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忠太著的《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从地理、气候、风俗、文化、宗教、历史、建筑等多个侧面记述了晚清时期整个中国的人文风貌。*为难得的是,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对中国各类建筑的考察、记录、历史研究等资料,得以保存至今,乃难得的中国建筑文物的记录。其中许多资料于**的中国都已难以搜寻。因此,本书的翻译出版便显得极为珍贵。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 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地进行建 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 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 、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 ,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 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 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 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 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伊东忠太(1867-1954),日本**建筑史学家。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是*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东洋建筑之研究》《法隆寺》等。有《伊东忠太建筑文献》(六卷)。伊东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有『工学泰斗』和『建筑巨人』之称。
编者序
中国纪行【一】
一、绪言
二、旅行路线
三、中圈地理
四、北方、中部与南方
五、气候与动植物
六、中国历史
七、中国旅行常识
(一)度量衡
(二)通货
(三)道路
八、宗教
九、建筑物
十、喇嘛教寺庙
十一、佛寺·道观·祠庙
十二、汤山
十三、明陵
十四、居庸关及八达岭
十五、怀来县
十六、土木堡
十七、鸡鸣驿
十八、宣化府
十九、张家口
二十、台水
二十一、山西高原
二十二、大同府与云冈
二十三、应州
二十四、茄越口·铁吉岭·繁畴县
二十五、五台山
二十六、龙泉关
二十七、直隶平原
二十八、从曲阳到定州
二十九、经芦汉铁路往北京
中国纪行【二】
一、始发北京
二、涿州
三、保定府
四、正定府
五、栾城县及赵州
六、栢乡县及内邱县
七、顺德府
八、沙河县
九、邯郸县
十、磁州
十一、彰德府
十二、汤阴县
十三、淇县及卫辉府
十四、延津县
十五、开封府
购买这套《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纯粹是出于对历史的好奇心,没想到《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这本能够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伊东忠太先生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中国建筑深深的着迷和尊重。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一种文化的对话。他用建筑学的语言,结合他自己国家的建筑传统,去解读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一些关于建筑结构、材料运用的分析,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但配合着清晰的图示,也能大致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境”的理解,他似乎能够透过冰冷的砖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这不仅仅是一本考察笔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的生动记录。
评分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建筑史很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涌现了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伊东忠太先生的这本《中国纪行》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珍贵的史料。他以一个日本建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各地,尤其是当时的北平和江南地区的建筑进行了深入考察。书中描绘的那些早已消失的旧时风貌,通过他的文字和照片,又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想象到他当年在烈日下、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里,一丝不苟地测量、绘制、记录的情景。他不仅关注了那些皇家建筑和寺庙道观,还对民居、园林、甚至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都有所提及,这使得他的考察报告更加全面和立体。透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近代中国建筑景观,也对当时中国建筑在亚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就像是给历史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国截然不同的模样。伊东忠太先生在书中对当时中国城镇的描绘,那些古老的街道、石板路,以及那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建筑,都仿佛带着时间的尘埃,扑面而来。他对于建筑细节的描写,例如屋脊上的琉璃瓦,门窗上的雕花,甚至是建筑材料的选择,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考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比如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南方建筑的精巧细腻,这种对比让我们对中国地域建筑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附带的老照片,更是珍贵的历史影像,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貌,也让我们对伊东忠太先生的考察工作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建筑学的考察报告,更是一份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民族记忆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次购买的这套《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真的是太惊喜了!尤其是这本《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伊东忠太先生的笔触朴实而真诚,他记录的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寺庙宫殿,还有一些隐藏在街巷角落里的寻常建筑,那种对中国民间建筑的关注,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他写到在某个南方小镇,看到一家古老的民居,屋檐下的燕子窝,门前摆放的石磨,这些细节的描写,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书中的插图,无论是手绘的草图还是拍摄的照片,都极其珍贵,能够直观地展示伊东忠太先生的考察成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描述,那种对细节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建筑大师的严谨和专业。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很多我曾经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被忽略的美丽建筑,伊东忠太先生的考察,恰恰是用一种专业而深情的目光,去记录和保存了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经典的排版方式,瞬间就把人拉回到上个世纪初。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细腻的钢笔画和相机拍摄的老照片,虽然有些已经褪色,但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建筑的巍峨与精美。伊东忠太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在娓娓道来,他对于每一个建筑的观察都极其细致入微,从整体的布局到细部的雕饰,都充满了建筑师独到的视角。读他的手记,不仅仅是在看建筑,更是在体验他当时的考察过程,感受他面对异域文化和古老建筑时的惊喜、困惑与思考。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跳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融入了日本建筑学的背景,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和思考,让古代中国建筑的魅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让我们对“中国风”在亚洲建筑史上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