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 鲍家声 9787112048168 中国建筑工业出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 鲍家声 9787112048168 中国建筑工业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鲍家声 著
图书标签:
  • 图书馆建筑
  • 现代建筑
  • 建筑设计
  • 建筑工程
  • 建筑学
  • 设计指导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鲍家声
  • 9787112048168
  • 建筑设计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48168
商品编码:28212765564
出版时间:2002-07-01

具体描述

书名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
定价64.00
ISBN9787112048168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鲍家声
编号10968899
出版日期2002-07-01
印刷日期2012-08-31
版次1
字数
页数391

D1一章绪论
D1一节图书馆任务、类型及规模
D1二节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D1二章图书馆xuan址及场地设计
D1一节图书馆xuan址原则
D1二节图书馆场地设计

D1三章图书馆建筑功能构成及空间组织
D1一节图书馆建筑功能构成及其关系
D1二节图书馆建筑基本功能要求
D1三节图书馆建筑布局
D1四节图书馆的扩建

D1四章阅览空间设计
D1一节阅览空间分类
D1二节阅览空间设计基本要求
D1三节阅览空间设计
D1四节阅览家具与布置

D1五章藏书空间设计
D1一节书库类别及藏书的方式
D1二节书库规模与层数
D1三节书库位置及书库设计要求
D1四节书库的平面设计
D1五节书架种类及构造
D1六节藏书空间的采光照明和通风
D1七节藏书空间防护要求

D1六章出纳、检索空间设计
D1一节出纳、检索空间的组成及设计
D1二节借书处的位置及要求
D1三节借书处的布置与面积
D1四节目录厅的布置及面积
D1五节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心

D1七章业务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设计
D1一节采编工作用房
D1二节业务部门工作用房
D1三节装订、复修工作用房
D1四节行政办公用房

D1八章公共活动及辅助空间设计
D1一节门厅
D1二节展览陈列空间
D1三节报告厅(多功能厅)
D1四节读者休息及厕所
D1五节其他对外服务用房

D1九章图书馆建筑造型
D1一节图书馆建筑造型设计原则
D1二节图书馆建筑造型的设计手法

D1十章图书馆设计过程与案例解析
D1一节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过程
D1二节图书馆设计过程实例解析

D1十一章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
D1一节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设计
D1二节网络与通迅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D1三节机械传送设备
D1四节缩微复制技术的应用
D1五节静电复制技术的应用
实侈0
一、国内图书馆实例
1.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
2.深圳大学图书馆
3.南京经济学院图书馆
4.浙江师范大学邵逸夫图书馆
5.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6.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
7.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新馆
8.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
9.内蒙古图书馆
10.福建省图书馆
11.深圳南山图书馆
12.上海图书馆新馆
13.铜陵市图书馆
14.铜陵财贸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15.马鞍山市图书馆
16.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17.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
18.深圳文化中心图书馆
19.台.湾淡江大学学生纪念图书馆新馆
20.台.湾中央图书馆
21.台.湾大学总图书馆
22.台.湾高雄凤新高中图书馆
23.台.湾元智大学图书资讯大楼
二、国外图书馆实例
24.芬兰维普里市立图书馆
25.美国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
26.以色列里捷耶夫大学中心图书馆
27.英国国j1a图书馆新馆
28.英国泰晤士河谷大学学术信息中心
29.法国国j1a图书馆新馆
30.法国国j1a图书馆新馆方案
31.法国奥尔良图书馆
32.荷兰阿迈勒公共图书馆
33.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图书馆
34.美国凤凰城中央图书馆
35.美国丹佛中央图书馆
36.德国明斯特公共图书馆
37.日本横滨市中央图书馆
38.日本湖东图书馆
39.日本惠庭市立图书馆
40.日本早稻田大学综合学术信息中心
41.日本水户市立西部图书馆
42.日本丰之国资源图书馆
43.日本新居滨市立别子铜山纪念图书馆
44.韩国汉南大学信息中心
45.韩国首江达大学图书馆D1三馆
46.土库曼阿什哈巴德国j1a图书馆
47.英国威士敦村公共图书馆
48.德国波恩大学图书馆
49.以色列国j1a图书馆
50.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
51.日本同志社女子大学图书馆
52.瑞典维克舍图书馆
53.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
54.美国乔治亚工学院图书馆
55.澳大利亚国j1a图书馆
56.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之一。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是一部论述现代图书馆设计的专著 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xuan址及场地设计 图书馆建筑功能构成及空间组织 阅览空间设计 藏书空间设计、出纳、检索空间设计 业务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设计 公共活动及辅助空间设计 图书馆建筑造型 图书馆设计过程与案例解析 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 图书馆家具等。并精xuan了具代表性的靠前外图书馆设计实例56例。'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图文并茂 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D1十章图书馆设计过程与案例解析是作者长期工作的总结 不仅对图书馆设计有直接帮助 对其他建筑设计也是的经验。'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可作为建筑类院校建筑设计课教材 并可供建筑师、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功能与美学:当代建筑实践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 建筑空间叙事与形态生成:当代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 作者: 李明 著 出版社: 城市建设与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15228890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当代建筑设计在处理复杂性、回应时代需求以及追求美学价值时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方法。它并非对既有建筑类型的简单罗列或技术规范的汇编,而是聚焦于建筑师如何通过系统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实体空间。全书围绕“空间叙事”、“形态生成”和“技术伦理”三大主线展开,力求为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套兼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设计框架。 第一部分:空间叙事——从场所精神到流线组织 本部分探讨建筑空间如何承载文化记忆、社会功能以及个体体验。我们认为,优秀的建筑设计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它通过光影、尺度、材质和序列的精心编排,引导使用者在建筑内部进行一次有意义的“阅读”或“漫步”。 一、 场所精神的重构与在地性(Genius Loci Reimagined) 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经历了深刻的演变。本书强调,当代设计不应拘泥于对历史符号的拙劣模仿,而应着眼于对场地固有气候、地质、社会肌理的深层理解。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抽象化和提炼场地特征,将其转化为建筑的结构逻辑或表皮肌理。例如,在分析了某滨海城市群的日照轨迹和风向后,探讨如何将这些自然元素“编码”进建筑的立面遮阳系统和内部庭院的布局之中,实现功能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二、 体验路径与流线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irculation) 流线设计常常被简化为功能分区和效率优化,本书则将其提升至现象学层面。我们考察流线如何定义用户对建筑的感知节奏。从进入(Arrival)到停留(Dwelling)再到离开(Departure),每一个转折、每一段过渡空间都应是经过计算的叙事节点。内容涵盖: 1. 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梯度过渡: 如何设计一系列半开放空间(如门厅、过渡走廊、架空层),平滑地调节从城市公共领域到建筑核心私密空间的功能转换。 2. 非线性路径的探索: 在文化建筑(如博物馆、艺术中心)中,探讨如何设计多重路径选项,鼓励用户进行个性化的空间探索,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单向参观流线,增强场所的“可玩性”和“回访价值”。 3. 时间维度下的空间体验: 分析光线变化如何影响同一空间在早晨、中午和黄昏时的感知差异,强调时间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建筑材料。 第二部分:形态生成——结构、系统与复杂性应对 形态不再是孤立的美学表达,而是内在逻辑、外部约束与技术可能性的综合体现。本部分侧重于分析当代建筑形态背后的生成机制,特别是在面对可持续性、参数化设计和复杂结构挑战时的设计策略。 一、 从功能主义到系统整合的形态演进 传统的功能主义形态受限于单一的程序需求,而当代建筑形态往往是多重约束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引入“系统整合模型”来分析形态的生成过程: 环境决定性形态: 深入探讨被动式设计策略(如自然通风塔、导光筒)如何直接塑造建筑的轮廓和体块关系。我们将剖析一些低能耗建筑案例中,形态如何作为第一道环境调控屏障。 结构驱动的形态逻辑: 分析大跨度结构(如张拉整体结构、网壳结构)对空间和外观的影响。探讨结构美学——即结构逻辑本身所蕴含的清晰性和表现力——如何被提升为主要的设计语言。 二、 参数化设计与设计的“可塑性”(Design Fluidity) 参数化工具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建筑师对复杂几何的控制能力。本书将介绍参数化思维如何从工具层面上升为设计方法论: 1. 设计变量的定义与权重分配: 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包含场地限制、材料性能、成本预算、使用效率等多维度的参数模型,并通过调整权重来探索最优形态解空间,而非仅仅生成单个特定形态。 2. 迭代与反馈回路: 强调参数化并非终点,而是快速迭代和验证设计假设的手段。通过模拟分析(如CFD模拟、能耗分析)快速反馈到参数模型中,实现设计方案的动态优化。 第三部分:技术伦理与材料的当下性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师的角色也必须重新定位。本部分聚焦于建筑技术选择背后的伦理考量,以及新材料和传统工艺的对话。 一、 建筑的可持续性:超越能耗数字的考量 可持续性设计已不再局限于建筑自身的能源消耗(运营能耗)。本书探讨更广义的“生命周期伦理”: 隐含能量(Embodied Energy)的考量: 详细分析不同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再生材料)的生产、运输和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和产生的碳足迹。提倡在设计初期就将材料的“过去”和“未来”纳入设计决策。 适应性与韧性(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探讨建筑如何被设计得更具“适应性”,以便在未来功能需求变化时,能够通过最小的干预进行改造,延长建筑的有效使用寿命,抵抗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事件风险。 二、 材料的真实性与精湛工艺(Material Honesty and Craftsmanship) 面对工业化生产的趋势,材料的“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 1. 暴露与诚实: 探讨如何通过暴露结构构件、真实的材料肌理和可见的连接节点,来增强用户对建筑“如何建造”的理解,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感和美学价值。 2. 数字化与手工艺的交汇: 分析CNC切割、3D打印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如何与传统木工、石匠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既精确又充满人文温度的构件细节。例如,探讨定制化预制构件在复杂曲面幕墙中的应用,如何平衡工业效率与手工质感。 结语:面向未来的建筑师身份 本书最后一部分呼吁建筑师重新审视自身在社会和技术变革中的角色。建筑设计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跨学科协作、对社会责任深刻反思的综合实践。通过对空间叙事、形态逻辑和技术伦理的全面梳理,本书期望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风格追逐,深入理解当代建筑实践中那些驱动创新和持久价值的核心原则。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入行的建筑设计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打开思路、拓展视野的书籍。在众多的选择中,《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美的呈现方式吸引了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场所精神”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建筑的形态和功能,更深入地挖掘了图书馆作为文化和知识载体的精神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体现和强化这种精神。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是如何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从而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文化底蕴的空间。我被那些将地域特色巧妙融入建筑的作品所打动,比如某个案例中,建筑师就巧妙地运用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元素,让图书馆在现代化的外观下,依然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此外,书中关于“可持续性设计”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下,绿色建筑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而这本书也积极地展示了如何在图书馆设计中应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些都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肩负着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的责任。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参考,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对建筑设计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文化、传递价值的精神空间。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空间叙事的灵感。虽然它主打的是建筑设计,但我相信好的建筑设计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空间叙事。而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这些设计案例的解读,巧妙地展现了空间如何被“讲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流线”的讨论,设计师是如何通过空间的组织,引导人们的行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阅读体验。比如,从入口处开阔的空间,过渡到相对私密的阅览区,再到互动交流的区域,这一系列的路径设计,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知识探索的故事。读者在其中穿梭,也仿佛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旅程。书中的一些案例,更是将人文关怀融入了空间设计,比如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设计的专属空间,或是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设置的无障碍通道和阅读设施。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看到了设计背后的人文温度,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关于光影运用的独特手法,设计师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来营造不同的氛围,比如宁静的学习区,或是充满活力的社交空间。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明白,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承载情感和故事的载体。

评分

作为一名非建筑专业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美好空间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公共空间,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而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炉,更应该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吸引力”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书中呈现的图书馆,不再是过去那种刻板、沉闷的形象,而是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充满活力。它们有的像一座座艺术品,外观造型独特,充满想象力;有的则像一个温馨的社区客厅,舒适而亲切。书中的一些图片,展现了图书馆内部丰富的空间功能,有供人安静阅读的区域,也有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举办讲座、甚至放映电影的场所。这种多功能的设置,让我看到了现代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以及社区活动中心的多重角色。我还对书中关于“技术应用”的讨论很感兴趣。比如,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来优化图书馆的借阅流程,如何设计互动式的阅读设备,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拓展阅读的可能性。这些都让我看到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着未来的阅读空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图书馆的传统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新世界。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但一直没找到机会。最近终于把它抱回家,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厚实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高清的图片,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更是对建筑美学的直观展现。每一张照片都经过精心挑选,构图、光影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那些宏伟的空间和别致的细节。那些现代图书馆的设计案例,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从宏观的整体布局,到微观的家具陈设,都充满了灵感。我常常在一页页翻阅中,被那些大胆的线条、创新的材料运用、以及对自然光的巧妙运用所吸引,甚至会停下来,对着一张图仔细揣摩设计师的意图,思考这种设计是如何在功能性和美观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风格的图书馆,有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型图书馆,也有温馨舒适的社区型图书馆,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型图书馆。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为我提供了非常多元的设计思路。我个人比较偏爱那些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内部的设计,比如天井、绿植墙、或是大面积的落地窗,这些设计不仅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也让阅读环境更加宜人。这本书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建筑设计爱好者的宝藏,无论是作为参考资料还是纯粹的欣赏,都非常有价值。

评分

我平时对一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建筑特别感兴趣,而这本书中的一些案例,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偏好。虽然书名是“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但我发现其中不少作品,在设计理念上都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的元素,或者是在对传统图书馆功能进行创新的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学术氛围和宁静感。我尤其喜欢那些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的案例。这些项目,在保留原有建筑骨架和历史痕迹的同时,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赋予了老建筑新的生命和功能。它们就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现代设计魅力的同时,也能回味历史的沉淀。书中的一些图片,清晰地展现了新旧元素的碰撞与融合,比如在古老的石墙旁,矗立着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这种对比和对话,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关于“阅读体验”的设计思考。设计师是如何通过空间的布局、家具的选择、甚至是灯光的明暗变化,来营造最适合阅读的环境。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图书馆,不仅仅是藏书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够激发人们阅读兴趣、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的空间。我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书中的某个图书馆,感受那种宁静而又充满启迪的氛围,这种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