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標準匯編 (上下冊)

智慧城市標準匯編 (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著
圖書標籤:
  • 智慧城市
  • 標準規範
  • 城市規劃
  • 信息技術
  • 物聯網
  • 數據分析
  • 智慧社區
  • 智慧交通
  • 智慧能源
  • 智慧政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林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98306
商品編碼:28322184008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6-12-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智慧城市標準匯編 (上下冊)
作者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定價 428.00元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 9787112198306
齣版日期 2016-12-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編的《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上下)》是主要圍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主要精神、住房城鄉建設部的重點工作即時推齣的相關標準規範匯編本。本書摘選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工程建設標準中智慧城市領域相關標準共計86種,標準選取方嚮重點圍繞智慧城市規劃、智慧交通、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專業展開,希望能為廣大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

   作者簡介

   目錄
(上冊) 《室外給水設計規範》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設計規範》GB 50014—2006(2016年版) 《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範》GB 50015—2003(2009年版) 《城鎮燃氣設計規範》GB 50028—2006 《供配電係統設計規範》GB 50052—2009 《住宅設計規範》GB 50096—2011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 50137—2011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 50180—93(2016年版) 《鎮規劃標準》GB 50188—2007 《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15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GB 50220—95 《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 50282—98 《城市工程管綫綜閤規劃規範》GB 50289—2016 《城市電力規劃規範》GB/T 50293—2014 《智能建築設計標準》GB 50314—2015 《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範》GB 50318—2000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GB/T 50331—2002 《汙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範》GB 50335—2002 《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範》GB 50337—2003 《老年人居住建築設計標準》GB/T 50340—2003 《住宅建築規範》GB 50368—2005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 《城市綠地設計規範》GB 50420—2007(2016年版) 《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範》GB 50437—2007 《地鐵運營安全評價標準》GB/T 50438—2007 《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範》GB 50442—2008 《城市容貌標準》GB 50449—2008 《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規範》GB 50490—2009 《城市水係規劃規範》GB 50513—2009 《城市軌道交通綫網規劃編製標準》GB/T 50546—2009 《民用建築節水設計標準》GB 50555—2010 《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 50563—2010 《城市配電網規劃設計規範》GB 50613—2010 《城鎮供熱係統評價標準》GB/T 50627—2010 《城市軌道交通綜閤監控係統工程設計規範》GB 50636—2010 《建築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 50640—2010 《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範》GB 50647—2011 《節能建築評價標準》GB/T 50668—2011 《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範》GB 50688—2011 《無障礙設計規範》GB 50763—2012 《城鎮給水排水技術規範》GB 50788—2012 《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範》GB/T 50805—2012(下冊) 《燃氣係統運行安全評價標準》GB/T 50811—2012 《城市規劃基礎資料搜集規範》GB/T 50831—2012 《養老設施建築設計規範》GB 50867—2013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技術規範》GB 50869—2013 《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標準》GB/T 50878—2013 《綠色辦公建築評價標準》GB/T 50908—2013 《既有建築綠色改造評價標準》GB/T 51141—2015 《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JGJ 26—2010 《夏熱鼕暖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JGJ 75—2012 《老年人建築設計規範》JGJ 122—99 《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技術規程》JGJ/T 129—2012 《居住建築節能檢測標準》JGJ/T 132—2009 《夏熱鼕冷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2010 《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範》JGJ/T 163—2008 《供熱計量技術規程》JGJ 173—2009 《公共建築節能改造技術規範》JGJ 176—2009 《公共建築節能檢測標準》JGJ/T 177—2009 《民用建築綠色設計規範》JGJ/T 229—2010 《城鎮排水管道維護安全技術規程》CJJ 6—2009 《城市橋梁設計規範》CJJ 11—2011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場、廠工程設計規範》CJJ/T 15—2011 《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CJJ 27—2012 《城鎮供熱管網設計規範》CJJ 34—2010 《城鎮道路養護技術規範》CJJ 36—2006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CJJ 37—2012(2016年版) 《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 45—2015 《城鎮供水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 58—2009 《城市地下管綫探測技術規程》CJJ 61—2003 《城鄉建設用地竪嚮規劃規範》CJJ 83—2016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技術規範》CJJ 90—2009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運行維護技術規程》CJJ 93—2011 《城鎮供熱管網結構設計規範》CJJ 105—2005 《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技術規範》CJJ/T 106—2010 《房地産市場信息係統技術規範》CJJ/T 11 5—2007 《城鎮排水係統電氣與自動化工程技術規程》CJJ 120—2008 《鎮(鄉)村排水工程技術規程》CJJ 124—2008 《城市快速路設計規程》CJJ 129—2009 《建築垃圾處理技術規範》CJJ 134—2009 《快速公共汽車交通係統設計規範》CJJ 136—2010 《城鎮地熱供熱工程技術規程》CJJ 138—2010 《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技術標準》CJJ/T 141—2010 《城鎮燃氣報警控製係統技術規程》CJJ/T 146—2011 《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技術規程》CJJ 181—2012 《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範》CJJ 184—2012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文摘

   序言

城市規劃與管理前沿:麵嚮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與理論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前全球城市化進程中的核心議題——智慧城市建設。全書以係統性、前瞻性的視角,剖析瞭智慧城市從概念萌芽到落地實施的復雜路徑,旨在為城市規劃者、政策製定者、技術開發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全麵、實用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的理論基石與發展脈絡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理解智慧城市的底層邏輯。我們首先梳理瞭智慧城市概念的演變曆程,從早期的信息化、數字化城市,逐步過渡到以物聯網(IoT)、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AI)為驅動力的現代智慧城市範疇。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一種城市治理和服務模式的深刻變革。 1.1 核心驅動力與技術融閤: 我們詳細分析瞭支撐智慧城市運行的關鍵技術棧。這包括但不限於: 新一代信息技術(ICT)的應用深度: 探討瞭5G/6G網絡在城市級海量連接和低延遲需求中的作用,以及邊緣計算如何實現數據就近處理,提升響應速度。 數據驅動的決策機製: 闡述瞭城市運行管理中數據采集、清洗、分析和可視化平颱的構建流程,強調數據治理在確保城市智能決策準確性中的基礎地位。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的構建與應用: 深入解析瞭如何通過構建城市的精確虛擬模型,實現對基礎設施、交通流、環境要素的實時模擬、預測和優化管理。 1.2 城市韌性與可持續性: 智慧城市絕非單純追求技術先進性,其核心價值在於提升城市的韌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本章討論瞭如何利用智能係統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如大流行病)以及自然災害,確保城市在麵臨突發衝擊時能夠快速恢復和適應。同時,也對綠色能源管理、智能水務係統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進行瞭專題論述。 第二部分:關鍵領域的智慧化轉型實踐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智慧城市建設中最具代錶性和影響力的幾個核心領域,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實施細節。 2.1 智慧交通與齣行: 交通擁堵是現代大都市的頑疾。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構建“一體化智慧交通管理係統”(ITS)。內容涵蓋瞭: 信號燈的自適應控製係統: 基於實時車流數據和AI算法,動態調整交通信號配時,以最小化等待時間。 公共交通的優化調度: 引入需求響應式公交(DRT)概念,結閤實時客流預測,優化公交綫路和發車頻率,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無縫多式聯運: 探討如何整閤私傢車、共享齣行、公共交通和慢行係統,提供“門到門”的智能路徑規劃服務,並討論自動駕駛車輛在城市環境中的集成策略。 2.2 智慧公用事業與基礎設施管理: 本章關注城市“地下”和“骨架”的智能化升級。 智能電網(Smart Grid): 探討分布式能源接入、需求側管理(DSM)以及利用傳感器網絡進行輸配電故障的快速定位與隔離技術。 智慧水務係統: 介紹管網漏損監測、水質實時在綫監測以及基於預測模型的用水需求管理,以應對水資源短缺的挑戰。 智能市政管理: 講解垃圾分類與收運的物聯網優化,以及利用圖像識彆技術對城市部件(如井蓋、路燈、標識牌)進行狀態監測和維護派單的流程。 2.3 智慧治理與公共服務: 智慧治理是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關鍵。 “一網統管”的架構設計: 剖析構建統一的城市運行指揮中心(IOC)所需要的跨部門數據集成和流程再造。 數字政務服務: 重點分析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簡化市民辦事流程,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公眾參與和反饋機製: 探討如何設計有效的數字平颱,鼓勵市民參與城市問題的上報和解決方案的共創,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第三部分:實施的挑戰、政策框架與未來展望 智慧城市的宏偉藍圖需要穩健的政策支持和對潛在風險的清醒認知。 3.1 政策與標準化的作用: 本部分強調瞭國傢和地方層麵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中的引導作用。這包括: 投融資模式的創新: 分析公私閤作(PPP)模式在智慧城市項目中的適用性,以及如何設計可持續的商業閉環。 互操作性與標準化建設: 討論跨平颱、跨係統的數據接口標準製定的重要性,以避免“信息孤島”的産生,確保不同廠商設備和軟件之間的兼容性。 3.2 城市數據安全與倫理考量: 隨著傳感器部署和數據采集密度的增加,隱私保護成為核心議題。本書深入分析瞭數據脫敏、安全加密技術在城市運營中的應用,並探討瞭AI算法決策的公平性與透明度問題,倡導負責任的智能城市發展路徑。 3.3 展望未來十年: 最後,本書展望瞭後疫情時代和深度AI驅動下的城市發展趨勢,包括元宇宙在城市規劃中的潛在應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在社區治理中的探索,以及如何構建更具人性化和包容性的未來城市空間。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務實的視角,理解和參與到這場正在深刻重塑我們生活方式的城市革命中去。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上下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內容嚴謹、體係完備,堪稱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百科全書”。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研究者,我深知標準在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套書恰恰填補瞭這方麵的空白,它係統地梳理瞭從概念、框架到具體技術實施的各項標準,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讓人一目瞭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各個標準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支撐的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標準,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標準在智慧城市生態係統中的角色和作用,例如,如何通過統一的數據標準來促進信息共享,如何通過網絡安全標準來保障城市運行的穩定。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理解智慧城市作為一個復雜巨係統的運作機製至關重要。 我個人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城市治理”的部分。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技術的應用固然重要,但如何通過技術來優化城市治理、提升公共服務效率,纔是其最終目的。《智慧城市標準匯編》在這方麵提供瞭大量的指導性標準,涵蓋瞭交通管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慧醫療等多個領域,並且對各項標準的落地實施路徑也給齣瞭具體的建議。 作為一名關注技術前沿的從業者,我對書中關於新興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標準非常感興趣。例如,關於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如何與城市基礎設施融閤,以及相關的技術接口、數據格式、安全協議等,都有詳細的說明。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新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解決方案的團隊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上下冊是一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堅實的技術和管理依據,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描繪瞭智慧城市未來發展的清晰路徑。它將成為推動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從理念走嚮實踐,從局部走嚮整體,從碎片化走嚮係統化的重要力量。

評分

拿到《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上下冊)的時候,我腦海裏第一個想法就是“內容真是太全瞭”。作為一名在科技行業工作瞭多年的從業者,我深知標準化對於一個新興行業的重要性。而智慧城市,無疑是當下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 這本書最讓我贊賞的一點,就是其內容的係統性。它不僅僅是收集瞭散落在各處的標準,而是將這些標準進行瞭一個有機的整閤,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智慧城市標準體係。從頂層設計、總體框架,到具體的通信、數據、安全、應用等各個層級,都給齣瞭詳細的規範。這種體係化的梳理,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和應用的門檻。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於“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的強調非常突齣。這正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挑戰之一。書中對相關標準的詳細闡述,例如數據格式、接口協議、信息模型等,為解決這些挑戰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案。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不同係統進行集成的技術人員來說,無異於及時雨。 此外,我還注意到書中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智慧城市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實現城市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標準匯編》在這方麵也提供瞭許多指導性的標準,例如在能源管理、環境保護、綠色建築等方麵的規範,這讓我看到瞭智慧城市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的重要作用。 總體而言,《智慧城市標準匯編》是一部集權威性、係統性、實用性於一體的巨著。它不僅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手冊,更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我相信,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這套書將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幫助我們構建更加智能、更加美好的城市。

評分

《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上下冊)這本書,簡直就是智慧城市領域的一本“聖經”。作為一名對新技術充滿好奇心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在嘗試理解智慧城市到底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本書無疑給瞭我一個非常清晰且深入的答案。 我喜歡書中將復雜的概念用相對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雖然涉及到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標準,但作者(或編者)非常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到實際的應用場景中,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標準是如何作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比如,關於智能交通的標準,我能想象到它如何讓我們的齣行更加便捷,減少擁堵。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安全”的強調。在智慧城市裏,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數據和基礎設施都連接到網絡中,而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本書詳細介紹瞭數據隱私保護、網絡安全防護等方麵的標準,讓我對智慧城市的安全建設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更加信任智慧城市的未來。 另外,我也非常欣賞書中對“服務”的關注。智慧城市最終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於居民,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書中關於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等方麵的標準,讓我看到瞭一個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未來。我甚至開始期待,未來通過一部手機,就能解決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公共服務需求。 總而言之,《智慧城市標準匯編》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未來生活方式的指南。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安全、宜居的城市正在嚮我們走來,也讓我對參與和擁抱這個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

作為一名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深切關注著行業內的最新動態和標準規範。最近,我終於收到瞭期待已久的《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上下冊),拿到手裏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是羅列條目,而是將紛繁復雜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歸納,從頂層設計到具體技術應用,幾乎涵蓋瞭智慧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剛拿到這套書,我就被其厚重所震撼,上下兩冊,內容量相當可觀。我最欣賞的是它對各項標準背後的邏輯和演進過程的闡釋,這使得理解起來不再是生硬的條文堆砌,而是能夠體會到標準的製定是如何緊密結閤城市發展的實際需求和技術進步的。書中對於不同類型標準的分類也十分清晰,例如在技術標準部分,從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到5G通信,幾乎囊括瞭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要素,並且對每個領域的關鍵技術指標和互聯互通的規範都做瞭詳細的說明。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安全”這一維度的關注。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重中之重,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這套《智慧城市標準匯編》在這方麵給予瞭充分的篇幅,係統地介紹瞭網絡安全、數據加密、隱私保護等方麵的國際國內標準,以及如何在智慧城市應用中落地這些標準。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一綫實踐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為我們規避潛在風險提供瞭堅實的理論依據和操作指南。 對於我這樣一位需要經常接觸不同城市項目的人來說,能夠有一套權威、全麵的標準匯編簡直太方便瞭。以往在處理不同地方的項目時,常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搜集和比對各種零散的標準文件,效率低下且容易遺漏。有瞭這套書,我隻需要翻閱其中的相關章節,就能迅速找到最符閤項目需求的標準,極大地提升瞭工作效率。而且,書中對於標準的解讀也十分到位,很多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在這套書裏都得到瞭清晰的闡釋,讓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解更加深刻。 這套《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啓發思考的書。它讓我看到瞭智慧城市發展的宏大願景,也讓我認識到實現這一願景所必須遵循的嚴謹規範。書中對於未來智慧城市發展趨勢的展望,以及如何通過標準化來引領和推動這些趨勢,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相信,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這套標準匯編將成為我們行業內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它將幫助我們構建更加智慧、高效、宜居的城市。

評分

這套《智慧城市標準匯編》(上下冊)的內容量非常龐大,堪稱是一部詳盡的參考資料。作為一名對城市規劃和發展充滿熱情的普通讀者,我一開始被其專業性所吸引,但真正翻閱後,卻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為理解“智慧城市”這個宏大的概念,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框架。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智慧城市”核心要素的拆解和分析。它沒有直接拋齣冷冰冰的標準條文,而是先從智慧城市的構成部分,例如基礎設施、數據、應用、服務等入手,詳細闡述瞭每個部分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然後再引齣與這些部分相關的各類標準。這種由淺入深的方式,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逐步理解復雜的標準體係。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於“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深刻的體現。盡管是以標準為主體,但它始終強調瞭智慧城市建設最終是為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書中關於公共服務、社區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麵的標準,都充分體現瞭這一點,讓我看到瞭技術與人文關懷相結閤的未來城市圖景。 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也涉及到瞭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些“軟性”標準,例如用戶體驗、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等。這些往往是衡量一個智慧城市是否成功的關鍵,但卻不容易量化。這套書對這些方麵的關注,體現瞭其全麵性和前瞻性,也讓我認識到智慧城市建設的復雜性遠超我想象。 總而言之,《智慧城市標準匯編》是一套非常有價值的讀物。它不僅僅是專業人士的案頭寶典,對於任何關心城市發展、希望瞭解未來生活方式的讀者來說,都能從中獲益匪淺。它讓我們看到,智慧城市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一係列規範和標準,一步步構建起來的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