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者:赵广超
书 号:ISBN:978-7-101-12484-2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定 价: 79.00元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
丰富的中国传统木建筑知识点, 知识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诗意、形象生动的语言: 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
“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精致典雅而又不失于活泼的图文编排,彰显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
标题、正文、引文、图注、图片等,精心布局,随处可见的满满的设计感。精选精修近四百幅图片,足以让你在阅读诗意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恒久魅力
朱家溍之女、故宫《紫禁城》杂志编辑朱传荣女士作序推荐这是一本原来没有过的书,是知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但与向来读到的知识性或艺术性的书都不同,作者的讲述没有血缘的腔调,没有勉强的抒情,也没有做作的小儿语。知识点多,而具发散性,语言平实,而饱含诗意。内容简介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现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及著述工作。2001 年成立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现任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故宫文化研发小组总监。曾任2010 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研讨会顾问、“智慧长河”展项展示深化设计专家顾问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9 纪录频道《故宫100》百集纪录片创意艺术顾问。主要著作包括《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国家艺术·一章木椅》《国家艺术·十二美人》《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丛书及《紫禁城100》等二十余种
目 录
不止于此
前言
愿托乔木
第一章 起家
建立一个家的态度有两种,其一是将自然拒诸门外,其二是与自然共处一室。中国人将“家”托付乔木。家、庭并非一回事。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气息,树木也会散发出家园的温暖
第二章 伐木
砍伐之前应考虑栽种,房屋是种出来的。邻里和伦理,缺一不可。资源其实不比技术更重要。且听一个农民说话
第三章 文字
中国好大,要维持一种“共同的观念”,唯有文字。树木不但提供我们房屋,也教我们认字( 木版印刷)。文字与房屋不相同,人和树木也不一样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建筑 书籍 (中国**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的建筑历史。中国“**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成先生经典代表作!) |
| 作者: | 梁思成 |
| 市场价: | 65元 |
| ISBN号: | 9787108033536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1-01-01 | 版次:1 | 页数:329 |
| 印刷时间:2013-04-01 | 印次:1 | 字数:327.00千字 |
|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 ||
| 主编推荐 | |
| 梁思成,中国“靠前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 《中国建筑史》,中国靠前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很好不错的建筑历史。 明晰中国建筑史分期: 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 整体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 解析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 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 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 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解说每个建筑型制的特征及与其他时期的传承关系。 本民族的建筑文化,研习者的历史课题。 |
| 内容简介 | |
| 该书是1944年完成的,DANG*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有且只有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DANG*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DANG*当以万计,DANG*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全部采用DANG*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总之我想做的仅仅是尽我的能力去完成先生DANG*当年想做的工作。我相信先生在天之灵会微笑的。 |
| 作者简介 | |
| 梁思成(1901-1972)*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研究院院士、*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
| 目录 | |
| 总序 增补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国建筑代序 **章 绪论 **节 *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 第八单元 结尾——清未及民国以后建筑 附文 油印本《*国建筑史·前言》 |
| 精彩内容 | ||||||||||||||||||||||||||||||||||||||||||||||||||
| 第二章 上古时期 靠前节上古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注一)。此固为后世之推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仍极普遍。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殷商以前,史难置信,姑集所记。黄帝(公元前二十七世纪顷?),“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DANG*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室(注二)。至尧之时(公元前二十三世纪顷?),则“堂崇三尺,茅茨不翦”(注二),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为DANG*当时技术之简拙。至舜所居,则“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注二)。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之都市已开始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减”(注三),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可以“卑”之。 至殷代末年(公元前十二世纪顷),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注四)。然周武王革命之后,已全部被毁。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注五)。其后约三千年,乃由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予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板者。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 ......
| ||||||||||||||||||||||||||||||||||||||||||||||||||
这次购入的“中国建筑史+不只中国木建筑”精装套装,简直是物超所值。两本书内容互补,相互印证,共同构建了一幅宏伟的中国建筑图卷。从宏观的建筑体系到微观的构件细节,从官方的宫殿庙宇到民间的普通住宅,都得到了细致而全面的展现。尤其是《不只中国木建筑》中对非木结构建筑的深入挖掘,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从中了解到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评分初次翻阅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于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制、材料乃至文化内涵的梳理,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洞察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斗拱的详细阐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构件,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梁先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清晰的逻辑,将这些精妙的设计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宫殿园林之中,感受那份厚重与庄严。
评分拿到这套精装版的《中国建筑史》和《不只中国木建筑》,光是书的质感就让人爱不释手。厚重的纸张,清晰的插图,以及精美的装帧,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翻开书页,梁思成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我的脑海。他笔下的中国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木瓦,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生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建筑细节的描绘,比如不同朝代的屋顶样式,不同地域的窗格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评分《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建筑的另一扇窗。一直以来,我以为中国建筑就是斗拱飞檐,就是木头搭建,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视角拓宽,触及到了砖石、夯土等多种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丰富多样性。书中关于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都非常精彩。尤其是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建筑类型和技术,例如早期的夯土建筑,以及江南地区独特的湿地建筑,都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作为一名建筑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启发灵感的书籍,而梁思成先生的著作无疑是其中的瑰宝。他在《中国建筑史》中对古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书中对于建筑布局、空间组织、比例韵律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尝试着将书中一些古代建筑的元素,如院落的围合方式、庭院的景观设计等,融入到我的现代设计理念中,发现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