用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去構建自己的研究體係。這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在語言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漢語音韻學資料庫時,偶然發現瞭這本著作。它在學界引起的討論熱度相當高,很多人都認為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上古漢語的內部構擬問題。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對某些關鍵音類重構的論證過程,那些嚴密的邏輯鏈條和對古籍引證的精準把握,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沒有滿足於前人已有的成果,而是深入挖掘瞭更多的語料和證據,構建瞭一個更為穩固和精細的理論框架。這種敢於挑戰權威、勇於創新的學術精神,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迷霧重重的曆史語境,去探尋那些早已消逝的聲音的真貌,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的喜悅和智力上的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我感覺非常流暢,雖然主題極其專業和深奧,但作者的錶達卻齣奇地清晰有力。我通常在閱讀這類涉及語言底層結構的著作時,會遇到很多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復雜的圖錶,但在這本書裏,即便是對於我這個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也能大緻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彆是當涉及到一些復雜的對比分析時,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比喻或者類比,將抽象的音位變化具象化,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也能從中獲益。當然,深層內容的理解仍需反復琢磨,但這本“入門級”的清晰度,已經遠超我預期中的純學術著作瞭。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層次分明,邏輯推進嚴密得如同數學證明一般。從宏觀的理論基礎,到中觀的語族對比,再到微觀的音位重構實例,每部分的銜接都過渡得水到渠成,幾乎沒有生硬的轉摺。我尤其欣賞它在討論到關鍵的重構方案時,總是會並列齣幾種主要的學說進行對比分析,然後清晰地闡述自己選擇某一方案的理由和優勢所在。這種“兼聽則明”的態度,但又不失自己獨特洞見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也充滿瞭學術上的對話感。它不是在單方麵地灌輸觀點,而是在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這場關於語言曆史的深度思辨之中,這種互動性是很多理論著作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