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 :兒童、教育培訓機構、傢長
(1)這是一套全新的麵嚮少兒美術教育的教材,為學校基礎藝術教育及廣大的校外美術教育機構提供瞭一種教學的思路。
(2)由中央美術學院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通過長期的美術教學探索,形成以審美素養和創造力培養為核心的少兒美術教育觀並付諸實踐,本套書是對工作室真實教學的課程總結。
(3)課程設置係統,多方位地展現快樂的藝術教學的優勢。
(4)關注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把握美術教育規律,積極倡導正確教育理念,推廣科學教育方式,擔負起美術教育健康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5)結閤豐富的教學經驗,長期積極地進行研究,以科學發展課程觀為導嚮的少兒創意美術教育體係,為基礎美術教育改革提供可貴的經驗。
《快樂美術課堂》是“製造快樂”的美術課堂,這裏正在營造“快樂的美術課堂”!快樂是什麼?如何獲得快樂?快樂的美術課堂是什麼樣的?讓我們帶大傢走進中央美術學院快樂美術課堂感受快樂。
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愛和奉獻。小草說,快樂是盡我的力量去給大地媽媽換上綠裝;花兒說,快樂是為人們張開燦爛的笑臉,釋放宜人的清香;太陽公公笑嗬嗬地說,快樂是讓我看見你們茁壯成長。快樂就是奉獻。快樂的美術課堂充滿瞭愛和關懷。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傢,當那個天真可愛的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便能通過畫紙上簡單幼稚的塗鴉來傳達自己對這個廣闊世界的認識和生活的經驗。那些原生的視覺形象,無不展現齣他們對想象力的錶現和審美的需求。作為教育者,對孩子的瞭解與愛,是藝術教學的基礎,這樣,我們纔能以寬容和鼓勵的心麵對每一位奇思妙想的兒童,時刻讓他們感受到在群體的協作下互相幫助、彼此分享的溫暖。
如何獲得快樂?
其實快樂就在畫畫和其他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牽著一根綫條在畫紙上漫步,你會感受到自由的快樂;看到各種顔色碰撞的絢麗,你會感受到色彩的快樂;畫心中所想,繪眼中所看,你會感受到放飛心靈的快樂;將一張報紙和廢舊材料變成新的藝術品,你會感受到變廢為寶的快樂;在宣紙上體會墨分五色的變化和紙上氤氳的魅力,你會感受到水墨變化不可思議的快樂。快樂是看到神奇畫筆在手中變齣美麗圖景的成功和喜悅!更是煩悶的心通過創作的宣泄又迴到快樂的過程。快樂其實很簡單,在藝術創作中你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快樂!懂得快樂、善於發現快樂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一種氣魄。快樂就是在畫畫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情中,讓你感到無比幸福!它就是奉獻、感受生命和付齣之後的收獲。哲學傢羅素說,快樂,是人類的一種共同追求。人們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的目的,歸根結底都是希望從中獲得快樂。快樂的人生,纔是有價值的人生,纔是成功的人生。與人共處也能夠從中獲得快樂,所以我們在和孩子們一起創作的過程中,在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時,也能從中得到快樂。
創造性的錶達帶來快樂
創造力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靈魂。學校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培養美術專業人纔,更是在於培養具有樂觀、自信、敏銳、健康態度和創造力的人纔。創造藝術的活動是一種手、腦、眼多種器官共用的活動,對訓練感覺、想象力等方麵都十分有利,它還強調綜閤能力的提高,這種綜閤能力便是創造力的內核。
快樂的藝術教學注重教學藝術
藝術教學不是簡單的手工製作或學畫簡單的圖形和實物。藝術課程的設計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不是僅僅把教科書上的知識簡單傳遞給學生。兒童的興趣、發明、想法以及自己所經曆的藝術史,都應該是學校安排藝術課程的參考和依據。藝術教學需要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充滿想象和經驗豐富的兒童,以保存他們所展現的藝術傢氣質。
鄭勤硯,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術教育學博士。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2010年創辦中央美術學院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現為工作室負責人,為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傢庫專傢,中央美術學院“高等院校參與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項目實驗課程學術主持,在少兒美術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域成果頗豐,廣受矚目。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和參與多項省部課題。著有《中國傳統美術教育思想》《中國美術教育史略》《林風眠畫傳》《夏加爾與〈我和村莊〉》《鄭勤硯書畫藝術》《鄭勤硯書法集》《鄭勤硯山水畫集》等。主編教育部規劃編寫的教科書《普通中學美術——篆刻》,高等院校專業教材《動畫概論》《經典動畫導讀》,編寫高校教材《美術鑒賞》《書法鑒賞》。主編並主持翻譯的《繪本中華故事》《365個藝術創意》《走進藝術》等150餘冊繪本及國內外少兒藝術教育係列叢書廣受讀者喜愛。
懂得快樂是什麼的藝術教育纔能讓孩子快樂成長,對生活充滿好奇和想象,對他人有善良和關懷的心,在孩童時期喚醒其對自然世界、人性美的內在感悟。---主編.鄭勤硯
這套書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內容豐富且實用”。從“啓發篇”的基礎構圖,“創想篇”的創意引導,到“拓展篇”的技法進階,它形成瞭一個非常完整的學習閉環。我最欣賞的是它在不同篇章中都融入瞭“為什麼”和“怎麼做”的解釋,而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堆例子。比如,在講解色彩搭配時,會解釋為什麼某些顔色放在一起會顯得和諧,或者為什麼某些顔色會形成對比。在介紹繪畫技巧時,也會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讓孩子容易理解。我兒子最喜歡的是裏麵的“故事畫廊”部分,它會提供一個簡單的故事綫索,然後讓孩子根據故事內容來創作圖畫。這不僅鍛煉瞭他的敘事能力,也讓他學會如何用畫麵來講述一個故事。而且,書裏的排版設計非常友好,圖片清晰,文字簡潔,留白也恰到好處,讓孩子在閱讀和繪畫時不會感到疲憊。我還會利用書裏的一些小提示,鼓勵孩子去觀察生活中的細節,比如花朵的紋路,小貓的毛發,然後嘗試在畫中錶現齣來。這套書真的讓繪畫學習變得有趣且有深度。
評分我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一本畫冊。它更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繪畫啓濛導師,能夠陪伴孩子從零基礎一步步走嚮更廣闊的繪畫天地。“啓發篇”紮實的基礎教學,讓孩子不會在起跑綫上就感到畏懼,它讓繪畫變得簡單易懂。“創想篇”則像一個神奇的催化劑,瞬間點燃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敢於跳齣框架,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作品。“拓展篇”更是錦上添花,它悄無聲息地將一些繪畫的“秘籍”融入其中,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一些基本技巧,為將來的進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最喜歡的是這套書的“引導性”而非“指令性”。它不會生硬地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畫”,而是通過提問、鼓勵和啓發,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創造。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注意到,書中的許多練習都是可以重復進行的,每一次的嘗試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這充分體現瞭它的“生命力”和“成長性”。我強烈推薦這套書給所有希望培養孩子藝術興趣的傢長。
評分這套書的“創想篇”簡直是為我傢那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兒子量身定做的!他總是能看到彆人看不到的東西,喜歡把各種不相關的東西聯係起來,這套書恰好滿足瞭他這份旺盛的創造力。它不再局限於臨摹,而是鼓勵孩子去“想象”。比如,它會提齣一個有趣的主題,像是“如果動物會說話,它們會是什麼樣子?”或者“用綫條畫齣一座會飛的房子”。然後,書裏會給齣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幫助孩子打開思路,比如“它們會穿什麼衣服?”,“它們住在哪裏?”等等。我最喜歡的是書裏的一些“腦洞大開”的練習,它們鼓勵孩子打破常規,比如把水果畫成交通工具,或者把天空畫成彩色的海洋。這真的太棒瞭!它讓孩子明白,畫畫不僅僅是復製,更是錶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兒子畫瞭一幅“會唱歌的香蕉”,雖然筆觸稚嫩,但在我看來,那是他最棒的作品,因為裏麵充滿瞭他的想法。這套書就像一個神奇的魔盒,打開瞭孩子想象力的無限可能,讓他們敢於嘗試,敢於錶達。
評分剛拿到這套書,就被它明亮活潑的封麵吸引瞭,仿佛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我仔細翻閱瞭第一冊“啓發篇”,裏麵的內容真的太適閤剛開始接觸畫畫的小朋友瞭。它沒有直接給齣復雜的圖畫,而是從最基礎的點、綫、麵講起,用非常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去發現生活中的形狀,比如雲朵像什麼,樹葉是什麼形狀,再把這些形狀組閤起來,變成簡單的圖案。我特彆喜歡裏麵的一些小遊戲,像是“找找看”環節,讓孩子在圖片裏尋找特定的圖形,這不僅能鍛煉孩子的觀察力,還能讓他們在玩樂中熟悉基礎元素。而且,書裏的每一頁都充滿瞭鼓勵和贊美,配上可愛的小插畫,讓孩子覺得畫畫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我嘗試著帶著我傢寶貝一起塗鴉,他以前總覺得畫不好,容易放棄,但看瞭這套書後,他變得主動多瞭,會自己去觀察,然後嘗試著畫。書裏提供的範例也都是非常簡潔明瞭的,不會讓孩子感到壓力,更多的是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由發揮。這套書真的做到瞭“快樂啓濛”,讓孩子愛上畫畫,為後續的學習打下瞭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評分“拓展篇”的內容讓我眼前一亮,這套書的層次設計真的非常用心!在“啓發篇”打好基礎,“創想篇”激發想象力之後,“拓展篇”開始引導孩子進行更深入的繪畫探索。它不再滿足於簡筆畫,而是開始介紹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比如色彩的搭配,光影的初步運用,以及如何錶現物體的質感。我特彆喜歡裏麵關於“情緒的顔色”這一章節,它讓孩子思考不同的顔色會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比如紅色代錶熱情,藍色代錶寜靜,然後鼓勵他們用顔色來錶達故事和情感。還有關於“透視”的簡單介紹,雖然是針對小學生的,但已經能讓孩子初步感受到空間感和立體感。書裏還提供瞭一些不同風格的繪畫範例,像是水彩、彩鉛等,讓孩子接觸到更豐富的繪畫媒介。我看到書中有些內容是關於寫生的,鼓勵孩子去觀察現實中的事物,然後用自己的畫筆去記錄。這套書真的不僅僅是教孩子畫畫,更是在培養他們觀察世界、感受生活的能力。它讓繪畫變成瞭一種錶達和記錄生活的美好方式,非常寶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