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者:趙廣超
書 號:ISBN:978-7-101-12484-2
齣版時間:2018年4月
定 價: 79.00元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讓你很享受的關於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普及讀物
豐富的中國傳統木建築知識點, 知識性和藝術性兼而有之從“傢”開始,述說中國人將“傢”與自然共處一室,把你帶入中國傳統木建築的大門,接著是伐木、文字
、高颱、標準、結構、鬥栱……四閤院 、風水、園林、裝飾等沒有教科書的刻闆,有的是諧趣詩意、形象生動的語言: 大門,接著是伐木、文字
、高颱、標準、結構、鬥栱……四閤院 、風水、園林、裝飾等
“在傢外月亮總是在照著彆人,院子裏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傢人一樣,院子其實就是將天地劃瞭一塊放在傢裏,一個可以讓樹木從傢裏嚮天空生長的房間。”“中國人用木頭造齣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裏,一並寫下整個建築和工藝發展史。”
精緻典雅而又不失於活潑的圖文編排,彰顯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深邃意境
標題、正文、引文、圖注、圖片等,精心布局,隨處可見的滿滿的設計感。精選精修近四百幅圖片,足以讓你在閱讀詩意文字的同時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深邃意境、恒久魅力
硃傢溍之女、故宮《紫禁城》雜誌編輯硃傳榮女士作序推薦這是一本原來沒有過的書,是知識性的,也是藝術性的,但與嚮來讀到的知識性或藝術性的書都不同,作者的講述沒有血緣的腔調,沒有勉強的抒情,也沒有做作的小兒語。知識點多,而具發散性,語言平實,而飽含詩意。內容簡介對傳統的每一次深情迴望,都讓我們心生敬意。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很享受的關於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普及讀物,然而又不隻是講中國傳統木建築,更是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藝術作者趙廣超先生從“傢”開始,述說中國人將“傢”與自然共處一室,把你帶入中國傳統木建築的大門,接著是伐木、文字、高颱、標準、結構、鬥栱……四閤院 、風水、園林、裝飾等篇章,沒有教科書的刻闆,有的是諧趣甚至詩意雋永的語言,藉著建築與中外文化甚至中國古典詩詞之間的聯係,將中國傳統木建築文化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趙廣超,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法國,現從事藝術、設計教育及著述工作。2001 年成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現任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總監、故宮文化研發小組總監。曾任2010 年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中國國傢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研討會顧問、“智慧長河”展項展示深化設計專傢顧問及中國中央電視颱CCTV-9 紀錄頻道《故宮100》百集紀錄片創意藝術顧問。主要著作包括《不隻中國木建築》《筆紙中國畫》《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綫》《國傢藝術·一章木椅》《國傢藝術·十二美人》《我的傢在紫禁城》係列叢書及《紫禁城100》等二十餘種
目 錄
不止於此
前言
願托喬木
第一章 起傢
建立一個傢的態度有兩種,其一是將自然拒諸門外,其二是與自然共處一室。中國人將“傢”托付喬木。傢、庭並非一迴事。木柱既然保留著自然氣息,樹木也會散發齣傢園的溫暖
第二章 伐木
砍伐之前應考慮栽種,房屋是種齣來的。鄰裏和倫理,缺一不可。資源其實不比技術更重要。且聽一個農民說話
第三章 文字
中國好大,要維持一種“共同的觀念”,唯有文字。樹木不但提供我們房屋,也教我們認字( 木版印刷)。文字與房屋不相同,人和樹木也不一樣
。。。。。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建築 書籍 (中國**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公正權*的建築曆史。中國“**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者”梁思成先生經典代錶作!) |
| 作者: | 梁思成 |
| 市場價: | 65元 |
| ISBN號: | 9787108033536 |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1-01-01 | 版次:1 | 頁數:329 |
| 印刷時間:2013-04-01 | 印次:1 | 字數:327.00韆字 |
| 溫馨提示:齣版時間超過3年的圖書,因長時間儲存可能會産生紙張缺陷,敬請諒解! | ||
| 主編推薦 | |
| 梁思成,中國“靠前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者” 《中國建築史》,中國靠前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公正很好不錯的建築曆史。 明晰中國建築史分期: 上古——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國以後. 整體把握各個曆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講解各個係統建築自身之優劣, 解析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 闡明中國建築的特徵, 對每一時期的現存建築實物逐一剖析: 木構——磚石——橋梁——牌坊——宮殿——苑囿——寺廟——壇觀——陵墓——住宅 參閱古代建築的兩部“文法課本” 解說每個建築型製的特徵及與其他時期的傳承關係。 本民族的建築文化,研習者的曆史課題。 |
| 內容簡介 | |
| 該書是1944年完成的,DANG*當時對中國建築的研究尚處於起步的階段。對古建築的實地調查也僅有且隻有於l932--1937年這短短的5年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裏,要弄清中國建築兩韆年來發展的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發展脈絡,自然隻能先從主流建築人手,這就是為什麼此書內容側重於宮殿廟宇(即重點在大木作)。而對中國建築中極富特色的園林,豐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沒有論及。此書完成後,先生深感建築史尚需深入的課題還很多。但DANG*當時正是抗戰勝利,軍興以還,各地城市摧毀已甚,失地收復之後,立即有復興焦土的艱巨工作隨之而至,所需人纔DANG*當以萬計,DANG*當務之急是為國傢造就建設人纔,首先是建築師。今後數十年,國傢建設實有待於此輩人纔之養成。因此他到清華大學創辦瞭建築係,建築史的研究隻得暫緩進行。 本書是先生的重要遺著,因此補充的圖片也全部采用DANG*當年先生所拍攝的圖片,盡管這批圖片經過水殘質量已大不如前瞭。總之我想做的僅僅是盡我的能力去完成先生DANG*當年想做的工作。我相信先生在天之靈會微笑的。 |
| 作者簡介 | |
| 梁思成(1901-1972)*國建築史學傢,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傢,一生緻力於保護*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産。曾任研究院院士、*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
| 目錄 | |
| 總序 增補版前言 為什麼研究*國建築代序 **章 緒論 **節 *國建築之特徵 第二節 *國建築史之分期 第三節 《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第二章 上古時期 **節 上古 第二節 春鞦戰國 第三節 秦 第三章 兩漢 **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第二節 漢代實物 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 **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 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 第二節 隋、唐實物 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 **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 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節 元、明、清宮殿建築大略 …… 第八單元 結尾——清未及民國以後建築 附文 油印本《*國建築史·前言》 |
| 精彩內容 | ||||||||||||||||||||||||||||||||||||||||||||||||||
| 第二章 上古時期 靠前節上古 中國建築之原始,究起自何時,殆將永遠籠罩於史前之玄秘中。“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注一)。此固為後世之推測,然其所說穴居之習,固無疑義,直至,河南、山西一帶居民,穴居仍極普遍。宮室與穴居可以同時並存,未必前後相替也。 殷商以前,史難置信,姑集所記。黃帝(公元前二十七世紀頃?),“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DANG*當時顯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宮室(注二)。至堯之時(公元前二十三世紀頃?),則“堂崇三尺,茅茨不翦”(注二),後世雖以此頌堯之儉德,實亦可解為DANG*當時技術之簡拙。至舜所居,則“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注二)。舜“賓於四門,四門穆穆”,初期之都市已開始形成。“禹卑宮室,緻費於溝減”(注三),則因宮室已漸華侈,然後可以“卑”之。 至殷代末年(公元前十二世紀頃),紂王廣作宮室,益廣囿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彆館”(注四)。然周武王革命之後,已全部被毀。箕子自朝鮮“朝周,過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而傷之(注五)。其後約三韆年,乃由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予以發掘,發現若乾建築遺址。其中有多數土築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礎,行列井然。柱礎之上,且有覆以銅闆者。其中若乾處之木柱之遺炭尚宛然存在,蓋兵亂中 ......
| ||||||||||||||||||||||||||||||||||||||||||||||||||
拿到這套精裝版的《中國建築史》和《不隻中國木建築》,光是書的質感就讓人愛不釋手。厚重的紙張,清晰的插圖,以及精美的裝幀,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翻開書頁,梁思成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注入我的腦海。他筆下的中國建築,不僅僅是冰冷的磚石木瓦,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和文化精神的生命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建築細節的描繪,比如不同朝代的屋頂樣式,不同地域的窗格設計,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哲學思想。
評分初次翻閱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就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摺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書中對於古代建築的結構、形製、材料乃至文化內涵的梳理,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洞察力。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鬥拱的詳細闡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建築構件,更是中國古代建築智慧的結晶,是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閤。梁先生通過細緻入微的描繪和清晰的邏輯,將這些精妙的設計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人仿佛置身於韆年之前的宮殿園林之中,感受那份厚重與莊嚴。
評分作為一名建築設計領域的從業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啓發靈感的書籍,而梁思成先生的著作無疑是其中的瑰寶。他在《中國建築史》中對古代建築理論和實踐的深入剖析,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書中對於建築布局、空間組織、比例韻律等方麵的論述,至今仍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嘗試著將書中一些古代建築的元素,如院落的圍閤方式、庭院的景觀設計等,融入到我的現代設計理念中,發現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評分這次購入的“中國建築史+不隻中國木建築”精裝套裝,簡直是物超所值。兩本書內容互補,相互印證,共同構建瞭一幅宏偉的中國建築圖捲。從宏觀的建築體係到微觀的構件細節,從官方的宮殿廟宇到民間的普通住宅,都得到瞭細緻而全麵的展現。尤其是《不隻中國木建築》中對非木結構建築的深入挖掘,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從中瞭解到瞭中國建築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瞭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
評分《不隻中國木建築》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中國建築的另一扇窗。一直以來,我以為中國建築就是鬥拱飛簷,就是木頭搭建,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將視角拓寬,觸及到瞭磚石、夯土等多種材料在建築中的應用,讓我看到瞭中國建築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豐富多樣性。書中關於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比較分析,以及對建築與自然環境、社會文化之間關係的探討,都非常精彩。尤其是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建築類型和技術,例如早期的夯土建築,以及江南地區獨特的濕地建築,都讓我大開眼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