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设计标准

木结构设计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著
图书标签:
  • 木结构
  • 结构设计
  • 建筑工程
  • 建筑规范
  • 设计标准
  • 木材
  • 建筑材料
  • 工程技术
  • 建筑设计
  • 木结构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31367
商品编码:27958389305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验总局 联合发布 著作 定  价:75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321 装  帧:平装 ISBN:1511231367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材料
3.1木材
3.2钢材与金属连接件
4基本规定
4.1设计原则
4.2抗震设计规定
4.3强度设计指标和变形值
5构件计算
5.1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
5.2受弯构件
5.3拉弯和压弯构件
6连接计算
6.1齿连接
6.2销连接
6.3齿板连接
7方木原木结构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材料;4基本规定;5构件计算;6连接设计;7方木原木结构;8胶合木结构;9轻型木结构;10防火设计;11木结构防护。
好的,这是一本与《木结构设计标准》无关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现代混凝土结构工程实践与展望》 图书简介 导言:结构时代的演进与新篇章 在土木工程领域,混凝土以其卓越的耐久性、适应性和经济性,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从宏伟的摩天大楼到精密的桥梁系统,再到基础的工业设施,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现代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基石。然而,随着工程需求的不断提升、材料科学的日新月异以及对结构安全与可持续性的日益重视,传统的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方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现代混凝土结构工程实践与展望》一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结构工程师、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平台。 本书内容聚焦于钢筋混凝土(RC)和预应力混凝土(PC)结构的设计理论、规范应用、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及前沿研究方向。它并非对既有标准的简单复述,而是立足于工程实践,深入剖析了从材料本构关系到复杂结构分析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本书伊始,首先对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包括对高强度混凝土(HS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强度、延展性、耐久性方面的深入分析,以及纤维增强混凝土(FRC)在提高抗裂性和韧性方面的应用机理。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强度等级的界定,而是深入到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 在结构分析方面,我们详细阐述了非线性分析方法在现代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了在地震、风荷载等极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弹塑性响应。与传统的线弹性分析不同,本书强调了塑性铰的形成、承载力的确立以及构件延性的评估,这对于保障大型公共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抗震安全至关重要。 此外,结构可靠度理论在本书中占据了重要篇幅。我们探讨了荷载与材料分项系数的确定依据,并介绍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的基本流程,指导读者如何从满足特定性能目标(如“小震不坏,大震可修”)的角度进行结构优化。 第二部分:结构设计与规范的实战应用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现行国家和国际设计规范的深度解读与工程化应用。我们以大量的实例解析,系统梳理了梁、板、柱、剪力墙等基本构件的设计要点。 重点内容包括: 1. 复杂受力构件设计: 详细介绍了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精确计算,以及轴压构件在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校核。我们特别关注了节点域的设计,如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区的配筋构造,这是保证结构整体性与抗震能力的关键。 2. 楼板与楼面系统: 深入分析了现浇密肋楼板、无梁楼板以及预制叠合板的设计与施工要点。针对大跨度结构,书中提供了关于楼板的动态性能评估方法。 3. 预应力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针对后张法和先张法预应力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锚固系统的选择、孔道布置优化、应力损失计算的精确化处理,尤其是在大跨度桥梁和高层建筑的楼板体系中,预应力技术如何实现更经济、更轻盈的结构设计。 4. 特殊结构体系: 涵盖了筒体结构、伸臂桁架、转换层设计等高层建筑特有结构的处理技术。对于复杂不规则结构,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分析模型建立和支座反力调整策略。 第三部分:施工控制、质量保证与耐久性 结构设计图纸的完美落地,离不开严格的施工控制与质量管理。本书的第三部分,正是弥合设计与施工之间鸿沟的桥梁。 在施工技术方面, 我们聚焦于复杂模板体系的搭设安全、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防裂措施、高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控制,以及预应力张拉与应力释放的精确监测流程。 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 书中详细列举了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介绍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如回弹法、超声波法)在评估结构强度和均匀性方面的应用。我们强调了“过程控制”优于“事后补救”的理念。 耐久性设计与修缮: 鉴于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复杂性,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愈发重要。本书详细阐述了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的配筋保护层厚度确定原则,以及针对既有结构的裂缝修补、结构加固(如粘贴碳纤维、外包钢筋混凝土)的技术指南。 第四部分:前沿研究与未来趋势 面向未来,本书展望了混凝土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 1. 数字化与智能化: 介绍了BIM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集成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实现结构的健康监测(SHM)。 2. 新型结构体系: 探讨了叠合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a)的连接技术,以及如何在大跨度工程中应用新型高性能材料。 3. 绿色化与低碳化: 讨论了利用工业废渣、再生骨料替代部分水泥和砂石的可能性,旨在推动混凝土结构工程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结语 《现代混凝土结构工程实践与展望》力求做到理论的深度、规范的精度和实践的可行性有机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复杂工程问题面前的思维导图,旨在帮助从业者在日益精细化的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构建出更安全、更经济、更具持久力的现代结构工程。本书的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现代混凝土结构工程的精髓,驾驭从基础设计到前沿技术应用的各项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木结构设计标准》,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数字和规则的严谨世界。书中对于荷载的分类和计算,比如活荷载、恒荷载,以及它们如何叠加作用在木结构上,让我体会到工程设计的精细之处。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抗震设计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提高其抗震能力。那些关于节点域、连接板、抗剪墙的计算方法,虽然复杂,但清晰地展示了结构工程师如何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书中也涉及了木材的耐久性处理,比如防腐、防虫等,这对于保证木结构建筑的长期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从传统的容许应力法到更现代的性能化设计方法,这反映了木结构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木结构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窗口。

评分

《木结构设计标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专业性极强,但同时也充满了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对木结构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和技术魅力十分着迷。书中关于木材的自然属性,例如它的柔韧性、可塑性以及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都让我对这种古老的建筑材料有了新的认识。我尝试去理解那些关于木材力学性能的描述,比如它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以及这些性能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书中关于木结构节点的设计,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精妙之处,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以及现代的连接方式,都是为了实现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我也注意到书中对木材可持续性的强调,这让我看到了木结构建筑在环保方面的巨大潜力。虽然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我还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理解,但我相信,它为所有热爱木结构的人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的宝贵平台。

评分

翻开这本《木结构设计标准》,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业内人士,但出于对建筑行业的好奇,我选择深入了解。书中充斥着各种符号、公式和图表,我努力试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比如关于木材的力学性能,不同的树种在承重和抗腐蚀性上有什么差异。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连接方式的章节,榫卯结构、螺栓连接,每一种都蕴含着古老智慧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计算木结构的荷载,包括风荷载、雪荷载,以及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我来说,最有趣的部分是看到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建筑项目,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工程的。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古建筑修复项目,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木构技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精湛技艺。我也对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可能性感到好奇,书中关于大跨度木屋顶、集成木材的应用,都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的新方向。虽然很多专业术语我还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木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的框架。

评分

这本《木结构设计标准》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本为资深工程师准备的工具书,而非一本普罗大众能够轻松读懂的科普读物。我尝试从头开始阅读,但很快就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公式所淹没。例如,关于“弯曲强度”、“剪切强度”的定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木构件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书中对于不同连接节点的设计要求,详细到每一个螺钉的位置、数量,以及连接件的规格,让我深感工程设计的严谨性。我试图理解书中关于“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区别,这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尽管如此,我还是能从中窥见木结构在承载能力、抗震性能以及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书中提到的木材的天然优势,比如良好的绝缘性、可再生性,以及在碳排放方面的贡献,都让我对其作为一种绿色建筑材料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评分

打开《木结构设计标准》,我立刻被书中丰富的图例和详细的表格所吸引。尽管我不是结构工程师,但我对建筑设计中的细节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中关于木材选择的章节,让我了解了不同木材的强度等级、耐久性以及适用范围,这对于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构件连接的设计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螺栓连接、销钉连接以及胶合连接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连接点的牢固性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关于防火设计的内容,这对于木结构建筑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考虑因素。我认真阅读了关于木结构构件的防火等级划分以及相应的防火构造措施,这让我对木结构建筑的安全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有些内容比较晦涩,但我通过反复阅读和对照图表,还是能理解其大概的原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