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生活 原书第12版 [美] Frederick K. Lutgens 弗雷德里克·K.鲁特更

气象学与生活 原书第12版 [美] Frederick K. Lutgens 弗雷德里克·K.鲁特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天气
  • 气候
  • 环境科学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 科普读物
  • 科学普及
  • 气象灾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论图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9209
商品编码:27840192796
丛书名: 气象学与生活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气象学与生活 原书第12版
作 者:  [美] Frederick K. Lutgens 弗雷德里克·K.鲁特更斯
定价:  99.00
ISBN号:  9787121299209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出版日期:  2016-9-1
印刷日期:  2016-9-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象学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象学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

内容介绍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象学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
作者介绍

陈星,博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气候学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Fred Lutgens和Ed Tarbuck是伊利诺伊中央学院的退休教授,他们自1970年开始成为好朋友、好同事,有超过60年的地理科学的本科生教学经验,都引各自在教学封面的出色表现获得多种荣誉。他们自1976年开始出版**本大学教材――地球科学,获得教材与专著作者协会的McGuffy奖。1983年开始,绘图作者Dennis Tasa加入他们的作者团队,三人一起合作了超过25个地理科学方面的教材项目。

目录
第1章 大气概述 1 
1.1 大气――天气和气候 2 
1.1.1 美国的天气 2 
1.1.2 气象学、天气和气候 2 
1.2 大气灾害:来自自然的袭击 5 
1.3 科学探索的本质 7 
知识窗1.1 从外空看地球 7 
1.3.1 假设 8 
1.3.2 理论 8 
1.3.3 科学方法 8 
1.4 地球圈 9 
1.4.1 地质圈 10 
1.4.2 大气圈 11 
1.4.3 水圈 11 
1.4.4 生物圈 12 
1.5 地球是一个复杂系统 13 
1.5.1 地球系统科学 13 
1.5.2 地球系统 14 
知识窗1.2 地球的子系统之一的碳循环 14 
1.6 大气的组成 16 
1.6.1 大气的主要成分 16 
知识窗1.3 地球大气的形成与演变 17 
1.6.2 二氧化碳 18 
1.6.3 变化的大气成分 19 
1.7 臭氧减少――一个全球性问题 20 
1.7.1 南极臭氧洞 20 
1.7.2 臭氧减少的效应 21 
1.7.3 蒙特利尔议定书 22 
1.8 大气层的垂直结构 22 
1.8.1 气压变化 22 
1.8.2 温度变化 23 
1.9 大气成分的垂直变化 25 
1.9.1 电离层 26 
1.9.2 极光 26 
第2章 地球表面和大气加热过程 27 
2.1 日地关系 28 
2.1.1 地球的运动 28 
2.1.2 季节是怎样形成的 28 
2.1.3 地球的朝向 30 
2.1.4 两至点和两分点 31 
知识窗2.1 季节变化 31 
2.2 能量、温度和热量 34 
2.2.1 能量的形式 34 
2.2.2 温度 35 
2.2.3 热量 35 
2.3 热量传输机制 35 
2.3.1 传导 35 
2.3.2 对流 36 
2.3.3 辐射 37 
2.3.4 辐射定律 38 
知识窗2.2 辐射定律 38 
极端灾害性天气2.1 紫外线指数 39 
2.4 太阳入射辐射 41 
2.4.1 反射与散射 41 
2.4.2 太阳辐射的吸收 43 
2.5 大气圈中各种气体的作用 44 
2.5.1 加热大气 44 
2.5.2 温室效应 45 
2.6 地球的热量收支 46 
2.6.1 年能量平衡 46 
知识窗2.3 太阳能 47 
2.6.2 热量平衡的纬度分布 48 
第3章 温度 49 
3.1 气温记录资料 50 
3.1.1 基本计算方法 50 
3.1.2 等温线 50 
3.2 影响气温的因素 51 
3.2.1 海陆分布 52 
知识窗3.1 北美最热和最冷的地方 54 
3.2.2 洋流 55 
3.2.3 海拔高度 56 
3.2.4 地理位置 57 
3.2.5 云量和反照率 58 
极端灾害性天气3.1 热浪 59 
3.3 温度的全球分布 61 
知识窗3.2 纬度与温度较差 63 
3.4 气温变化的周期 64 
3.4.1 气温日变化 65 
知识窗3.3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如何影响温度的? 66 
3.4.2 温度日变化幅度 68 
3.4.3 温度的年变化 68 
3.5 气温的测量 68 
3.5.1 机械式温度计 69 
3.5.2 电子温度计 70 
3.5.3 百叶箱 70 
3.6 温标 71 
知识窗3.4 气温资料的用途 72 
3.7 炎热和风寒:人体不舒适指数 74 
3.7.1 炎热――高温高湿 74 
3.7.2 风寒――大风降温作用 75 
第4章 水分和大气稳定度 76 
4.1 大气中水的运动 77 
4.2 水:独特的物质 78 
4.3 水的相变 79 
4.3.1 冰、液态水和水汽 79 
4.3.2 潜热 80 
4.3.3 蒸发和凝结 80 
4.4 湿度:空气中的水汽 82 
4.5 水汽压与饱和 83 
4.6 相对湿度 85 
知识窗4.1 干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吗? 85 
4.6.1 相对湿度如何变化? 85 
知识窗4.2 增湿器和除湿器 87 
4.6.2 相对湿度的自然变化 87 
4.7 露点温度 88 
4.8 如何测量湿度? 89 
4.9 绝热温度变化 90 
4.9.1 绝热冷却和凝结 90 
4.10 空气抬升过程 91 
4.10.1 地形抬升 92 
知识窗4.3 降水记录和山地地形 92 
知识窗4.4 山地效应:迎风坡降水和背风坡无雨带 93 
4.10.2 锋面楔入 94 
4.10.3 辐合 95 
4.10.4 局地对流抬升 96 
4.11 恶劣天气的起因:大气稳定度 96 
4.11.1 稳定度类型 97 
4.11.2 稳定度和每日天气 99 
4.11.3 稳定度如何变化? 100 
4.11.4 温度变化和稳定度 100 
4.11.5 空气垂直运动和稳定度 101 
第5章 凝结和降水类型 102 
5.1 云的形成 103 
5.1.1 高空凝结 103 
5.1.2 云滴的增长 103 
5.2 云的分类 104 
5.2.1 高云 105 
5.2.2 中云 105 
5.2.3 低云 107 
5.2.4 垂直发展型云(直展云) 107 
5.2.5 云的形态变化 107 
知识窗5.1 飞机航迹和云量 108 
5.3 雾的类型 109 
5.3.1 冷却雾 109 
5.3.2 蒸发雾 111 
5.4 降水的形成 112 
知识窗5.2 科学与意外发现 113 
5.4.1 冷云降水:伯杰龙过程 114 
5.4.2 暖云降水:碰并过程 115 
5.5 降水的类型 116 
5.5.1 雨 116 
5.5.2 雪 118 
5.5.3 雨夹雪和冻雨 118 
5.5.4 冰雹 119 
5.5.5 雾凇 120 
极端灾害性天气5.1 最糟糕的冬天 120 
5.6 降水的观测 122 
5.6.1 标准雨量计 122 
5.6.2 降雪测量 122 
5.6.3 天气雷达测量降水 123 
5.7 人工影响天气 124 
5.7.1 人工增雨(雪) 124 
5.7.2 人工驱云消雾 125 
5.7.3 人工消雹 126 
5.7.4 预防霜冻 127 
第6章 气压和风 129 
6.1 风和气压 130 
6.2 气压的测量 131 
6.3 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 133 
6.4 气压变化的原因 133 
6.4.1 温度对气压的影响 133 
知识窗6.1 气压与航空 134 
6.4.2 水汽对气压的影响 135 
6.4.3 气流和压力 135 
6.5 影响风的因素 135 
6.5.1 气压梯度力 136 
6.5.2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科氏力) 137 
6.5.3 摩擦力 139 
6.6 高空风 140 
6.6.1 地转流 140 
6.6.2 曲线流和梯度风 142 
知识窗6.2 棒球在丹佛的库尔斯球场真的会飞得更远吗? 142 
6.7 地面风 143 
6.8 风与空气的垂直运动 144 
6.8.1 气旋和反气旋的垂直气流 145 
6.8.2 影响垂直气流的因子 146 
6.9 风的观测 147 
知识窗6.3 风能:一种潜在的替代能源 148 
第7章 大气环流 151 
7.1 大气运动的尺度 152 
7.1.1 小尺度环流和大尺度环流 152 
知识窗7.1 尘卷风 153 
7.1.2 风场结构 154 
7.2 局地风 155 
7.2.1 海陆风 155 
7.2.2 山谷风 155 
7.2.3 钦诺克风(焚风) 156 
7.2.4 下坡风(下降风) 157 
7.2.5 乡村风 157 
7.3 全球环流 157 
7.3.1 单圈环流模型 157 
极端灾害性天气7.1 圣安娜风(干热风)与山火 158 
7.3.2 三圈环流模型 159 
7.4 气压带与风 160 
7.4.1 理想的纬向气压带 160 
7.4.2 半永久性气压系统:真实大气 161 
7.5 季风 162 
7.5.1 亚洲季风 163 
7.5.2 北美季风 163 
7.6 西风带 164 
7.6.1 为什么存在西风带? 165 
7.6.2 西风带的波动 165 
7.7 急流 166 
7.7.1 极地急流 166 
7.7.2 副热带急流 168 
7.7.3 急流和地球热量收支 168 
7.8 全球风场和洋流 169 
7.8.1 洋流的重要性 169 
7.8.2 洋流和涌升流 170 
7.9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南方涛动 170 
7.9.1 厄尔尼诺的影响 171 
7.9.2 拉尼娜的影响 173 
7.9.3 南方涛动 173 
7.10 全球降水分布 174 
7.10.1 降水的纬向分布 175 
7.10.2 陆地上的降水分布 176 
知识窗7.2 假想大陆上的降水季节特征 176 
第8章 气团 178 
8.1 什么是气团 179 
8.1.1 气团的源地 180 
8.1.2 气团的分类 181 
8.1.3 气团的变性 181 
8.2 北美气团的特征 182 
8.2.1 极地大陆(cP)气团和北极大陆(cA)气团 182 
8.2.2 湖泊效应降雪:暖水上的冷空气 183 
极端灾害性天气8.1 西伯利亚寒流 185 
8.2.3 极地海洋(mP)气团 186 
8.2.4 热带海洋(mT)气团 187 
极端灾害性天气8.2 湖泊效应产生的暴风雪 190 
极端灾害性天气8.3 2011年1月12日,一次典型的东北风暴 191 
8.2.5 热带大陆(cT)气团 192 
第9章 中纬度气旋 193 
9.1 锋面天气 194 
9.1.1 暖锋 195 
9.1.2 冷锋 197 
9.1.3 静止锋 199 
9.1.4 锢囚锋 199 
9.1.5 干线 201 
9.2 中纬度气旋与极锋理论 201 
9.3 中纬度气旋的生命周期 202 
9.3.1 形成:两个气团的碰撞 202 
9.3.2 气旋流的发展 203 
9.3.3 中纬度气旋的成熟阶段 203 
9.3.4 锢囚:消亡的开始(消亡阶段) 203 
9.4 理想的中纬度气旋天气 204 
知识窗9.1 预报的工具――风 205 
9.5 高空气流与气旋形成 207 
9.5.1 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 207 
9.5.2 高空辐散与辐合 207 
9.6 中纬度气旋的形成区域 209 
9.6.1 气旋移动类型 209 
9.6.2 高空气流与气旋移动 210 
9.7 反气旋天气与大气阻塞 211 
9.8 中纬度气旋个例研究 212 
极端灾害性天气9.1 2008年和1993年美国中西部大洪涝 215 
9.9 现代观点:传送带模型 217 
第10章 雷暴与龙卷风 219 
10.1 名称的含意 220 
10.2 雷暴 221 
10.3 气团雷暴 222 
10.3.1 发展阶段 222 
10.3.2 发生区域 224 
10.4 强雷暴 224 
10.5 超级单体雷暴 225 
10.5.1 飑线 226 
10.5.2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227 
极端灾害性天气10.1 突发洪水――雷暴雨的头号杀手 228 
10.6 闪电和雷声 229 
极端灾害性天气10.2 下击暴流 230 
10.6.1 闪电发生的原因 232 
10.6.2 雷击 232 
10.6.3 雷声 233 
10.7 龙卷风 234 
10.7.1 龙卷风的发生与形成 236 
10.7.2 龙卷风气候学 237 
极端灾害性天气10.3 强龙卷风后的幸存 238 
10.7.3 龙卷风的特征 239 
10.8 龙卷风的破坏性 240 
10.8.1 龙卷风强度 241 
10.8.2 死亡率 242 
10.9 龙卷风预报 243 
10.9.1 龙卷风监视和警报 243 
10.9.2 多普勒雷达 244 
第11章 飓风 246 
11.1 飓风概况 247 
知识窗11.1 角动量守恒 250 
11.2 飓风的形成与消亡 250 
11.2.1 飓风的形成 251 
11.2.2 飓风消亡 252 
11.3 飓风的破坏性 252 
11.3.1 萨菲尔-辛普森分级 253 
11.3.2 风暴潮 253 
11.3.3 大风灾害 254 
11.3.4 强降雨和内陆洪水 255 
极端灾害性天气11.1 气旋纳吉斯 256 
11.3.5 飓风强度评估 257 
11.4 飓风的探测、跟踪和监控 258 
11.4.1 卫星监测 259 
11.4.2 飞机勘测 259 
11.4.3 雷达和数据浮标 263 
11.4.4 飓风监视和警报 264 
11.4.5 飓风预报 264 
第12章 天气分析和预报 266 
12.1 气象业务概述 267 
12.2 天气分析 268 
12.2.1 获取数据 269 
12.2.2 绘制天气图 270 
知识窗12.1 制作天气图 272 
12.3 计算机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273 
12.3.1 数值天气预报 273 
知识窗12.2 数值天气预报 273 
12.3.2 集成预报 275 
12.3.3 预报员的作用 276 
12.4 其他预报方法 277 
12.4.1 持续性预报 277 
12.4.2 气候学预报 277 
12.4.3 类比法 277 
12.4.4 趋势预报 278 
12.5 高空环流和天气预报 278 
12.5.1 高空图 278 
12.5.2 高空气流与地面天气预报 280 
12.6 长期天气预报 283 
12.7 预报准确率 284 
12.8 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285 
12.8.1 气象卫星图像 286 
12.8.2 卫星探测的其他内容 289 
第13章 空气污染 290 
13.1 空气污染的危害 291 
13.2 空气污染源和类型 293 
13.2.1 一次污染物 293 
极端灾害性天气13.1 1952年伦敦大烟雾 294 
知识窗13.1 污染正在改变气候 295 
13.2.2 二次污染物 298 
13.3 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299 
13.3.1 质量标准的建立 300 
13.3.2 空气质量指数 300 
13.4 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301 
13.4.1 风 302 
极端灾害性天气13.2 从空中看空气污染过程 302 
13.4.2 大气稳定度 303 
13.5 酸雨 305 
13.5.1 酸雨的范围和强度 305 
13.5.2 酸雨的危害 306 
第14章 变化的气候 308 
14.1 气候系统 309 
14.2 气候变化的检测 310 
14.2.1 海底沉积物――气候资料的仓库 311 
14.2.2 氧同位素分析 312 
14.2.3 冰川中的气候变化记录 312 
14.2.4 树轮――环境历史档案 313 
14.2.5 其他类型的代用资料 314 
14.3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315 
14.3.1 板块构造与气候变化 316 
14.3.2 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 317 
知识窗14.1 地质时期的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 319 
14.3.3 地球轨道变化 319 
14.3.4 太阳活动与气候 321 
14.4 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22 
14.4.1 二氧化碳、微量气体和气候变化 322 
14.4.2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323 
14.4.3 大气响应 324 
14.4.4 微量气体的作用 325 
14.5 气候反馈机制 327 
14.5.1 气候反馈机制的种类 327 
14.5.2 气候模式:重要但尚不完善的工具 328 
14.6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328 
14.7 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 329 
14.7.1 海平面上升 330 
14.7.2 变化的北极 331 
14.7.3 增大的海水酸性 333 
14.7.4 意想不到的后果 333 
第15章 世界气候 334 
15.1 气候的分类 335 
知识窗15.1 气候图 337 
15.2 气候控制因素:概述 339 
15.2.1 纬度 339 
15.2.2 海陆分布 339 
15.2.3 地理位置与盛行风向 339 
15.2.4 山脉高原 340 
15.2.5 洋流 340 
15.2.6 气压和风 340 
15.3 世界气候综述 340 
15.4 潮湿的热带气候(Af,Am) 341 
知识窗15.2 热带雨林砍伐对土壤的影响 342 
15.4.1 温度特征 344 
15.4.2 降水特征 344 
15.5 热带干湿季气候(Aw) 345 
15.5.1 温度特征 345 
15.5.2 降水特征 346 
15.5.3 季风 347 
15.5.4 气候类型的变型Cw 348 
15.6 干旱气候(B) 348 
15.6.1 “干旱”意味着什么? 349 
15.6.2 副热带沙漠气候(BWh)和草原气候(BSh) 349 
15.6.3 西海岸副热带沙漠气候 352 
15.6.4 中纬度沙漠(BWk)和草原气候(BSk) 353 
15.7 冬季温和湿润的中纬度气候带(C) 354 
15.7.1 副热带湿润气候(Cfa) 354 
15.7.2 西海岸海洋性气候(Cfb) 356 
15.7.3 副热带夏干(地中海)气候(Csa,Csb) 357 
15.8 冬季寒冷的湿润大陆气候(D) 358 
15.8.1 湿润的大陆性气候(Dfa) 358 
15.8.2 副极地气候(Dfc,Dfd) 360 
15.9 极地气候(E) 361 
15.9.1 苔原气候(ET) 362 
15.9.2 冰原气候(EF) 364 
15.10 高原气候 364 
极端灾害性天气15.1 干旱――代价巨大的大气灾害 366 
第16章 大气的光学现象 368 
16.1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369 
16.1.1 反射 369 
16.1.2 折射 370 
16.2 海市蜃楼 372 
知识窗16.1 高速公路海市蜃楼是真的吗? 372 
16.3 彩虹 374 
16.4 光晕、幻日和日柱 377 
16.5 光环 380 
16.6 其他光学现象 381 
16.6.1 华 381 
16.6.2 彩虹云 38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气象学的奇妙旅程:从风雨雷电到万物生息 生活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我们每天都在与气象现象互动,却鲜少停下脚步去深入探究它们背后的奥秘。清晨唤醒我们的鸟鸣,午后洒落的阳光,傍晚袭来的凉风,甚至是影响出行和农事的阴晴雨雪,无一不与气象学息息相关。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关于天空的变幻莫测,更是关于地球生命体赖以生存的能量循环、物质转化以及我们所栖息环境的动态演进。 想象一下,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暖大地,微风轻拂,将花草的芬芳带到你窗前,这就是一次气象过程的生动展现。空气的流动,温度的升降,水汽的凝结与蒸发,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共同谱写着大自然的交响乐。而当我们仰望天空,看到云朵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态,从轻盈的羽毛状到厚重的堆积状,再到预示着风暴的乌黑巨兽,我们不禁会好奇:这些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为何会呈现出如此多样的姿态? 气象学,正是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团的钥匙。它是一门研究地球大气层及其现象的科学,其核心在于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物理过程以及其随时间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我们所熟知的风,并非凭空而起,而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密度差异,从而产生流动。阳光照射强度、地形地貌、海陆分布等因素,都深刻影响着风的形成与方向。而四季的更替,昼夜温差的产生,更是直接源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雨、雪、冰雹等降水现象,则是大气中水循环的精彩体现。水汽在大气中不断蒸发、凝结,当液态水滴或固态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便会克服空气的托力,以不同形式降落到地面。这个过程涉及到温度、湿度、气压等多种变量的复杂 interplay,理解了它们,我们就能更好地预测降水,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乃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而闪电和雷鸣,则是大气中强大电能释放的壮丽 spectacle。在积雨云中,水滴和冰晶的剧烈碰撞会产生电荷分离,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放电现象,产生耀眼的闪电和震撼的雷声。雷电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大气能量转化和释放的重要途径。 气象学并非只关注宏观的大气运动,它也深入到微观的层面,探索组成大气的气体分子、水汽的物理特性、以及大气层中各种化学反应。例如,臭氧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都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更进一步,气象学还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农民需要了解天气预报来安排播种、施肥和收割,渔民需要掌握海况信息来确保航行安全,航空公司的飞行计划离不开对风向、风速和能见度的精准判断。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气象因素来设计建筑、优化交通,甚至我们每天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是在无意识中根据气象信息做出的判断。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象学在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严峻的挑战,都与大气层的变化紧密相连。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大气的观测以及对未来气候的模拟,气象学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探索气象学奇妙旅程。我们将从大气层的基本构成和分层开始,了解不同高度的温度、压力和成分有何差异。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响天气的各种关键要素,例如太阳辐射、地球的热量平衡、气压的变化如何驱动风的形成,以及水汽在大气中的旅行。 你将学习到云的种类繁多,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大气条件的变化而诞生、演化和消散的。我们将解析降水的形成机制,从细微的水汽凝结到磅礴的暴雨,再到美丽的雪花,了解它们各自的形成条件。同时,我们也将探索大气中能量的传递方式,以及这些能量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天气系统,例如龙卷风的形成和飓风的威力。 本书还会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我们将了解气象观测的手段,如何利用卫星、雷达、气象站等设备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输入复杂的计算机模型,从而生成具有一定准确性的天气预报。你将认识到,每一次精准的天气预报,背后都是无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辛勤努力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你思考气象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我们将探讨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热浪、寒潮)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轻这些灾害的破坏。你还将了解到,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着大气环境,例如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气候和天气。 通过本书的阅读,你将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天气变化,而是能够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我们身边的气象现象。你将认识到,每一次风的吹拂,每一次雨的洒落,每一次阳光的温暖,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你将学会观察天空,解读云的语言,预判天气的走向,并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与地球大气之间那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象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所处世界的书。它将开启你的好奇心,激发你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你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充满发现和启迪的旅程,解锁气象学的无限魅力,理解风雨雷电背后的科学,感受气象学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天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配上远方若隐若现的云朵,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气象学的世界。我平时对天气变化就挺敏感的,总觉得好像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这一切。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去了解这些“神秘力量”的运作原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翻阅,但仅凭这封面,我就已经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翻开书页,会被那些精美的图片和图表所震撼,会逐渐揭开大气层神秘的面纱,理解为什么会有风雨雷电,为什么季节会更替。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安心,一看就知道内容会非常充实,不像那些薄薄的小册子,翻两页就没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这段关于气象学的探索之旅,希望它能让我对身边的天气有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今天天气真好”或者“今天天气真糟糕”的简单感慨,而是能够理解背后的科学道理。

评分

我是一个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天空的变化。每次看到不同形态的云,或者感受到风的来去,我都会忍不住思考它们背后的原因。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的好奇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归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读懂”天空,如何从云的形状、风的方向、气压的变化中解读出未来的天气。也许,读完这本书,我就可以成为朋友们中的“天气预报员”,给大家提供更准确的建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类型降水(雨、雪、冰雹)的详细解释,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另外,我还对雷电的形成和危害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天打雷劈”的迷信层面。这本书的“原书第12版”也意味着它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一点让我非常欣喜。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大自然的力量感到敬畏,尤其是那些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每次看到震撼人心的台风或者壮观的闪电,我都会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这本书的标题“气象学与生活”就非常贴切,它暗示着气象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天气知识,比如如何预测天气,如何理解气象图,以及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比如农业、出行、甚至健康方面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解释清楚,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它还提到了“原书第12版”,这说明这本书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更新,内容一定非常权威和前沿,这让我对它的知识质量更加放心。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完全是因为我曾经在某个纪录片里看到过关于气象卫星的介绍,感觉非常酷炫。这本书的作者名字看起来就很有学者的风范, Frederick K. Lutgens,听起来就像是那种会钻研各种气象数据、分析云图的大师。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将如此专业的知识,以一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里面会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讲述一些真实发生过的极端天气事件,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飓风或者干旱,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它们、预测它们、甚至尝试应对它们的。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毕竟这已经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了。这本书的厚度让我觉得,它绝对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书,而是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气象学奥秘的有力工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观鸟爱好者,我对天气的变化有着特别的关注。因为很多候鸟的迁徙路线和时间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希望通过阅读《气象学与生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候鸟迁徙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逆风、强降雨,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大气环流、信风、季风等概念的详细阐述,因为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鸟类的飞行和生存。另外,我也对极端天气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感兴趣,比如干旱导致植被减少,从而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这本书的厚度和权威性让我相信,它能为我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知识,让我对观鸟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精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