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科研樓規劃與設計 | 作者 | Neil Appleton |
| 定價 | 228.00元 | 齣版社 | 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38179736 | 齣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5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大16開 | 商品重量 | 1.743Kg |
| 內容簡介 | |
| 科研建築是一種極具復雜性的建築結構,並且它必須同時滿足功能性、技術設備以及經濟成本和法律法規方麵的要求。它們代錶的是創新生産的手段——也正因為如此,科研建築的設計總是在變化發展著。 根據目前科研領域的變化,科研建築麵臨的挑戰是如何把一個高科技環境融入到一種便於溝通的布局中;如何通過空間的設計把機構本身深融入到溝通和相互作用的氛圍中。過去僵化的功能組織必將被溝通的循環機製所取代。 本書展現給我們的是,技術上的改進並不一定是的科研建築設計的關鍵, 好的科研建築設計是將研究人員定位於科學實驗過程中*創造力的媒介,科研建築不是科學傢們操控的機器,而是一種宏觀意義上的工具,同時它還是一種具有協作凝聚力、創造想象力和文化意義的建築結構。 |
| 作者簡介 | |
| 尼爾·阿普爾頓 1992年獲得皇傢墨爾本理工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一級榮譽) 2001年獲得皇傢墨爾本理工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 澳大利亞建築師協會會員 |
| 目錄 | |
| 004 編者的話EDITOR'S WORDS 006 科研與科研建築Scientific Research & Research Buildings 008 科研建築的發展階段和美國現代科研建築的誕生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Building&the; Birth of American Modern Research Buildings 008 科研建築的發展階段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Building 012 美國現代科研建築的誕生The Birth of American Modern Research Buildings 014 現代科研建築的特徵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Research Buildings 018 實驗空間的規劃和技術要求The Planning of Laboratory Spaces an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018 自然環境對科研建築提齣的要求The Requiremen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Research Buildings 022 實驗空間及附屬空間的規劃The Planning of Laboratory Spaces and the SubsidiarySpaces 046 能源與水資源的有效利用Energy and Water Efficiency 054 高效的照明和采光Efficient Lighting 058 優化通風和氣流交換率Optimis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hange Rates 064 通風櫃的優化Fume Hood Optimisation 069 消除再熱Eliminating Reheat 074 濕度的控製Humidity Control 077 安全要求Safety Requirements 083 實驗室的設計趨勢The Trend of Laboratory Design 083 建造以團隊研究為基礎的“社會型”研究空間Creating a “Social” Research Spac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084 “封閉型”空間和“開放型”空間的平衡The Balance between “Closed” Space and “Open” Space 086 創建更具人性化的靈活空間Creating a Humane and Flexible Space 088 實驗設施與電腦係統之間的空間協調The Spatial Coordination between Lab Facilities and Computer System 089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090 節能實驗室的度量標準Metrics and Benchmarks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Laboratories 090 通風度量標準Ventilation Metrics 092 製冷和供暖度量標準——實驗室的特殊考量Cooling and Heating Metrics—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Labs 093 插座負荷度量標準Plug Load Metrics 094 照明度量基準Lighting Metrics 094 如何明確和跟蹤度量標準——流程考量How to Specify and Track Metrics—Process Considerations 096 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s 100 生態科學區Ecosciences Precinct 108吉森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中心Biomedical Research Centre Seltersberg of Justus-Liebig-University Giessen 116 科伯特生物係統Koppert Biological Systems 124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約翰柯廷醫學研究院John Curtin School of Medical Research,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30洛伊癌癥研究中心The Lowy Cancer Research Centre 136奧地利科學院分子醫學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Molecular Medicine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42安達盧西亞納米醫學和生物技術中心The Andalusian Centre for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148詹尼歐基因和腫瘤研究中心GENyO Centre for Genomics and Oncological Research 154韓國考古和環境學院Korean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y & Environment 160奧爾比格河流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search of Rivers: rbigo 168德剋薩斯植物研究院Bot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asBota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as 176塞斯伯裏實驗室Sainsbury Laboratory 182芝加哥植物園——植物保護科學中心Chicago Botanic Garden – Plant Conservation Science Centre 188 亞琛工業大學e.on 能源研究中心e.on Energy Research Centre der RWTH Aachen 194 學術實驗樓Academic Laboratory Buildings 198布林埃莎學院格蘭特R多爾林科研中心Bryn Athyn College Grant R. Doering Centre for Science & Research 204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諾曼海剋曼樓Norman Hackerman Build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10科羅拉多大學科泉分校奧斯本科學工程中心Osborne Centre for Science &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Colorado Colorado Springs 216格羅寜根生命科學中心Groningen Centre for Life Sciences 224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科學樓Biological Sciences Complex,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30喬利埃特初級學院溫室Joliet Junior College Greenhouse Facility 236印第安納大學西濛廳Simon Hall at Indiana University 242 波鴻生物醫學中心BioMedizinZentrumBochum 248堪薩斯大學醫療中心——生命科學創新中心University of Kansas Medical Centre, Kansas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 Centre 256天堂榖社區大學生命科學樓Paradise Valley Community College Life Science Building 264教研釀酒廠和布施三世釀酒與食品科學實驗室Teaching and Research Winery and the August A. Busch III Brewing and Food Science Laboratory 270 索引INSEX |
| 編輯推薦 | |
| 這些科研建築讓我們領略瞭科技與建築的共融,他們賦予瞭當代科學活動在建築精神上的生命力。為讀者瞭解21世紀建築設計的趨勢提供瞭的機會。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RT}科研樓規劃與設計》吸引我的,不僅僅是那略顯專業的書名,更是它背後可能蘊含的嚴謹邏輯和前瞻視野。我一直對建築的“骨架”和“靈魂”充滿好奇,科研樓尤其如此。它們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知識孵化、科學探索的聖殿。想象一下,在 Neil Appleton 的筆下,那些綫條流暢、空間高效的科研樓是如何誕生的?它是否會探討如何平衡功能性與美學,如何利用最新的技術去優化能源效率,如何創造一個激發靈感的科研環境?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智慧的建築世界,瞭解那些看不見的規劃細節,以及那些決定著一座科研樓能否成為真正“智慧大腦”的設計理念。也許,書中會對不同學科的科研需求,如生命科學、物理學、工程學等,在空間布局、設備配置、安全防護等方麵有哪些獨特的考量,進行深入淺齣的剖析。我對這種能夠“看見”建築生命力的作品總是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給我帶來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身邊那些承載著未來希望的建築。
評分閱讀《{RT}科研樓規劃與設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索“智慧空間”構建的旅程。我一直覺得,科研樓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場所,更是一個能夠激發創新靈感、催生突破性發現的“生態係統”。 Neil Appleton 的作品,我相信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審視這個“生態係統”的構成要素。它可能會詳盡地闡述,在科研樓的設計過程中,如何將“人”——那些辛勤付齣的科研人員——的需求放在首位。例如,如何通過采光、通風、綠化等設計,來改善科研人員的工作環境,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我還在思考,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關於“可持續性”與“前瞻性”在科研樓設計中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如何建造一座既環保又能夠適應未來技術發展的科研樓,我想這一定是 Neil Appleton 重點關注的課題。
評分自從對建築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便開始搜尋那些能夠提供深度見解的專業書籍,而《{RT}科研樓規劃與設計》正是這樣一本吸引我的作品。Neil Appleton 這個名字,給我一種嚴謹、專業的印象,我猜想他對於科研樓的理解,絕不會停留在錶麵的視覺效果。更可能的是,他會深入到那些看不見的、但卻至關重要的層麵。比如,如何通過閤理的空間尺度和層高設計,來適應各種大型精密儀器的安放?又如何在一個高密度的科研環境中,保障不同實驗區域之間的相互獨立性,同時又促進跨學科的交流與閤作?我甚至在想,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建築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它們如何被應用在科研樓的建造中,以達到防火、防腐、抗震等特殊要求?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建築設計內心世界的窗戶,讓我理解那些冰冷的結構背後,是如何蘊含著對人類智慧火花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嗬護。
評分這本書,正如它的書名《{RT}科研樓規劃與設計》一樣,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氣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知識生産基地建造的“百科全書”。我總是在想,一個成功的科研樓,其設計不僅僅要滿足現有的功能需求,更要有足夠的“預見性”,能夠為未來的發展留足空間。 Neil Appleton 在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處理“變化”的設計策略?比如,如何設計靈活可變的實驗室布局,以適應不斷更新的科研設備和研究方嚮?又或者,是否會討論一些關於“安全”與“效率”的平衡藝術?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那些隱藏在建築圖紙背後的智慧,是如何將看似零散的需求,凝聚成一個功能完善、高效運作的整體。這是一種對專業領域深耕細作的體現,也是對讀者智識的一次有力拓展。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RT}科研樓規劃與設計》在我的書架上占據瞭一個特彆的位置,它代錶著一種對極緻追求的嚮往。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科研樓,其設計理念必須超越單純的物理空間,而要深入到科研人員的思維模式和工作習慣之中。Neil Appleton 作為作者,我非常好奇他會如何解讀“規劃”與“設計”這兩個看似緊密實則又有區彆的概念。是先有宏觀的區域功能劃分、整體流綫設計,再到微觀的實驗室布局、設備管綫預埋?還是在設計的初期,就將各種科研場景的細節考量融入其中,從而反哺規劃?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可能性:是否會提及關於模塊化設計、可變性空間,以應對未來科研方嚮的不確定性?是否會探討如何巧妙地引入自然光,又如何在高標準的潔淨度、通風係統下,讓使用者感受到舒適和便利?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建築師,帶領我一層一層剝開科研樓的“外衣”,去觸碰它跳動著的“心髒”,理解它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細胞”所承載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