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资本论》

马克思与《资本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资本论
  • 政治经济学
  • 经济学
  • 哲学
  • 历史
  • 社会学
  • 经典著作
  • 红色经典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6332
商品编码:27920327081

具体描述


     主编推荐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资本论》出版150多年来,为何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部巨著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世界?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近代世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三卷本《资本论》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和历史的深入思考。《资本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本书中,大卫?哈维首次系统阐述了如何用《资本论》的视角来理解当下世界。

哈维以凝练的写法概述了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建构。哈维不仅解释了马克思的睿智见解和深远影响,而且他根据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拓展了马克思的叙述,并把对《资本论》的解读同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本书不仅是对人类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导读,也是一位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研究生涯的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构和发展。

在本书中,哈维提醒我们,资本依然在我们身边,依然鲜活,在某些时候资本出现病灶和失控(金融危机),在某些时候又显得膨胀而甚嚣尘上(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等)。


    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纽约城市大学(CUNY)研究生院人类学杰出教授,全球作品被引用较多的人文学者。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研究的标志性学者,大卫?哈维研究马克思和《资本论》超过半个世纪。其在纽约城市大学开设的精读《资本论》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与<资本论>》《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世界的逻辑》等。



    目录

前言

一章 资本作为价值运动的示意图

我喜欢水循环模型的一点就是,尽管水以不同形态、不同状态和不同速度在运动,但后来都回到了海洋重新开始循环。这与资本流动极为相似。


第二章 《资本论》介绍

要想剖析资本这一有机统一体就至少必须将三卷《资本论》视为是一套完整理论。马克思从来没有试图这样做。然而他确实认识到,在资本这一有机生态系统中存在相互交错和交叉不稳定的复杂关系,这会给未来造成危机。


第三章 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大多数理论观点都用价值来表述。但世界经济数据和马克思在书中的大部分实际案例却都用货币来表示。地图有时候能准确表示地貌,有时则与现实情况有很大差距。那么用货币来代表价值是否也会存在这种扭曲和失真呢?


第四章 反价值:贬值的理论

《资本论》:“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通过这一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向我们介绍了资本循环的脆弱性,它会突然停止;货币贬值和价值损失的威胁始终伴随着资本循环。


第五章 无价值的价格

如果在房地产市场或其他形式的资产投机中利润率高,那么理性的资本家就会把钱用于投机而不是用在生产活动上。从资本再生产的整体角度看,理性资本家是在从事非理性的行为,其结果可能是整体经济停滞的趋势加剧。


第六章 技术的问题

技术和组织变革贯穿人类社会历史且无处不在,技术和组织变革有着各种原因并对各类活动产生影响。有时人类的技术和组织创造力似乎是无限的。一些新的技术和组织形式会延续,但另一些却会消失。古代中国有着卓越的技术和组织创新,但无论是技术还是组织创新都未能扩散或延续。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出现了推动技术和组织持续创新的动力。


第七章 价值的空间和时间

运动不能在真空中发生。必须从一个抽象的价值运动视图转向具体,看看价值规律是如何创造城市和交通网络;如何创造用以生产食品和原材料的农田;如何引导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方向;如何确定土地价值和劳动技能的结构;如何组织劳动的空间以及治理和管制结构。我们也需要考虑在具体时空中积累的工人阶级传统、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不仅仅是阶级),与此同时也承认具体时空中的人们的政治和社会斗争,这些斗争留下了记忆以及走向解放和非异化生活的希望。


第八章 价值体系的生产

在不同地区价值体系交换中,某一地区的社会劳动可能在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提供补贴或支持。那些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基础的高价值生产体系(如墨西哥或孟加拉)可能正在支持资本密集型的价值体系(如美国)。更令人吃惊的是,纽约和伦敦那些高楼大厦所背负的巨额债务和反价值要靠孟加拉和深圳的工厂来清偿,而不是靠曼哈顿或苏荷区。


第九章 经济逻辑的疯狂

全球资本主义之所以能走出2007-2008年的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性消费的持续增长。中国或许未曾料到自己竟然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但这就是现实。


历史的巨擘与思想的航标:一部跨越时代的思想图景 图书名称:历史的巨擘与思想的航标 图书简介 本书《历史的巨擘与思想的航标》并非对任何特定文本的直接解读或评论,而是一部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人类思想史上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奠基性思想体系的著作。它聚焦于宏观历史进程中,那些如灯塔般指引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基石,以及它们如何与复杂的社会实践相互作用、演进和碰撞。 本书的结构犹如一张精密的思想地图,它首先从古代文明的哲学源头入手,探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伦理框架,如何奠定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底色。作者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古典思想如何被中世纪的神学体系所吸收、转化,乃至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被“重新发现”和颠覆的过程。这种对思想“生命周期”的关注,使得本书的叙事充满了动态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第一部分:理性的觉醒与秩序的构建 此部分详述了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如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对人类自身能力和自然规律的探索。重点描绘了洛克(John Locke)关于自然权利和有限政府的论述,如何为现代政治结构提供了蓝图;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对“公意”的探讨,如何挑战了既有的社会契约观,并预示了激进变革的可能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这些理论在美法等革命中的实际投射,展现了理念与行动之间紧张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书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康德(Immanuel Kant)的批判哲学如何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深刻反思。康德对知识范围的划定——“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不仅重塑了认识论,更为后续所有关于人类认知的研究设置了不可逾越的界碑。作者通过对比大卫·休谟的怀疑论与康德的综合,揭示了人类如何在怀疑与信念的张力中构建知识大厦。 第二部分:工业时代的冲突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进入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居住环境。本书将此部分聚焦于对这种剧变的回应和解释。它详细考察了古典经济学派,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如何成为新商业秩序的辩护词,以及李嘉图(David Ricardo)关于地租和比较优势的理论如何被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 然而,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异议”的同等重视。作者深入分析了圣西门、傅立叶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对工业社会中不平等和非人道状态的敏锐洞察力。他们是第一批系统性地质疑资本积累模式的社会思想家,其道德诉求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描绘,虽然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却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危机与宏大理论的登场 二十世纪的开端,伴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创伤,使得人们对“进步”的信念产生了根本动摇。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那些试图提供“宏大解释”来理解这一复杂时代的理论体系。 其中,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及其权力意志的阐释,被视为对西方形而上学彻底终结的标志。作者细致梳理了尼采思想的内在悖论——在批判虚无主义的同时,如何构建新的价值体系,这对于理解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至关重要。 紧接着,本书分析了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学洞察。韦伯对“合理化”和“理性化”的分析,特别是“铁笼”的比喻,精准地描绘了现代官僚制度和市场逻辑如何逐步扼杀了个体的自由和意义感。韦伯对宗教伦理(如新教伦理)如何意外地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证,展现了文化因素在经济结构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部分:二战后的反思与多元化的探索 战后,思想版图开始碎片化。作者系统梳理了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的兴起。萨特(Jean-Paul Sartre)和加缪(Albert Camus)的存在主义,以其对个体自由的极端强调和对“荒谬”世界的直面,深刻触及了原子化时代人们的生存焦虑。本书对比了他们对自由选择的强调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对“在世存在”的追问之间的分野。 随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如何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解构文化现象;福柯(Michel Foucault)则将权力分析的视角从国家和法律转向了知识、话语和身体的微观实践,揭示了权力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 结语:思想的永恒对话 本书最终回归到对“思想史”本身的理解:它不是一连串孤立的断代史,而是一个永恒对话的过程。每一个伟大的理论家,无论其出发点如何不同,都是在与他前人留下的问题和他们所处的物质现实进行艰难的、充满张力的对话。 《历史的巨擘与思想的航标》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相互启发、彼此驳斥,最终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复杂世界的认知框架。它强调的是思想的力量——这种力量既能构建伟大的文明秩序,也能在批判中撕裂既有的幻象,引导人类不断在历史的巨浪中寻找新的航向。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文明的深层驱动力、对塑造我们社会结构的关键理论遗产抱有探究精神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资本论》的读者来说,《马克思与<资本论>》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入门选择。它并没有回避《资本论》中的复杂概念,而是以一种非常耐心和友好的方式,为读者铺平了理解的道路。书中对于“资本”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解释“剩余价值”时,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模型,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变得可视化、易于理解。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马克思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介绍,比如他如何受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以及他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这些内容帮助我理解了《资本论》的思想渊源,也让我看到了马克思思想的独创性和革命性。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个理论,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也启发了我对现代经济运行模式的批判性思考。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资本论》的敬畏感更多来自于它“大名鼎鼎”的标签,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但对具体内容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这片思想的未知领域。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资本论》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解释“为什么”以及“如何”。书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的分析,都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一种非常客观、严谨的态度,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展现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刻忧虑和探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很感兴趣,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它定义为两个群体的对抗,而是深入分析了阶级形成的经济基础,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博弈。这种分析方式,让我能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结构和矛盾。总的来说,《马克思与<资本论>》这本书,在我心中构建起了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图景,它让我明白了《资本论》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故事。作者在描绘马克思的生平轨迹时,巧妙地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资本论》的思想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到他早年的激进思潮,与恩格斯深厚的友谊,在伦敦的贫困生活,以及面对政治迫害时的坚韧不拔,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不屈不挠的革命者形象。而这些经历,无疑也为《资本论》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书中关于《资本论》内容的阐述,也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一点点地剥开其思想的内核。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去理解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比如他如何通过对商品的细致观察,引申出劳动价值论;如何通过对工厂制度的剖析,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异化”概念的解读,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如何从劳动的主体变成劳动的工具,这种感受既是情感上的震撼,也是思想上的启迪。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也让我对《资本论》这本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马克思与<资本论>》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感觉它是一套晦涩难懂的理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它原来可以如此生动和接地气。作者在讲述马克思生平的时候,没有流于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穿插了很多马克思与朋友、家人之间的互动,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趣事,这让我感觉他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思想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愁的普通人。同时,书中对《资本论》的解读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那些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书中用“工厂里的工人就像被拧紧发条的玩具”来形容剩余价值的产生,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欧洲,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而且,作者在叙述的时候,总能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对当下社会的看法。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兴趣,让我愿意去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评分

从一个完全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与<资本论>》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破译天书”的指南!我以前对《资本论》的印象,就是一个巨大的、难以撼动的思想壁垒,感觉里面的文字就像是加密的代码,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理解。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将《资本论》的核心概念,比如商品、价值、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等,拆解成一个个小块,然后用非常清晰、直观的语言进行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用现代的商业案例来佐证《资本论》的论断,比如用连锁快餐店的流水线生产来解释资本主义的效率提升,或者用互联网公司的“零工经济”来讨论雇佣关系的变化。这种“古为今用”的方式,让我觉得《资本论》并不是一本只属于过去的经典,而是一本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能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深刻洞见的利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也开始对一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产生了怀疑和探究的欲望。它让我明白,《资本论》并非只是一个遥远的理论体系,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揭示了我们所处社会运作的一些底层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