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学
  • 伊东忠太
  • 中国
  • 近代
  • 海外涉华
  • 艺文图志
  • 旅行
  • 考察
  • 手记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13254
商品编码:2879224868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 作者:(日)伊东忠太|编者:张明杰|译者:薛雅明//王铁钧
  • 定价:88
  • 出版社:中国画报
  • ISBN号:978751461325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91
  • 字数:18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伊东忠太著的《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从地理、气候、风俗、文化、宗教、历史、建筑等多个侧面记述了晚清时期整个中国的人文风貌。*为难得的是,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对中国各类建筑的考察、记录、历史研究等资料,得以保存至今,乃难得的中国建筑文物的记录。其中许多资料于**的中国都已难以搜寻。因此,本书的翻译出版便显得极为珍贵。

内容提要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 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地进行建 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 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 、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 ,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 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 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 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 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伊东忠太(1867-1954),日本**建筑史学家。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是*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著作包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东洋建筑之研究》《法隆寺》等。有《伊东忠太建筑文献》(六卷)。伊东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有『工学泰斗』和『建筑巨人』之称。

目录

编者序
中国纪行【一】
一、绪言
二、旅行路线
三、中圈地理
四、北方、中部与南方
五、气候与动植物
六、中国历史
七、中国旅行常识
(一)度量衡
(二)通货
(三)道路
八、宗教
九、建筑物
十、喇嘛教寺庙
十一、佛寺·道观·祠庙
十二、汤山
十三、明陵
十四、居庸关及八达岭
十五、怀来县
十六、土木堡
十七、鸡鸣驿
十八、宣化府
十九、张家口
二十、台水
二十一、山西高原
二十二、大同府与云冈
二十三、应州
二十四、茄越口·铁吉岭·繁畴县
二十五、五台山
二十六、龙泉关
二十七、直隶平原
二十八、从曲阳到定州
二十九、经芦汉铁路往北京
中国纪行【二】
一、始发北京
二、涿州
三、保定府
四、正定府
五、栾城县及赵州
六、栢乡县及内邱县
七、顺德府
八、沙河县
九、邯郸县
十、磁州
十一、彰德府
十二、汤阴县
十三、淇县及卫辉府
十四、延津县
十五、开封府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景观研究:多维视角下的历史考察 丛书概述: “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旨在汇集和整理近代以来,西方及日本等海外学者、旅行家、艺术家和传教士等群体对中国社会、文化、艺术、建筑、风俗乃至社会变迁留下的文字记录、图像资料和考察笔记。这些一手文献以其独特的“他者”视角,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历史转型期的社会面貌、文化冲突与融合、城市空间的演变以及知识体系的输入与重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材料。本丛书力求通过严谨的整理、详尽的校注与深入的解读,展现一个多面、复杂且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图景,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史、文化史、城市史及中外关系史的珍贵资源库。 分册精选推荐: 以下推荐的书籍,均属于该系列丛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记录和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景观,但其内容与《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所聚焦的特定建筑考察视角存在显著区别,侧重于更广泛的社会观察、风俗记录、旅行见闻、或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 --- 1. 《庚子西使见闻录:一位西方外交官的清末考察实录》 内容侧重: 晚清政治生态与条约体系下的社会观察 本书收录了某西方驻华使馆高级外交官在清末光绪年间,随同使团或以私人身份游历中国北方及部分沿海省份的详尽考察报告和私人信札汇编。该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高级政治观察者的视角。它不像建筑师那样聚焦于结构与美学,而是着重记录了清廷的权力运作、官僚体系的运行效率、地方士绅与民间阶层的互动模式,以及西方势力渗透下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松动与调整。 重点内容包括:对总理衙门、海关等新式机构的运作机制的深度剖析;对特定省份(如直隶、山东)的赋税征收、地方治安和水利工程的记录;以及对中国精英阶层对西学的接受程度和内部争议的观察。书中配有大量当时拍摄的肖像照和场景速写,展现了宫廷仪式、官府场景、以及市井生活的真实瞬间。它提供了从权力结构和国际关系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独特窗口,与专注于建筑实地测绘和风格分析的考察手记形成鲜明对比。 --- 2. 《江南烟云图:英国传教士镜头下的清末民初风俗志》 内容侧重: 特定地域的民间信仰、生活习俗与日常生活美学 本书精选自一组英国新教传教士在1900年至1920年间,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南、浙江部分地区)拍摄和记录的大量图文资料。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人”与“生活”。书中详尽描绘了当地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庙会祭典、传统手工业作坊的生产过程,以及农家、茶肆、戏园等公共空间的日常景象。 与侧重于分析建筑形制、材料、结构逻辑的专业考察不同,本书的图文更富有人文关怀和人类学色彩。它详细记录了服饰的细微变化、不同阶层饮食习惯的差异、民间戏剧的曲牌与扮相,以及对地方神祇的崇拜方式。这些记录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一个真实的、活着的中国”,其价值在于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抢救性记录,而非对既有建筑体系的学术梳理。 --- 3. 《帝国余晖与新潮涌动:日本学者对民初城市空间的考察报告》 内容侧重: 城市空间改造、商业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引入 该书汇集了多位日本学者在民国初年(约1912-1927年间)对上海、天津、汉口等重要通商口岸城市进行的社会学与地理学联合考察报告。其视角集中于近代城市化的冲击与新旧空间的交替。考察对象不再是传统的宫殿或寺庙,而是邮局、电报局、火车站、有轨电车线路、租界与华界交接处的商业街区,以及新兴的工商业区。 报告中包含了详细的城市地图测绘、交通流量统计、商业区地价估算等数据,分析了新式公共设施如何重塑城市功能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动线。这种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社会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早期应用,强调效率、功能性与经济活动对空间结构的影响。这与伊东忠太专注于考察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精神”和“象征意义”的研究路径截然不同,前者关注“当下”的变动和“未来”的潜力,后者则侧重于“过去”的积累与“永恒”的价值。 --- 4. 《清代地方志中的水利与社会控制:基于<水利志>的文本分析》 内容侧重: 制度史与技术史的交叉研究:水利工程与地方治理 本书是一项严谨的文献学与技术史研究成果。它聚焦于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各省州县志书中的“水利”部分,通过对数千部地方志中关于河道治理、堤坝修建、漕运维护、水灾应对的文字进行系统性文本挖掘与比较分析,重构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早期国家水利工程的组织模式、技术传统与社会动员机制。 该研究不涉及现场的建筑测绘或美学评价,而是通过对官方文书和地方记载的梳理,揭示水利系统如何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稳定农业生产和管理社会秩序的核心技术与制度支柱。本书为理解近代中国在面对大规模水患时,其传统技术与治理能力的边界提供了制度层面的深度解读,与建筑考察中的实体性研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领域。 --- 结语 “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通过收录上述及其他类似文献,力求提供一个由多重眼睛、多种学科视角构建的近代中国图像。这些分册,无论侧重于政治外交、民间风俗、城市地理,还是制度技术,都与《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中详尽的日式美学批判和建筑结构分析形成了互补,共同描绘出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复杂切片。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套《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纯粹是出于对历史的好奇心,没想到《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这本能够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伊东忠太先生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中国建筑深深的着迷和尊重。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一种文化的对话。他用建筑学的语言,结合他自己国家的建筑传统,去解读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一些关于建筑结构、材料运用的分析,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但配合着清晰的图示,也能大致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境”的理解,他似乎能够透过冰冷的砖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这不仅仅是一本考察笔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的生动记录。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建筑史很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涌现了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伊东忠太先生的这本《中国纪行》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珍贵的史料。他以一个日本建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各地,尤其是当时的北平和江南地区的建筑进行了深入考察。书中描绘的那些早已消失的旧时风貌,通过他的文字和照片,又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想象到他当年在烈日下、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里,一丝不苟地测量、绘制、记录的情景。他不仅关注了那些皇家建筑和寺庙道观,还对民居、园林、甚至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都有所提及,这使得他的考察报告更加全面和立体。透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近代中国建筑景观,也对当时中国建筑在亚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就像是给历史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国截然不同的模样。伊东忠太先生在书中对当时中国城镇的描绘,那些古老的街道、石板路,以及那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建筑,都仿佛带着时间的尘埃,扑面而来。他对于建筑细节的描写,例如屋脊上的琉璃瓦,门窗上的雕花,甚至是建筑材料的选择,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考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比如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南方建筑的精巧细腻,这种对比让我们对中国地域建筑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附带的老照片,更是珍贵的历史影像,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貌,也让我们对伊东忠太先生的考察工作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建筑学的考察报告,更是一份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民族记忆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次购买的这套《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真的是太惊喜了!尤其是这本《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伊东忠太先生的笔触朴实而真诚,他记录的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寺庙宫殿,还有一些隐藏在街巷角落里的寻常建筑,那种对中国民间建筑的关注,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他写到在某个南方小镇,看到一家古老的民居,屋檐下的燕子窝,门前摆放的石磨,这些细节的描写,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书中的插图,无论是手绘的草图还是拍摄的照片,都极其珍贵,能够直观地展示伊东忠太先生的考察成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描述,那种对细节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建筑大师的严谨和专业。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很多我曾经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被忽略的美丽建筑,伊东忠太先生的考察,恰恰是用一种专业而深情的目光,去记录和保存了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郁的历史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经典的排版方式,瞬间就把人拉回到上个世纪初。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细腻的钢笔画和相机拍摄的老照片,虽然有些已经褪色,但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建筑的巍峨与精美。伊东忠太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在娓娓道来,他对于每一个建筑的观察都极其细致入微,从整体的布局到细部的雕饰,都充满了建筑师独到的视角。读他的手记,不仅仅是在看建筑,更是在体验他当时的考察过程,感受他面对异域文化和古老建筑时的惊喜、困惑与思考。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跳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融入了日本建筑学的背景,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和思考,让古代中国建筑的魅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让我们对“中国风”在亚洲建筑史上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