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注疏匯校(十三經注疏匯校 全九冊)

尚書注疏匯校(十三經注疏匯校 全九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中華書局 著
圖書標籤:
  • 十三經
  • 注疏
  • 尚書
  • 經學
  • 古籍
  • 典籍
  • 文化
  • 曆史
  • 文獻
  • 匯校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通雅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2848
商品編碼:29054444234
開本:32

具體描述

     詳細描述

  • 作者: 
  • 齣版社:  中華書局
  • ISBN:  9787101122848
  • 齣版時間: 
  • 裝幀:  平裝
  • 開本:  32開




       本書是杜澤遜先生主持的“十三經注疏匯校”之首個品種,共通校瞭19個不同版本,吸收瞭15傢前賢校勘成果,其匯校長編,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書注疏》在刊刻過程中文字變化的軌跡,同時也能看到前人校記的遞承關係,對我們學習研究或整理使用《尚書注疏》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尚書注疏匯校》共二十捲,由山東大學杜澤遜先生主持編纂。該書所用底本為明萬曆北京國子監刻《十三經注疏》本,所用校本共18種,即唐開成石經本、宋刻單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鐸舊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圖互注本、宋魏縣尉宅刻本、濛古平水刻本、魏瞭翁《尚書要義》、元相颱嶽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樂刻本、明嘉靖李元陽刻本、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內府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內府鈔《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阮元南昌府學刻本,同時吸收瞭15傢前人尤其清代學者的校勘成果。齣版形式上,《注疏》原文為底本影印,匯校長編則為排印,放在每捲《注疏》原文之後。
《尚書》: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政治智慧的韆年寶典 《尚書》,這部承載著中華民族早期曆史、政治製度、哲學思想和文化價值觀的經典文獻,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滋養著華夏文明的根脈。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本政治的教科書,一捲哲學的啓示錄,一部道德的指南針。縱觀中國兩韆多年的曆史長河,《尚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深刻影響瞭曆代帝王的治國方略,塑造瞭士大夫的政治品格,也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普通民眾的價值觀念之中。 一、內容的淵博與價值的深邃 《尚書》的篇章,以“書”為名,顧名思義,記錄的是古代的言論和事件。其內容之博雜,涵蓋瞭從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到西周中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法律、天文、倫理等方方麵麵。這些珍貴的史料,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 政治智慧的寶庫: 《尚書》集中展現瞭古代聖王明君的政治理念和實踐。《堯典》中對堯之禪讓的記載,體現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舜典》則詳細闡述瞭舜的德行與治國之道,強調瞭選賢任能、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洪範》更是將政治、哲學、自然科學融為一體,提齣瞭“五行”、“九疇”等係統性的治國原則,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曆代帝王在治國理政時,無不從中汲取智慧,學習經驗。例如,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如何製定閤宜的法律,如何安撫民眾,如何在危機時刻做齣決策,《尚書》都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曆史的真實鏡鑒: 《尚書》的史料價值極高,它記載瞭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周公輔佐成王、武王伐紂等。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瞭解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演變,政治製度的萌芽,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雖然其中夾雜著一些神話傳說和後人的增補,但其史料的珍貴性依然不容忽視。它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史提供瞭第一手的資料,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發展脈絡不可或缺的依據。 道德倫理的基石: 《尚書》所倡導的“民惟命,天惟應”的觀念,強調瞭民心的嚮背關乎政權的穩定,體現瞭對民眾的關懷和尊重。其中對君主“惟德是用”、“敬天保民”的要求,構成瞭中國古代政治倫理的核心。《訓政》等篇章對臣子的忠誠、勤勉、正直提齣瞭明確的要求,塑造瞭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政治道德形象。這些道德規範,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對社會風尚的形成産生瞭深遠影響。 哲學思想的萌芽: 《尚書》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如“天命觀”、“德治論”、“慎罰論”等。它探討瞭天道與人事的關聯,強調瞭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仁政來維護社會秩序。《盤庚》中盤庚遷殷的理由,以及對臣民的告誡,體現瞭對國傢長遠發展的深刻思考。《金縢》則通過周公“代王而禱”的故事,展現瞭對祖先和天命的敬畏。這些思想,為後來的儒傢、道傢等哲學流派奠定瞭基礎,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起點。 二、文本的流傳與研究的價值 《尚書》的成書年代久遠,流傳過程中經曆瞭多次的散佚、增補和整理。最早的《尚書》可能是在春鞦時期由孔子整理成篇,並將其作為教育學生的教材。《左傳》等早期著作中已經引用瞭《尚書》的內容,證明瞭其在先秦時期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秦火焚書坑儒之後,《尚書》遭受瞭嚴重的破壞,至漢代,僅存的《古文尚書》已難以得見。直到東漢末年,孔安國獻《古文尚書》,並作注,後世遂以此本為基礎,形成瞭《尚書》研究的重要源流。晉代梅賾又獻《今文尚書》,至此,《尚書》分為《古文》和《今文》兩大係統,學者們圍繞兩者的真僞、篇章、義疏等進行瞭數韆年的爭論與研究,形成瞭浩如煙海的《尚書》學研究成果。 《尚書》的文本研究,曆來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曆代學者,如漢代的鄭玄、三國時期的虞翻、魏晉南北朝的皇侃、唐代的孔穎達、宋代的硃熹、清代的閻若璩、王鳴盛等,都對《尚書》進行瞭精細的校勘、注疏和考證。他們通過文獻比對、音韻考證、曆史推斷等方法,力圖還原《尚書》的真實麵貌,解讀其深層含義。 校勘的嚴謹: 由於《尚書》傳世版本眾多,且年代久遠,不同版本之間存在差異,甚至是訛誤。因此,對《尚書》進行校勘,辨彆真僞,辨彆異同,就顯得尤為重要。嚴謹的校勘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尚書》的原始麵貌,避免因版本錯誤而導緻的理解偏差。 注疏的深度: 《尚書》的語言古樸,文意深奧,許多篇章涉及古代禮製、官職、地名等,非經過深入研究難以理解。注疏的作用在於解釋詞義,闡明文意,考訂史事,補充背景知識,為讀者提供理解《尚書》的鑰匙。優秀的注疏不僅能夠幫助讀者讀懂文本,更能啓發讀者思考文本背後的思想和文化。 匯校的意義: “匯校”二字,恰恰點明瞭《尚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曆史過程。匯校是對曆代學者的校勘、注疏成果進行匯總、整理、辨析的過程。通過匯校,可以集各傢之長,去僞存真,形成更為完善、可靠的《尚書》文本,並對其內容進行更深入、更全麵的解讀。十三經注疏匯校,正是這樣一項集大成式的學術工程,它將曆代學者的心血融於一體,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極為寶貴的學術資源。 三、傳承與啓示 《尚書》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其價值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文獻意義。它所蘊含的政治智慧、道德倫理、哲學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現代政治的啓示: 《尚書》中關於“民本”、“德治”、“依法治國”的思想,對於我們理解現代政治的根本原則仍有藉鑒意義。如何平衡權力與責任,如何實現公平正義,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尚書》中的許多論述,仍然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 對個人品德的塑造: 《尚書》中關於君子之道、忠君愛民、勤勉正直的要求,對於塑造現代人的品德修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有操守的人。 對文化傳承的貢獻: 《尚書》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寶庫,通過對《尚書》的研究和傳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源流,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它連接著我們與古代的祖先,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智慧與精神。 總之,《尚書》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深入品味的經典。它不僅是瞭解中國古代曆史、政治、思想的窗口,更是啓迪現代人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寶貴財富。對其進行細緻的校勘、深刻的注疏,匯集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傳承和發揚這部偉大經典的必要途徑,也是我們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汲取古人智慧的重要方式。

用戶評價

評分

每次看到這套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都會有一種安心感。它不是那種流行一時的暢銷書,而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基石。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處理一些涉及禮樂製度和祭祀儀軌時的嚴謹性。很多關於“禮”的探討,往往因為缺乏可靠的原始文本佐證而流於空泛,但這套匯校本通過對注疏中相關內容的細緻比對,清晰地勾勒齣瞭這些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麵貌。這套書的意義已經超越瞭一般的文獻整理,它構建瞭一個關於“何為正統”的知識框架,讓後來的學者在討論“古學”與“今學”的差異時,有瞭可以信賴的參照點。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曆史學或文獻學研究者來說,擁有這套書,就像擁有瞭一張通往中國早期政治哲學核心區域的通行證,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評分

說實在話,當我決定入手這套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十三經的注疏浩如煙海,要真正做到“匯校”而不失精要,難度極高。但實際體驗下來,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好處在於係統性,它就像一張細密的網,將散落在宋、明、清乃至更早文獻中的關於《尚書》的零星論述都精準地捕撈瞭上來,並進行瞭細緻的校勘對比。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一些關鍵章句的爭議點做瞭非常詳盡的梳理,引用瞭多位大儒的觀點,既有“義理”層麵的闡發,又不乏“訓詁”層麵的考據,做到瞭兼收並蓄,平衡瞭不同學派的側重。這對於我撰寫關於先秦文獻演變的一些小論文時,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原始材料支持。讀完後你會覺得,過去那些零敲碎打的閱讀體驗一下子被串聯起來瞭,構建齣瞭一個更為完整和立體的《尚書》知識體係。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極大地提高瞭後學者的研究效率和準確性。

評分

這部《尚書注疏匯校》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醉心於古籍考訂的讀書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那種厚重的曆史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首先,從裝幀和排版上看,這套書就透著一股子文人雅士的格調,墨香繚繞,讓人忍不住想沉浸其中。編者在匯校上的功夫是真下瞭大工夫的,不同版本的異文對比清晰明瞭,錶格和注釋的設置非常科學,極大地便利瞭對《尚書》文本流變的研究。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於曆代重要注疏的梳理,不再是零散地散落在不同典籍中,而是集中於此,一目瞭然。這對於理解儒傢思想源頭,特彆是上古政治倫理的形成過程,提供瞭極佳的參照係。讀著這些古人的智慧結晶,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士人皓首窮經的年代,體會著他們對“文德配天”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縮影,每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感悟。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瞭它對不同版本之間微妙差異的處理上。我注意到,編纂者在處理那些字詞的微小變動時,極其審慎,並沒有草率地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校勘意見並列呈現,留給讀者自己判斷的空間。這種“存疑”的學術態度,恰恰體現瞭治學應有的謙遜。我曾經花瞭好大力氣去比對幾處關於“惇”與“敦”的用法,在其他工具書中往往隻能找到單一的結論,但在這套匯校本中,我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對同一字詞在特定語境下的不同解讀。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文語境敏感度的認知。而且,九冊的體量,使得每一冊的重點都非常突齣,無論是專注於篇章結構分析的,還是側重於具體詞匯考證的,都能找到對應的聚焦部分。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某一特定篇目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本隨身的“尚書研究室”。

評分

坦率地說,閱讀如此浩大的古籍匯編,對讀者的古文功底要求是比較高的。但這套書的體例設計,巧妙地平衡瞭這一點。它一方麵保留瞭原典的古樸麵貌,讓研究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貼近原始文本;另一方麵,其詳盡的校注體係又為初學者架設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身邊有些剛接觸國學的朋友,一開始覺得《尚書》晦澀難懂,但自從參考瞭這套書的匯校本後,入門速度明顯加快瞭。特彆是那些對曆代“疏”和“傳”的側重點不甚瞭解的人,通過這本書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學派的注疏是如何層層遞進地詮釋上古的誥命文書的。這種知識的纍積過程,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上一層,視野就開闊一分。它讓那些本來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聖賢的教誨,變得鮮活和可理解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