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为四册,收有颜氏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朱子家训、许汝霖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训、张之洞家训以及历代家训精华选编等,上自汉代下至清末,皆以名人名训为主旨,由此便可通晓历代家训之大概。考虑到有的家训篇幅较长,仅选其中精华部分,为便于读者朋友阅读,本书对所有家训均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配以精美的图片,这也是本书的所在。 宋朝赵匡胤曾经说过,读书是为了“广见闻,增智虑”。《中华家训》正好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扩大青少年读者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本书是众多家庭教育读物中的上乘之作。 |
| 目录 | |
| 册 颜氏家训 卷 序致教子兄弟后娶 治家 序致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卷第二 风操慕贤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卷第三 勉学 勉学第八 卷第四 文章名实涉务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卷第五 省事止足诫兵养生 归心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卷第六 书证 书证第十七 卷第七 音辞杂艺终制 书证第十八 杂艺第十九 终制第二十 帝范 帝范序 一、君体篇 二、建亲篇 三、求贤篇 四、审官篇 五、纳谏篇 六、去谗篇 七、戒盈篇 八、崇俭篇 九、赏罚篇 十、务农篇 十一、阅武篇 十二、崇文篇 帝范后序 温公家范 治家 祖 父 母 侄 兄 …… |
从装帧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套书也做得非常用心。作为一套多卷本的工具书,内容的准确性和排版的清晰度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极佳,纸张的选择也使得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古籍引用的注释非常详尽和严谨,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在阅读过程中,我偶尔会去查阅一些原文的出处,发现书中的标注都精准无误,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我特别赞赏它在面对一些争议性家训观点时所采取的批判性态度,没有简单地做价值判断,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空间,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这套书的质感,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知识传播的认真态度,让人非常信服。
评分我通常对“大全”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显得庞杂而缺乏重点。然而,这套《中华家训大全》却做到了在海量信息中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中华家训知识体系,但同时又没有让读者迷失其中。贯穿全书的是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实现个体完善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我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的篇章,作者也总能提炼出核心的人文关怀。它对“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观念的现代化阐释,尤其深刻。它教会我的,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古人的话语,而是去理解他们背后的伦理逻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它不仅仅是一套读物,更是一项长期的家庭精神建设工程的启动指南,让我对未来家庭教育的方向更加清晰和笃定。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人,对纯粹的理论阐述不太感冒。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实践指导性。它不是空谈“修身齐家”,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和分析。比如,书中对一些历史名人家族治理的解析,简直像是一份份生动的商业案例分析,只不过对象是家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家风传承仪式感”的那几章节,里面提到的具体做法,比如如何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来固化家训,比空洞的口号有效得多。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书中推荐的一些家庭会议模式,效果立竿见影,家里的交流氛围都变得更融洽了。这种将理论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腻处理,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陪伴你成长的“家庭顾问”。阅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会让人感到压力,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家风建设的宝典!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深入探讨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的需求。首先,它的编排非常系统化,不是那种零散的段落拼凑,而是有着清晰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家训的梳理,这让整个阅读体验非常立体。比如,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格言,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条家训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读起来让人感觉不是在读枯燥的教条,而是在与古人对话,领悟他们的智慧。我本来以为这类书会比较沉闷,没想到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语言朴实又不失文采,即便是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对于想要重建家庭文化,或者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原本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家训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老生常谈。但是,这套《中华家训大全》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儒家思想的引用上,而是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家庭伦理的多元理解。我花了好几天时间细读其中的某一册,发现其中对家训的解读充满了现代视角,它能够有效地将那些古老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联系起来,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思考框架。例如,书中对于“孝”的阐释,就非常平衡地探讨了传统责任与现代个体独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无条件的服从。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审慎,体现了编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家庭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