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14J924 木結構建築
定價:73.00元
作者: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
齣版社:中國計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82009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4J924 木結構建築》適用於1。3層及3層以下的輕型木結構建築、膠閤木結構建築和原木結構建築;不超過7層的木結構組閤建築(其中木結構部分不超過3層,且應設置在建築上部);多層民用建築頂層木屋蓋係統(含平屋麵改坡屋麵屋蓋係統);建築高度不大於18m的住宅建築、建築高度不大於24m的辦公建築和丁戊類廠房(庫房)的非承重外牆,以及房間麵積不超過100m2、高度不超過54m的普通住宅和高度為50m以下的辦公樓的房間隔牆。
建築類型為居住建築、小型公共建築,包括學校、商店、敬老院、社區服務中心、辦公、旅館、度假村等,以及景觀建築。
《14J924 木結構建築》可作為現代木結構設計、施工的參考圖集,也可作為現代木結構建築科研和教學的參考資料。
《14J924 木結構建築》內容為輕型木結構建築房屋體係及其建築構造、膠閤木結構建築房屋體係及其建築構造、原木結構建築房屋體係及其建築構造,以及木結構建築工程做法。其中的建築構造為建築勒腳、內外牆體、門窗洞口、樓地麵、屋麵、挑簷、樓梯等建築部位及部件的構造。
目錄
說明
術語
輕型木結構房屋體係
輕型木結構房屋及構造要求
輕型木結構房屋體係
輕型木結構建築節點索引
基礎與上部結構連接
勒腳
牆體結構和牆麵覆闆
內外牆轉角龍骨布置和頂梁闆搭接
門窗洞口與牆骨開槽、鑽孔
過梁
石膏闆覆麵闆
內牆連接節點
掛闆飾麵外牆
砌磚飾麵外牆
抹灰飾麵外牆
麵磚飾麵外牆
非承重木骨架外牆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連接
不同氣候區牆體構造
掛闆飾麵窗洞口
砌磚飾麵窗洞口
抹灰飾麵窗洞口
麵磚飾麵窗洞口
樓地麵結構索引
樓蓋主要結構構件及樓蓋擱柵開孔開槽
組閤截麵梁與柱連接
樓蓋擱柵連接形式
樓蓋擱柵與內外牆連接
懸挑擱柵與樓蓋擱柵
樓蓋開孔、下沉樓蓋、樓麵闆布置及施釘
椽檁體係屋蓋結構布置
山牆結構布置
單坡、雙坡屋蓋結構布置
四坡屋蓋結構布置
平屋蓋
天窗結構布置
輕型木桁架體係屋蓋結構布置
常用輕型木桁架形式及適用跨度
超長超高輕型木桁架處理
輕型木桁架上弦支撐布置
輕型木桁架下弦及腹杆支撐布置
人字形通風采光窗
方形通風采光窗
輕型木桁架與牆體連接
屋麵闆布置及施釘
瀝青瓦屋麵
水泥瓦屋麵
屋蓋穿管、天窗、通風帽
露颱
挑簷
衛生間
衛浴設施定位及安裝
櫥櫃安裝
樓梯
防火分隔
多戶式住宅防火索引
分戶牆與等高樓蓋防火分隔
分戶牆與不等高樓蓋、屋蓋防火分隔
分戶牆與外牆連接防火分隔
開關、插座與穿管防火封堵
牆體構件防火和隔聲性能
樓、屋蓋構件防火和隔聲性能
梁、柱構件防火性能
膠閤木結構房屋體係
膠閤木結構房屋及構造要求
膠閤木結構房屋體係
膠閤木結構建築節點索引
基礎
梁與柱連接
梁與梁連接
梁與梁端連接
樓麵與外牆連接
隔火構造
原木結構房屋體係
原木結構房屋及構造要求
原木結構房屋體係
原木結構建築節點索引
外牆連接
內隔牆連接
牆體構件剖麵和架空木地麵
牆體木構件及傳熱係數
樓蓋與樓蓋開洞
窗洞口及窗的安裝
屋蓋構造
屋脊及屋頂通風
普通沉降原木與不沉降原木對比
工程做法
工程做法
相關技術資料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明
術語
輕型木結構房屋體係
輕型木結構房屋及構造要求
輕型木結構房屋體係
輕型木結構建築節點索引
基礎與上部結構連接
勒腳
牆體結構和牆麵覆闆
內外牆轉角龍骨布置和頂梁闆搭接
門窗洞口與牆骨開槽、鑽孔
過梁
石膏闆覆麵闆
內牆連接節點
掛闆飾麵外牆
砌磚飾麵外牆
抹灰飾麵外牆
麵磚飾麵外牆
非承重木骨架外牆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連接
不同氣候區牆體構造
掛闆飾麵窗洞口
砌磚飾麵窗洞口
抹灰飾麵窗洞口
麵磚飾麵窗洞口
樓地麵結構索引
樓蓋主要結構構件及樓蓋擱柵開孔開槽
組閤截麵梁與柱連接
樓蓋擱柵連接形式
樓蓋擱柵與內外牆連接
懸挑擱柵與樓蓋擱柵
樓蓋開孔、下沉樓蓋、樓麵闆布置及施釘
椽檁體係屋蓋結構布置
山牆結構布置
單坡、雙坡屋蓋結構布置
四坡屋蓋結構布置
平屋蓋
天窗結構布置
輕型木桁架體係屋蓋結構布置
常用輕型木桁架形式及適用跨度
超長超高輕型木桁架處理
輕型木桁架上弦支撐布置
輕型木桁架下弦及腹杆支撐布置
人字形通風采光窗
方形通風采光窗
輕型木桁架與牆體連接
屋麵闆布置及施釘
瀝青瓦屋麵
水泥瓦屋麵
屋蓋穿管、天窗、通風帽
露颱
挑簷
衛生間
衛浴設施定位及安裝
櫥櫃安裝
樓梯
防火分隔
多戶式住宅防火索引
分戶牆與等高樓蓋防火分隔
分戶牆與不等高樓蓋、屋蓋防火分隔
分戶牆與外牆連接防火分隔
開關、插座與穿管防火封堵
牆體構件防火和隔聲性能
樓、屋蓋構件防火和隔聲性能
梁、柱構件防火性能
膠閤木結構房屋體係
膠閤木結構房屋及構造要求
膠閤木結構房屋體係
膠閤木結構建築節點索引
基礎
梁與柱連接
梁與梁連接
梁與梁端連接
樓麵與外牆連接
隔火構造
原木結構房屋體係
原木結構房屋及構造要求
原木結構房屋體係
原木結構建築節點索引
外牆連接
內隔牆連接
牆體構件剖麵和架空木地麵
牆體木構件及傳熱係數
樓蓋與樓蓋開洞
窗洞口及窗的安裝
屋蓋構造
屋脊及屋頂通風
普通沉降原木與不沉降原木對比
工程做法
工程做法
相關技術資料
說實話,我是一個對建築史有些研究的普通讀者,尤其對那些能夠反映一個時代文化和科技水平的建築類型情有獨鍾。當我在書架上看到“14J924 木結構建築”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人類早期文明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構建居所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木結構建築在全球範圍內的起源和發展,它是否會梳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木結構建築演變脈絡?例如,它是否會分析古代不同民族在建造木結構房屋時所體現齣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我還好奇,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通過觀察自然、總結經驗,發展齣如此精妙的木結構體係,使其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並滿足不同功能的需求?這本書是否會討論木結構建築在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對城市形態的影響,或者在某些曆史時期,它又是如何被淘汰或改造的?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個更廣闊的視角,理解木結構建築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人類智慧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評分我是一名對自然環境和人居空間有著深刻體悟的人,我始終認為,最理想的居所應該與自然和諧共生,並且能夠為居住者帶來心靈的寜靜。書名“14J924 木結構建築”立刻讓我聯想到一種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關於建築的技術層麵,更能觸及到木結構建築所能帶來的獨特空間體驗和情感連接。它是否會探討木材的天然紋理、色彩和氣味如何影響人們的感官,從而營造齣溫暖、舒適、充滿生命力的居住環境?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利用木結構建築來實現與自然環境的融閤,比如通過大麵積的開窗、庭院設計,或者將建築巧妙地嵌入山林之中,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我對於“傢”的思考,一個以木為魂的傢,是否更能承載傢庭的溫度,是否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與土地的連接?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木結構建築的詩意描繪,或者講述一些居住在木屋中的動人故事,那將更能打動我,讓我感受到這種建築形式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情感與人文關懷。
評分我是一名業餘的木工愛好者,平日裏喜歡動手製作一些小傢具,也常常會研究一些木工的技法和曆史。當我看到“14J924 木結構建築”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可能蘊含著很多關於木材加工和結構連接的寶貴信息。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木結構連接方式,比如傳統的榫卯結構,各種節點的設計和施工要點,以及它們在承受荷載、穩定性和耐久性方麵的錶現。我個人對那些精巧復雜的榫卯結構尤為著迷,它們不僅是力學上的巧妙設計,更是藝術上的精湛錶現。此外,我也想瞭解在古代,工匠們是如何根據木材的特性,選擇閤適的加工方法,並且如何處理木材的防腐、防蟲問題,以確保建築物的長久使用。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著名木結構建築的建造過程,或者某個曆史時期木工技藝的發展演變?如果能有相關的插圖或圖紙來解釋這些技術細節,那將是再好不過的瞭,這對於我這樣的實踐者來說,將是極其寶貴的學習資源。
評分作為一個對城市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總是試圖從曆史中尋找可以藉鑒的智慧。這本書的名字“14J924 木結構建築”讓我立刻聯想到近年來全球範圍內興起的綠色建築和低碳生活理念。木材作為一種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材料,在現代建築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傳統木結構建築的介紹,更能探討木材在現代建築設計中的潛力。例如,它是否會討論現代木結構建築的結構創新,比如膠閤木(Glulam)、定嚮刨花闆(CLT)等新型木材産品在大型建築中的應用?是否會涉及木結構建築在節能減排、碳儲存方麵的優勢,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建造,讓木結構建築在美學和功能性上都能達到新的高度?我特彆想知道,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是否有機會看到更多具有現代設計感的木結構建築,它們能否在滿足高強度使用需求的同時,又能帶來溫暖、自然的居住體驗,並且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本書的標題,雖然簡練,但卻勾起瞭我對木材在當下及未來建築領域無限可能性的無限遐想。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木紋的質感搭配簡潔的字體,一眼就能看齣主題與木結構建築相關。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僅是觸碰封麵,就能感受到一種質樸而堅韌的力量。我一直對傳統木結構建築的榫卯工藝和古代工匠的智慧感到好奇,想象著他們如何在沒有現代精密工具的情況下,搭建齣如此宏偉且能經受時間考驗的建築。這本書的標題“14J924 木結構建築”本身就帶有一種探索的意味,仿佛是一個代碼,指引著我們去挖掘背後深厚的曆史和技術積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古老的木構遺跡,瞭解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木結構建築風格,比如中國的鬥拱、日本的組木,甚至是歐洲的桁架體係。我也希望能從中瞭解到,為什麼在材料選擇、結構設計、甚至風水考量上,古人會選擇木材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以及這些建築在抵禦自然災害、保溫隔熱等方麵所展現齣的獨特優勢。這本書是否會包含關於木材的種類、性能分析,以及不同木材在建築中的應用案例呢?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認知和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