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家长
(1)这是一套全新的面向少儿美术教育的教材,为学校基础艺术教育及广大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思路。
(2)由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通过长期的美术教学探索,形成以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少儿美术教育观并付诸实践,本套书是对工作室真实教学的课程总结。
(3)课程设置系统,多方位地展现快乐的艺术教学的优势。
(4)关注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美术教育规律,积极倡导正确教育理念,推广科学教育方式,担负起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5)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积极地进行研究,以科学发展课程观为导向的少儿创意美术教育体系,为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提供可贵的经验。
《快乐美术课堂》是“制造快乐”的美术课堂,这里正在营造“快乐的美术课堂”!快乐是什么?如何获得快乐?快乐的美术课堂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大家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快乐美术课堂感受快乐。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爱和奉献。小草说,快乐是尽我的力量去给大地妈妈换上绿装;花儿说,快乐是为人们张开灿烂的笑脸,释放宜人的清香;太阳公公笑呵呵地说,快乐是让我看见你们茁壮成长。快乐就是奉献。快乐的美术课堂充满了爱和关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当那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便能通过画纸上简单幼稚的涂鸦来传达自己对这个广阔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的经验。那些原生的视觉形象,无不展现出他们对想象力的表现和审美的需求。作为教育者,对孩子的了解与爱,是艺术教学的基础,这样,我们才能以宽容和鼓励的心面对每一位奇思妙想的儿童,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在群体的协作下互相帮助、彼此分享的温暖。
如何获得快乐?
其实快乐就在画画和其他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牵着一根线条在画纸上漫步,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快乐;看到各种颜色碰撞的绚丽,你会感受到色彩的快乐;画心中所想,绘眼中所看,你会感受到放飞心灵的快乐;将一张报纸和废旧材料变成新的艺术品,你会感受到变废为宝的快乐;在宣纸上体会墨分五色的变化和纸上氤氲的魅力,你会感受到水墨变化不可思议的快乐。快乐是看到神奇画笔在手中变出美丽图景的成功和喜悦!更是烦闷的心通过创作的宣泄又回到快乐的过程。快乐其实很简单,在艺术创作中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快乐!懂得快乐、善于发现快乐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快乐就是在画画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中,让你感到无比幸福!它就是奉献、感受生命和付出之后的收获。哲学家罗素说,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共同追求。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与人共处也能够从中获得快乐,所以我们在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过程中,在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时,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创造性的表达带来快乐
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灵魂。学校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更是在于培养具有乐观、自信、敏锐、健康态度和创造力的人才。创造艺术的活动是一种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对训练感觉、想象力等方面都十分有利,它还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综合能力便是创造力的内核。
快乐的艺术教学注重教学艺术
艺术教学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或学画简单的图形和实物。艺术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是仅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儿童的兴趣、发明、想法以及自己所经历的艺术史,都应该是学校安排艺术课程的参考和依据。艺术教学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充满想象和经验丰富的儿童,以保存他们所展现的艺术家气质。
郑勤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教育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现为工作室负责人,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中央美术学院“高等院校参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项目实验课程学术主持,在少儿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域成果颇丰,广受瞩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课题。著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中国美术教育史略》《林风眠画传》《夏加尔与〈我和村庄〉》《郑勤砚书画艺术》《郑勤砚书法集》《郑勤砚山水画集》等。主编教育部规划编写的教科书《普通中学美术——篆刻》,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动画概论》《经典动画导读》,编写高校教材《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主编并主持翻译的《绘本中华故事》《365个艺术创意》《走进艺术》等150余册绘本及国内外少儿艺术教育系列丛书广受读者喜爱。
懂得快乐是什么的艺术教育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想象,对他人有善良和关怀的心,在孩童时期唤醒其对自然世界、人性美的内在感悟。---主编.郑勤砚
刚拿到这套书,就被它明亮活泼的封面吸引了,仿佛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仔细翻阅了第一册“启发篇”,里面的内容真的太适合刚开始接触画画的小朋友了。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图画,而是从最基础的点、线、面讲起,用非常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形状,比如云朵像什么,树叶是什么形状,再把这些形状组合起来,变成简单的图案。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些小游戏,像是“找找看”环节,让孩子在图片里寻找特定的图形,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还能让他们在玩乐中熟悉基础元素。而且,书里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鼓励和赞美,配上可爱的小插画,让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尝试着带着我家宝贝一起涂鸦,他以前总觉得画不好,容易放弃,但看了这套书后,他变得主动多了,会自己去观察,然后尝试着画。书里提供的范例也都是非常简洁明了的,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更多的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发挥。这套书真的做到了“快乐启蒙”,让孩子爱上画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评分这套书的“创想篇”简直是为我家那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儿子量身定做的!他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喜欢把各种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这套书恰好满足了他这份旺盛的创造力。它不再局限于临摹,而是鼓励孩子去“想象”。比如,它会提出一个有趣的主题,像是“如果动物会说话,它们会是什么样子?”或者“用线条画出一座会飞的房子”。然后,书里会给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孩子打开思路,比如“它们会穿什么衣服?”,“它们住在哪里?”等等。我最喜欢的是书里的一些“脑洞大开”的练习,它们鼓励孩子打破常规,比如把水果画成交通工具,或者把天空画成彩色的海洋。这真的太棒了!它让孩子明白,画画不仅仅是复制,更是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儿子画了一幅“会唱歌的香蕉”,虽然笔触稚嫩,但在我看来,那是他最棒的作品,因为里面充满了他的想法。这套书就像一个神奇的魔盒,打开了孩子想象力的无限可能,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表达。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内容丰富且实用”。从“启发篇”的基础构图,“创想篇”的创意引导,到“拓展篇”的技法进阶,它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学习闭环。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不同篇章中都融入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堆例子。比如,在讲解色彩搭配时,会解释为什么某些颜色放在一起会显得和谐,或者为什么某些颜色会形成对比。在介绍绘画技巧时,也会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孩子容易理解。我儿子最喜欢的是里面的“故事画廊”部分,它会提供一个简单的故事线索,然后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来创作图画。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叙事能力,也让他学会如何用画面来讲述一个故事。而且,书里的排版设计非常友好,图片清晰,文字简洁,留白也恰到好处,让孩子在阅读和绘画时不会感到疲惫。我还会利用书里的一些小提示,鼓励孩子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花朵的纹路,小猫的毛发,然后尝试在画中表现出来。这套书真的让绘画学习变得有趣且有深度。
评分“拓展篇”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这套书的层次设计真的非常用心!在“启发篇”打好基础,“创想篇”激发想象力之后,“拓展篇”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的绘画探索。它不再满足于简笔画,而是开始介绍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比如色彩的搭配,光影的初步运用,以及如何表现物体的质感。我特别喜欢里面关于“情绪的颜色”这一章节,它让孩子思考不同的颜色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比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宁静,然后鼓励他们用颜色来表达故事和情感。还有关于“透视”的简单介绍,虽然是针对小学生的,但已经能让孩子初步感受到空间感和立体感。书里还提供了一些不同风格的绘画范例,像是水彩、彩铅等,让孩子接触到更丰富的绘画媒介。我看到书中有些内容是关于写生的,鼓励孩子去观察现实中的事物,然后用自己的画笔去记录。这套书真的不仅仅是教孩子画画,更是在培养他们观察世界、感受生活的能力。它让绘画变成了一种表达和记录生活的美好方式,非常宝贵。
评分我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画册。它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绘画启蒙导师,能够陪伴孩子从零基础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绘画天地。“启发篇”扎实的基础教学,让孩子不会在起跑线上就感到畏惧,它让绘画变得简单易懂。“创想篇”则像一个神奇的催化剂,瞬间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敢于跳出框架,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拓展篇”更是锦上添花,它悄无声息地将一些绘画的“秘籍”融入其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基本技巧,为将来的进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最喜欢的是这套书的“引导性”而非“指令性”。它不会生硬地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画”,而是通过提问、鼓励和启发,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注意到,书中的许多练习都是可以重复进行的,每一次的尝试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充分体现了它的“生命力”和“成长性”。我强烈推荐这套书给所有希望培养孩子艺术兴趣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