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古文鉴赏辞典
(第1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4年10月1日)
平装: 66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00098731, 7100098734
条形码: 9787100098731
商品尺寸: 21.8 x 15.4 x 3.4 cm
商品重量: 762 g
品牌: 商务印书馆
内容介绍
《休闲古文鉴赏辞典》精选200余篇古代散文,按“山水名胜”、“艺苑撷英”等12子目,分门别类加以介绍。注释择善而从,简明扼要。尤其每篇的赏析与一般拘泥于原文的点评不同,而是立足于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与探索作品的精神内涵,并与原文相映成趣,给读者以极大的精神享受。
目录
山水名胜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
吴均 与宋元思书
郦道元 巫峡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苏轼 赤壁赋
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
晁补之 新城游北山记
陆游 入蜀记(节选)
姚鼐 登泰山记
全祖望 梅花岭记
袁枚 游武夷山记
艺苑撷英
曾巩 墨池记
沈括 正午牡丹
苏轼 文与可画赏筜谷偃竹记
刘因 辋川图记
张岱 柳敬亭说书
黄淳耀 李龙眠画罗汉记
魏学洢 核舟记
候方域 马伶传
林嗣环 秋声诗自序
余怀 寄畅园闻歌记
彭士望 九牛坝观抵戏记
泰松龄 过百龄传
陈鼎 八大山人传
毛先舒 诸君简画记
俞蛟 罗两峰传
岁时习俗
吴均 成武丁
曲水
欧阳修 秋声赋
周去非 槟榔
斗鸡
……
嘉言韵事
言志抒怀
说文论史
忆旧谈往
师友交际
谐语趣闻
诗情禅境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作者介绍
鲁小俊,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民族文学研究》、《中国小说论丛》(韩国)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贡举志五种》(合注)、《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合著)、《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三国演义:英雄人生》(合著)、《且向长河看落日:儒林外史》(合著)。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学史视野中的清代书院课艺研究”。
陈文新,男,1957年8月生,湖北公安人。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主编、《中国学术档案大系》主编、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小说史和明清文学。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编年史研究》、《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休闲古文鉴赏辞典》等。曾主持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湖南省精品文化工程、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他所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湖北省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入选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标志性成果和“新中国六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展”。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
文摘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郑板桥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春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Ⅲ。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日: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
“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古代文学的导读类书籍,但总觉得它们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欣赏艺术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那种能够直接触摸到作品灵魂的触感。那些书的讲解,有时过于注重文字的考据,有时又过于强调个人的感悟,很少能够做到两者兼顾,更少有人能够以一种真正“大众化”但又不失专业性的视角来引导读者。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但它的内容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在解析古文时,非常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和文化的延展性。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将古人写就的那些优美篇章,变成枯燥乏味的“考试题”。相反,它更像是邀请我们一起去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倾听那些古人留下的心声,去感受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这种以读者为中心,以理解和欣赏为导向的编写风格,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也让我对古文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诗词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尝试自己去阅读和理解,但常常力不从心。很多古诗文,虽然字面上能读懂,但其深层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往往是难以捕捉的。市面上关于古诗文鉴赏的书籍确实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专业的术语,读起来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只是简单地解释几个字词,未能触及作品的灵魂。因此,寻找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鉴赏辞典,一直是我心头的一大难题。这本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解析古文时,能够做到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既有对字词句的细致考究,又有对诗文意境、情感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解释,而是带领读者去感受作者的情怀,去体会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让古诗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表达。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鉴赏方式,对于提升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有帮助,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长期以来,我一直觉得古文的学习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回报却不一定显著。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篇章时,那种挫败感更是难以言喻。市面上关于古文的辅助读物,虽然不少,但多数侧重于学术研究,或者只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很难真正激发我对古文的兴趣,也无法帮助我建立起对古文的信心。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古文的鉴赏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它在解析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更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并且会挖掘出背后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变得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阅读框架和鉴赏方法,让我在以后自己阅读古文时,也能举一反三,找到理解的切入点。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评分“读古文,总觉得那些繁复的字句和晦涩的典故像一座座高墙,把我挡在美妙的文学世界之外。我自认算是个爱书之人,可每每翻开古籍,总是在几页之后便望而却步,不是感叹自己才疏学浅,就是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直到在书店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被它“休闲”二字吸引,又看到“鉴赏辞典”这几个字,心里还有些忐忑,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还是入手了。拿到手后,它的装帧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触感和典雅的风格,瞬间就拉近了我与古文的距离。我最看重的是它的讲解方式,不同于那些板着面孔、动辄引用一大堆理论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格外亲切,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友在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地剥开古文的层层迷雾。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典故、词语,在这里都被梳理得清晰明了,甚至还附带了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让我在理解文字本身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和思想情感。这种“接地气”的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愉快地遨游在古文的世界里,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怀揣敬意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传世的古文佳作。然而,现实往往是,即便翻开一本本厚重的古籍,也常常因为词汇、语法、典故等方面的障碍而感到沮丧。市面上的许多工具书,虽然提供了详尽的释义,却往往缺乏生动的解读和文化层面的联系,读起来枯燥乏味,难以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这本书,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古文阅读的僵局。它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经典,以一种“休闲”的姿态呈现出来,仿佛不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研究,而是在一场愉快的文学漫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过程中,善于引用鲜活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述,而且常常会穿插一些与时俱进的联想,让古文中的情感和智慧,能够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