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著 者:赵广超
书 号:ISBN:978-7-101-12484-2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定 价: 79.00元
编辑
这是一本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
丰富的中国传统木建筑知识点, 知识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
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
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诗意、形象生动的语言: 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
“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精致典雅而又不失于活泼的图文编排,彰显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
标题、正文、引文、图注、图片等,精心布局,随处可见的满满的设计感。精选精修近四百幅图片,足以让你在阅读诗意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恒久魅力
朱家溍之女、故宫《紫禁城》杂志编辑朱传荣女士作序
这是一本原来没有过的书,是知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但与向来读到的知识性或艺术性的书都不同,作者的讲述没有血缘的腔调,没有勉强的抒情,也没有做作的小儿语。知识点多,而具发散性,语言平实,而饱含诗意。
内容简介
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
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
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现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及著述工作。2001 年成立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现任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故宫文化研发小组总监。曾任2010 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研讨会顾问、“智慧长河”展项展示深化设计专家顾问及中国电视台CCTV-9 纪录频道《故宫100》百集纪录片创意艺术顾问。主要著作包括《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国家艺术·一章木椅》《国家艺术·十二美人》《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丛书及《紫禁城100》等二十余种
不止于此
前言
愿托乔木
章 起家
建立一个家的态度有两种,其一是将自然拒诸门外,其二是与自然共处一室。中国人将“家”托付乔木。家、庭并非一回事。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气息,树木也会散发出家园的温暖
第二章 伐木
伐之前应考虑栽种,房屋是种出来的。邻里和伦理,缺一不可。资源其实不比技术更重要。且听一个农民说话
第三章 文字
中国好大,要维持一种“共同的观念”,唯有文字。树木不但提供我们房屋,也教我们认字( 木版印刷)。文字与房屋不相同,人和树木也不一样
。。。。。
老实说,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主要会讲木建筑的细节,但读了之后发现,它触及的层面远不止于此。作者似乎有意将中国建筑史作为一个宏大的叙事来展开,而木结构只是其中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书中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社会制度的联系,乃至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互动,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我尤其喜欢关于建筑选址和朝向的讨论,那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以及对风水、采光、通风等实际需求的考量。它让我意识到,古人不仅仅是建造房子,更是在创造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活空间。书中还提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建筑,比如官署、寺庙、园林、民居,甚至是一些军事防御工事,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建筑的解读,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价值。
评分这本《不只中国木建筑》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我一直对中国建筑史的演变过程感到有些模糊,但这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技术特点的深入剖析,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从最早的萌芽时期,到秦汉的粗犷雄伟,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影响,以及唐宋的成熟与辉煌,直至明清的程式化与装饰化,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了解到,许多建筑技术的进步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佛教的传入就极大地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而官僚制度的完善则对宫殿、衙署的建筑规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有许多我之前从未听过的建筑类型和设计理念,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建筑”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建造,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历史的见证。通过对中国木建筑的深入探究,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审美和哲学。书中对建筑的分析,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文化和精神的解读。我了解到,许多建筑的形制和装饰,都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龙、凤、祥云等图案,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古代建筑的理解,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它并非只有高高在上的宫殿庙宇,更有融入生活、承载烟火气的普通民居。这本书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广阔与深邃,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怀着满腔的好奇心翻开了第一页。书名《不只中国木建筑》,立刻就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了内容可能比我想象的更广阔,不局限于我们印象中那些亭台楼阁、庙宇宫殿。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技艺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用木头搭建起来的精巧结构,它们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艺术品。我特别希望能从这本书里了解更多关于木结构的设计原理,比如榫卯的智慧,它是如何做到不用一颗钉子就将庞大的建筑稳固地连接起来的。我也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木建筑风格差异感兴趣,例如唐宋的雄浑大气,明清的精雕细琢,又或是江南民居的婉约灵动。这本书的精装版本,从拿在手里的质感就觉得分量十足,希望它能带我深入探索中国木建筑的精髓,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搭建到装饰的艺术,都能有所收获,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匠人精神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些古老的建筑之中。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通过细致的描述,那些宏伟的宫殿、宁静的寺庙、典雅的园林,甚至是朴实的民居,都跃然纸上。我惊叹于古人对细节的追求,从屋顶的飞檐翘角,到墙壁的砖石砌法,再到门窗的雕刻图案,无一不体现着匠心独运。书中的一些插图和照片,虽然数量可能不算特别多,但都选取得十分精炼,恰到好处地佐证了文字的描述,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美感和技术的高度。我尤其对那些描绘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的文字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功能性与美学性的完美结合,以及他们对于光影、通风、视野等元素的巧妙运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