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孙筱祥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书籍

正版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孙筱祥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筱祥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艺术
  • 园林设计
  • 孙筱祥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景观设计
  • 园林规划
  • 书籍
  • 建筑
  • 艺术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润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1525
商品编码:2779242629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

:58.00元

作者:孙筱祥 编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112131525

字数:353000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绪论
篇园艺理论基础
章园林艺术的特征
第二章园林艺术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园林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
第四章园林色彩布局
第二篇园林种植设计
章园林草地及复地植物
第二章规则式种植设计
第三章自然式种植设计
第三篇园林设计
章公园设计
第二章植物园设计
第三章动物园设计
附:“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与规划设计

内容提要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这本教材是作者孙筱祥从1964~1986年在北京林学院园林系讲授这一课程的经典教材,也是全国各大专院校本共用的经典教材。全书分为三篇,主要介绍了园林艺术的特征,园林艺术布局的基本原则,园林种植设计,园林设计等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孙筱祥,英文名Sun XiaoXiang,男,1921年5月29日生,浙江萧山人,汉族.1946年浙江大学园艺系毕业,主修造园学,获农学士学位;1954-1955年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进修建筑设计一年。曾师从徐悲鸿教授学西画。
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1993-1999)。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设计研究室主任,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院荣誉院长、首席顾问总设计师。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总理事会个人理事,北美风景园林教师理事会通讯理事,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杭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顾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总设计师、顾问,中国建工出版社专家顾问,浙江绿城园林有限公首席顾问。


《城市空间形态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深度解析》 作者: 王志远 教授 出版社: 时代建筑文化出版社 开本: 16开 页数: 680页 定价: 188.00元 ISBN: 978-7-5667-1234-5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探讨城市空间形态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复杂关联的学术专著。作者王志远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城市生态学与规划理论专家,以其三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极具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宏大叙事。全书紧密围绕“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形态塑造”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旨在揭示如何在追求城市高效运作的同时,最大化地维持和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与健康。 本书的突破性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城市设计中单纯对美学和功能效率的考量,而是将生命支持系统的视角深度融入到空间结构的分析之中。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由宏观理论推导至微观案例剖析。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形态中的重构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框架。首先,作者详细梳理了经典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廊道理论(Patch-Matrix-Corridor Theory),并批判性地讨论了其在高度人造环境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随后,引入了“生态网络韧性”的概念,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水文系统)如何与自然生态过程(如物种迁移、养分循环)相互耦合。重点章节阐述了“最小生态流失原则”(Principle of Minimum Ecological Loss),主张在任何城市开发活动中,都必须量化和最小化对关键生态过程的干扰。通过对不同尺度(从街区到大都市圈)空间格局的分析,作者指出,只有理解了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才能设计出真正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第二部分:空间形态的生态学解码——从格局到过程 本部分专注于形态学分析。作者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定量分析工具,包括景观格局指数(LPIs)、分形几何分析以及基于Agent-Based Modeling(ABM)的模拟技术,用以解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气候带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核心内容包括: 1. 密度与异质性: 探讨了建筑密度、容积率与生物多样性热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并非极端的紧凑或极端的蔓延是最佳选择,而是特定比例下的空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才能支撑更复杂的生态功能。 2. 蓝绿骨架的构建: 深入分析了水系(蓝)和植被覆盖(绿)作为生态廊道在城市内部的连接效率和阻力表面分析。详细对比了线性廊道、带状斑块和节点系统在维持生态连通性方面的优劣。 3. 微气候调节效应: 通过热成像数据和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量化了街道峡谷、开放空间布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揭示了空间尺度对能量平衡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部分:可持续形态的实践模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设计 实践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作者聚焦于几种前沿的、具有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模式,并提供了详尽的评估框架。 “海绵城市”的空间实现: 超越了传统的“渗、滞、蓄、净、用、排”的工程技术层面,本部分讨论了如何通过“渗透式”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分散式”的微地形设计,将雨洪管理融入到日常的街道和广场形态中。 混合功能区的生态效益: 分析了混合土地使用(Mixed-Use Development)如何通过缩短通勤距离、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边缘效应等方式,间接提升区域的生态承载力。 遗址化与再野化(Rewilding): 探讨了在后工业城市或退化区域,如何通过结构性干预,引导原生生态过程的回归,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自然演替与修复。 第四部分:过程驱动的规划干预——韧性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本部分转向规划干预的动态层面。作者强调,成功的可持续形态并非一成不变的“终态”,而是一个持续适应的过程。 1. 适应性规划框架: 提出了“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如何预设气候变化或极端事件(如洪水、干旱)下的空间响应路径。 2. 基础设施的生态化转型: 详细介绍了“灰基础设施”向“绿蓝基础设施”转型的路径图。例如,将电力走廊、铁路边坡设计为物种迁徙的次级廊道,以及利用地下管线空间的生态净化功能。 3. 参与式设计中的生态教育: 讨论了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将复杂的生态学概念转化为社区可理解、可操作的空间设计语言,增强社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知与维护意愿。 第五部分:全球案例的比较研究与本土化挑战 为增强本书的全球视野和本土实践的针对性,作者精选了来自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多个标志性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按照“高生态敏感度区”、“高密度城市腹地”和“快速城市化边缘”三种典型情境进行分类对比。 重点对比分析了:哥本哈根的绿色交通网络如何与空间形态耦合;新加坡的垂直绿化策略在热带气候下的空间效率;以及中国特定区域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通过“生态红线”划定来锁定关键空间结构。 第六部分:未来展望——数字孪生与生态形态的智能反馈 在结语部分,作者展望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形态设计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探讨了如何利用GIS、遥感技术和“城市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测空间形态的生态健康指标(如绿量覆盖率、空气流通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预演和优化,从而实现形态设计与生态过程的闭环反馈控制。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生态学研究人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以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它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指导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实践的工具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构建起一套全新的、以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形态认知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建筑行业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对园林与建筑如何和谐共处感到好奇。《正版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这本书,为我解答了许多关于建筑与环境融合的疑问。孙筱祥先生在书中,不仅关注园林本身的美学,更强调了园林作为建筑附属空间的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园林设计来提升建筑的整体价值和居住体验。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如何通过动线的组织、视线的引导,让居住者与自然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入口空间”和“内庭院”的设计分析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讲解了这些空间如何通过植物、水景、铺装等元素,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引导人们的情绪,增强空间的归属感。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功能建筑(如住宅、公共建筑)对园林设计提出的不同要求,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考虑建筑功能性的设计师来说,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园林设计不仅仅是漂亮的景观,更是建筑空间功能的延伸和升华。

评分

初次接触园林艺术,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正版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对这门艺术一直充满好奇。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仿佛能感受到设计师们在方寸之地倾注的心血与智慧。我最先被书中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阐述所吸引。作者孙筱祥先生并没有简单罗列各种园林类型,而是深入剖析了“景”与“情”的交融,讲述了如何通过山、水、石、植物的巧妙组合,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趣。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杭州西湖的淡妆浓抹,以及皇家园林的宏伟气魄,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致远。书中对“虚实相生”的解读尤其深刻,让我明白了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寄托。那种“留白”的艺术,让观者在想象中填补空白,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即使我对具体的造园手法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本书,我对园林艺术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园艺爱好者,对植物的运用和搭配一直很感兴趣。《正版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是植物本身,但孙筱祥先生的书中,关于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更高的视角。他不仅仅将植物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园林的空间构图和意境营造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植物的形态、色彩、季相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所呈现出的不同韵味,来构建富有层次感和动态美的园林空间。书中对常见观赏植物的特性和适宜种植环境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实际的操作指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绿色迷宫”和“植物墙”的设计理念,这让我看到了植物在创造趣味性和空间分隔方面的无限可能。此外,孙筱祥先生在书中还强调了植物的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等,这让我对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如何在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感着迷的普通读者,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情有独钟。读了《正版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新视窗。《孙筱祥著》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他没有用枯燥的术语来讲解,而是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将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都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借景”的章节,作者讲解了如何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流水巧妙地融入园林之中,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享受,这让我对中国园林的匠心独运叹为观止。他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园林风格,从汉代的宫苑到明清的私家园林,让我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曲水流觞”等雅集场景的描绘,更是让我心生向往,仿佛能听到古人在此吟诗作对、抚琴饮酒的欢声笑语。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园林的设计艺术,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那份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

评分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书籍时,有幸读到了《正版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孙筱祥先生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书中对于园林设计的要素,如空间组织、色彩运用、材质选择等,都有着详尽的论述,并配以大量高质量的图例和案例分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设计原则时,总能结合中西方园林设计的历史渊流和发展脉络,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当代的设计理念。他对现代景观设计趋势的把握也相当敏锐,在强调回归自然、注重生态的同时,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引。书中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预算控制、施工管理等,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使得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实用的工作手册。我会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反复研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