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僞好物:16~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颱北故宮博物院2018年新展 | ||
| 定價 | 348.00 | |
| 齣版社 | 颱北故宮博物院 | |
| 版次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4月 | |
| 開本 | ||
| 作者 | 邱士華、林麗江、賴毓芝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439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9575627966 | |
展覽日期:
(前期) 2018年04月01日~06月25日
(後期) 2018年07月01日~09月25日
大規模假畫在颱北故宮展齣!
另眼相看“蘇州片”,揭開明清*大“僞畫集團”神秘麵紗。
“蘇州片”主要僞造唐宋及明代作風工細嚴謹的一些名傢,題材不限於人物、牛馬、花鳥還是山水。主要題材多為《漢宮春曉》《上巳修禊圖》及《清明上河圖》等青綠山水。其署款都是古代名氣*大的畫傢,如仿造唐代的李思訓、李昭道,宋代趙伯駒,元代柯九思、趙孟、倪瓚,明代文徵明、仇英等青綠山水;也有畫工筆設色,多僞造黃荃、徐熙、趙昌、王淵等大名傢作品;白描人物,多署李公麟的款。他們不但作畫,有的還配上假題跋及印章,仿造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鮮於樞、鄧文原、柯九思、祝允明、瀋周、文徵明、王寵、吳寬、董其昌等人或題跋,以作左證。造假的書法常見有:唐寅、王寵、祝允明、陳淳等人作品。“蘇州片”,數量多,水平高低不一,流傳範圍大。“蘇州片”是曆史上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地區性造假的現象一直延續到今。
“僞好物”一詞源自北宋大書畫收藏傢米芾(1052-1107)對一件傳為鍾繇(151-230)之《黃庭經》的評價。他認為這件作品雖然是唐代摹本,然而因臨寫極*,遂以“僞好物”稱之,肯定這件摹本的藝術價值。
本次特展以“僞好物”為題,呈現一批頗具水平,製作於十六到十八世紀,與蘇州風格相關的僞古書畫作品及其影響。這類冠上唐、宋、元、明書畫名傢頭銜的僞作,無論品質精粗,在近代籠統地被稱為“蘇州片”。由於它們被視為贋品,即使大量存在於公私收藏中,卻長期受到忽略。
然而,題材繽紛且為數眾多的“蘇州片”,正反映齣明末清初“古物熱”與書畫消費蓬勃的氛圍。藉由本院典藏的明末清初“僞好物”,可以展現當時商業作坊如何以古代大師為名,進行再製,同時藉用文徵明(1470-1555)、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94-1552)等蘇州名傢的風格來響應這波需求,提供消費者對於著名詩文經典或討喜吉慶主題等種種的活潑想象,打造齣許多如《清明上河圖》、《上林圖》等熱門商品。
“蘇州片”原本屬於商業性的仿作,然由於數量上的優勢與不可忽視的流通量,反而成為明中期以來訊息傳播、古代想象、與建構知識的重要載體。蘇州片甚至成功地進入清代宮廷,直接影響到宮廷院體的形成,對繪畫史的發展,具有前人未曾關注到的重要性。
本次特展圖錄,特彆以拉頁方式呈現仇英《百美圖》、元人《上林羽獵圖》、仇英《上林圖》,讓讀者能更完整地欣賞“蘇州片”的迷人之處。
目次
院長序
圖版目次
展覽概述
1大傢都愛「僞好物」:從〈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說起
2以蘇州為龍頭:明中葉以後「僞好物」的新典範
3「僞好物」商店街直擊:充滿魅力的熱門商品
4僞好物前進清宮
導論
贋品文物的時代背景與意義|陳國棟
專論
拼嵌群組-探索蘇州片作坊的輪廓|邱士華
以蘇州為典範-圖文相襯的蘇州片製作與影響|林麗江
「蘇州片」與清宮院體的成立|賴毓芝
〈清明上河圖〉在東亞的傳播-以趙浙畫(林原美術館藏)為中心|闆倉聖哲
書目節選
【書影實拍】
我關注的重點其實是它在學術視野上的廣度和深度。這本書明顯跳脫齣瞭傳統“文物鑒賞”的窠臼,而是將蘇州的藝術實踐放置在瞭更宏大的全球化和地域文化互動的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它對某些外銷瓷器紋飾的細微變化進行對比分析,揭示瞭中西審美在碰撞與融閤過程中的微妙博弈,這種細節的捕捉和宏觀的論證結閤得非常緊密。而且,它對“片”這一概念的界定和延伸,也極具啓發性,不再將目光局限於那些被固定在玻璃櫃裏的“成品”,而是關注瞭材料的來源、製作過程中的邊角料、甚至是未被使用的半成品,這種“去中心化”的研究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們理解藝術生産的邊界。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新的論點所激發,促使我重新審視很多習以為常的藝術定論,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把精妙的鑰匙,打開瞭通往一個更復雜、更有層次的18世紀蘇州文化迷宮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美感,光是捧在手裏把玩,就覺得值迴票價瞭。封麵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配上精緻的燙金字體,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讓人立刻聯想到蘇州園林的精巧布局和古物那種溫潤的觸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墨色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細節繁復的圖案,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這對於研究視覺藝術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有些跨頁的圖版,展開後那種震撼力是普通圖冊無法比擬的,仿佛真把我拉迴瞭那個文人墨客雲集的江南畫舫之上。而且,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性很強,從整體的介紹到具體器物的剖析,過渡得非常自然流暢,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也能很快抓住重點,感受到策展人那種“帶著你慢慢看”的匠心。這種對物質載體的極緻追求,本身就是對所展示文化的一種最高緻敬,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進入瞭一種沉浸式的審美體驗,感覺自己像是在故宮的展廳裏流連忘返,而不是在簡單地閱讀文字。
評分這本書的插圖質量,尤其是那些細節的高清放大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很多時候,文字描述再詳盡,也抵不過一張放大後能清晰看到顔料堆疊痕跡的特寫照片。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慷慨,沒有吝嗇版麵,將許多精美的器物細節以近乎實物的比例呈現齣來。我尤其對那些關於紡織品和漆器的局部掃描印象深刻,能清晰分辨齣絲綫的走嚮和漆層打磨的細膩程度,這對於那些從事修復或材料研究的人來說,其價值無可估量。它不僅僅是“展示”文物,更是在“解剖”文物,通過圖像學的方法,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近距離觀察手工藝人技藝的窗口。這種對視覺材料的充分利用和高質量呈現,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超越瞭純粹的文字閱讀,變成瞭一種多維度的、感官全開的探索過程,大大提高瞭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準確性。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溝通古代與現代讀者的橋梁,但這座橋梁的建造材料是充滿曆史感的文物,而設計理念卻是非常現代且具有前瞻性的。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次展覽,更像是對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特定地域文化生態的一次深刻“社會學考察”。閱讀下來,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置身於清代蘇州的作坊、商鋪乃至文人雅集的現場,去感受那種精緻生活的脈搏。這種全景式的文化呈現,讓我對“蘇州”這個概念的理解,從傳統的園林意象,擴展到瞭其強大的手工業製造能力和復雜的商業網絡。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它不僅適閤專業研究人員,更適閤那些對生活美學、曆史變遷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它無疑是一部極具收藏價值和學術參考價值的重量級作品,讀完之後,會讓人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生命力産生一種由衷的敬畏與感動。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部分,用詞的考究程度簡直能稱得上是一種文學享受。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報告,而是在嚴謹的考據基礎上,融入瞭非常細膩的敘事筆法。我尤其欣賞那些對器物背景故事的挖掘,那些字裏行間透露齣的生活氣息和曆史煙雲,仿佛能聽到百年前工匠們在燈下勞作的細微聲響。比如,在描述某件傢具的榫卯結構時,作者不僅講解瞭其技術含量,更聯係到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和審美取嚮,這種跨學科的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闡述復雜的文化現象時,總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進行轉譯,使得那些晦澀的清代社會風俗變得鮮活可感,讓人讀來毫不費力,卻又迴味無窮。這種將史料的厚重感與文學的輕盈感完美結閤的功力,在當今的藝術史著作中是極其罕見的,它成功地將冷冰冰的文物,轉化成瞭有溫度、有故事的文化載體,讓人在知識獲取的同時,也得到瞭精神上的愉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