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 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 |
| 【标准编号】 | TB 10005-2010 |
| 【标准名称】 |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
| 【英文名称】 | Code for durability design on concrete structure of railway |
| 【出版单位】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中标分类】 | > > |
| 【代替标准】 | |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
| 【起草单位】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 【发布日期】 | 2010年12月20日 |
| 【实施日期】 | 2010年12月20日 |
| 【出版日期】 | 2011年6月 |
| 【开本页数】 | 32 开 / 88 页 |
| 【标准定价】 | 16.00 元 |
|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普通混凝土施工的铁路混凝土结构在碳化环境、氯盐环境、化学侵蚀环境、盐类结晶破坏环境、冻融破坏环境和磨蚀环境等常见环境作用下的耐久性设计。 铁路混凝土结构在其他特殊环境作用下的耐久性设计,应事先通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证。 |
对于我这样一位刚刚接触铁路工程设计领域的新人来说,《TB 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无疑是一本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接触过混凝土材料学和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但对于铁路这种特殊且对耐久性要求极高的工程领域,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规范条文汇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娓娓道来铁路混凝土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来应对这些挑战。书中对混凝土的性能劣化机理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分析,例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碱骨料反应”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解释了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混凝土结构可能造成的损害,以及在设计阶段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骨料来规避这一风险。这让我意识到,看似微小的材料选择,在铁路工程的百年大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规范条文的应用。例如,书中关于“疲劳性能”的章节,通过分析既有铁路桥梁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的损伤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验算方法和设计建议。这让我明白了,铁路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考虑静载荷,更要关注动态荷载带来的长期累积效应。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清晰,从总则到具体的性能要求,再到材料选择和设计方法,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对于初学者而言,虽然有些术语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整体上循序渐进,易于掌握。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从宏观层面考虑铁路混凝土结构的长远发展,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来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铁路工程的设计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铁路建筑的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了铁路基础设施能够承受时间和环境考验的隐形因素。《TB 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铁路混凝土结构“长寿”的奥秘。 书中在“性能指标”的章节中,详细阐述了铁路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服役条件下需要达到的各项性能标准。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耐久性等级”的划分,以及不同等级下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例如,在桥梁、隧道等重要构筑物的设计中,书中明确规定了混凝土需要具备的抗渗、抗冻融、抗裂等性能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验收标准。这让我意识到,铁路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其承担的荷载、所处的环境以及预期的使用年限,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和材料选择。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设计方法”部分所展示的系统性。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设计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考虑“钢筋锈蚀”的防护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包括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碱度、含气量等,并提出了多种防护措施,如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采用电化学保护技术等。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钢筋锈蚀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每一章节的内容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到了规范的条文,更是理解了规范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通往铁路混凝土结构设计领域的一扇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工程领域。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桥梁结构加固与维护的老工程师,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指导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权威性技术文献。《TB 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久违的惊喜,它所涵盖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混凝土老化”的章节。混凝土在自然环境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老化,其性能会发生衰减。书中详细分析了影响混凝土老化的各种因素,比如碳化、盐侵蚀、冻融循环等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模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加固现有桥梁时,准确评估其剩余耐久性是制定加固方案的基础。书中提供的这些理论指导,能够帮助我更科学地判断混凝土结构的健康状况,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加固,从而节省成本并确保加固效果。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耐久性设计理念”的阐述。它强调了耐久性设计不仅仅是满足规范的最低要求,更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性能表现。书中提出的“耐久性设计等级”概念,以及不同等级对应的设计指标和防护措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设计思路。这对于我处理一些复杂的老旧铁路桥梁项目非常有启发。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特殊的耐久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高寒地区的特殊耐久性要求,以及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防护措施。这些内容都极具针对性,能够为我解决不同地域和环境下的工程难题提供直接的参考。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都非常高,它不仅仅是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宝贵的工程智慧的结晶。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相信我能够进一步提升在铁路混凝土结构加固与维护领域的工作水平。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铁路工程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在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的创新。这次有幸阅读《TB 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让我对铁路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书中在“耐久性设计”的章节中,提出了许多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防护层设计”的讨论。在铁路交通日益繁忙、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混凝土结构免受外界因素的侵蚀,是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防护层的类型,如涂料、防水层、防渗层等,并针对不同的侵蚀因素,给出了具体的选择和施工建议。例如,针对严寒地区融雪剂的侵蚀,书中推荐使用高性能的环氧树脂涂料,并详细阐述了其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这对于我负责的几条位于北方的线路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书中在“材料选择”方面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参考信息。它不仅列举了各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指标,还对其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注意到书中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详细介绍了其在提高混凝土强度、抗渗性、抗冻性等方面的优势。例如,通过采用低碱性水泥、高性能减水剂以及粉煤灰、硅灰等掺合料,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从而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翔实,涵盖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规范,还结合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参考。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铁路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还能够掌握更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材料应用技术,为我未来的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铁路工程师,我一直关注着混凝土结构在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表现。最近入手了这本《TB 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抱着极大的期待想要深入了解,希望能为我正在负责的几条高寒地区铁路项目提供指导。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冻融循环、融雪剂侵蚀以及氯离子渗透等对混凝土结构潜在危害的分析。书中对这些因素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材料选择建议。例如,在抗冻融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混凝土的含气量、水灰比以及选择合适的骨料来提高其抵抗冻融破坏的能力。对于融雪剂的侵蚀,书中给出了具体的限制要求,并推荐了使用抗侵蚀外加剂或采用表面防护层的方案。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书中内容十分贴合实际工程中的痛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相当紧密。 此外,书中还对混凝土的徐变、收缩以及钢筋锈蚀等长期性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注意到书中不仅列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模型,还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我们进行精确的设计计算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钢筋锈蚀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技术手段,例如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采用阻锈剂等。这些内容为我优化设计方案,延长铁路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新视角。书中严谨的科学论证,详实的数据支撑,以及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度剖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情况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应用,但其所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无疑是高水平的。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这本书的理念,能够显著提升我所参与项目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水平,为铁路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