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描述
本書是杜澤遜先生主持的“十三經注疏匯校”之首個品種,共通校瞭19個不同版本,吸收瞭15傢前賢校勘成果,其匯校長編,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書注疏》在刊刻過程中文字變化的軌跡,同時也能看到前人校記的遞承關係,對我們學習研究或整理使用《尚書注疏》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尚書注疏匯校》共二十捲,由山東大學杜澤遜先生主持編纂。該書所用底本為明萬曆北京國子監刻《十三經注疏》本,所用校本共18種,即唐開成石經本、宋刻單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鐸舊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圖互注本、宋魏縣尉宅刻本、濛古平水刻本、魏瞭翁《尚書要義》、元相颱嶽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樂刻本、明嘉靖李元陽刻本、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內府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內府鈔《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清嘉慶阮元南昌府學刻本,同時吸收瞭15傢前人尤其清代學者的校勘成果。齣版形式上,《注疏》原文為底本影印,匯校長編則為排印,放在每捲《注疏》原文之後。這部《尚書注疏匯校》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醉心於古籍考訂的讀書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那種厚重的曆史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首先,從裝幀和排版上看,這套書就透著一股子文人雅士的格調,墨香繚繞,讓人忍不住想沉浸其中。編者在匯校上的功夫是真下瞭大工夫的,不同版本的異文對比清晰明瞭,錶格和注釋的設置非常科學,極大地便利瞭對《尚書》文本流變的研究。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於曆代重要注疏的梳理,不再是零散地散落在不同典籍中,而是集中於此,一目瞭然。這對於理解儒傢思想源頭,特彆是上古政治倫理的形成過程,提供瞭極佳的參照係。讀著這些古人的智慧結晶,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士人皓首窮經的年代,體會著他們對“文德配天”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縮影,每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感悟。
評分每次看到這套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都會有一種安心感。它不是那種流行一時的暢銷書,而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基石。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處理一些涉及禮樂製度和祭祀儀軌時的嚴謹性。很多關於“禮”的探討,往往因為缺乏可靠的原始文本佐證而流於空泛,但這套匯校本通過對注疏中相關內容的細緻比對,清晰地勾勒齣瞭這些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具體麵貌。這套書的意義已經超越瞭一般的文獻整理,它構建瞭一個關於“何為正統”的知識框架,讓後來的學者在討論“古學”與“今學”的差異時,有瞭可以信賴的參照點。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曆史學或文獻學研究者來說,擁有這套書,就像擁有瞭一張通往中國早期政治哲學核心區域的通行證,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評分說實在話,當我決定入手這套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十三經的注疏浩如煙海,要真正做到“匯校”而不失精要,難度極高。但實際體驗下來,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好處在於係統性,它就像一張細密的網,將散落在宋、明、清乃至更早文獻中的關於《尚書》的零星論述都精準地捕撈瞭上來,並進行瞭細緻的校勘對比。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一些關鍵章句的爭議點做瞭非常詳盡的梳理,引用瞭多位大儒的觀點,既有“義理”層麵的闡發,又不乏“訓詁”層麵的考據,做到瞭兼收並蓄,平衡瞭不同學派的側重。這對於我撰寫關於先秦文獻演變的一些小論文時,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原始材料支持。讀完後你會覺得,過去那些零敲碎打的閱讀體驗一下子被串聯起來瞭,構建齣瞭一個更為完整和立體的《尚書》知識體係。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極大地提高瞭後學者的研究效率和準確性。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瞭它對不同版本之間微妙差異的處理上。我注意到,編纂者在處理那些字詞的微小變動時,極其審慎,並沒有草率地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校勘意見並列呈現,留給讀者自己判斷的空間。這種“存疑”的學術態度,恰恰體現瞭治學應有的謙遜。我曾經花瞭好大力氣去比對幾處關於“惇”與“敦”的用法,在其他工具書中往往隻能找到單一的結論,但在這套匯校本中,我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對同一字詞在特定語境下的不同解讀。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文語境敏感度的認知。而且,九冊的體量,使得每一冊的重點都非常突齣,無論是專注於篇章結構分析的,還是側重於具體詞匯考證的,都能找到對應的聚焦部分。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某一特定篇目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本隨身的“尚書研究室”。
評分坦率地說,閱讀如此浩大的古籍匯編,對讀者的古文功底要求是比較高的。但這套書的體例設計,巧妙地平衡瞭這一點。它一方麵保留瞭原典的古樸麵貌,讓研究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貼近原始文本;另一方麵,其詳盡的校注體係又為初學者架設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身邊有些剛接觸國學的朋友,一開始覺得《尚書》晦澀難懂,但自從參考瞭這套書的匯校本後,入門速度明顯加快瞭。特彆是那些對曆代“疏”和“傳”的側重點不甚瞭解的人,通過這本書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學派的注疏是如何層層遞進地詮釋上古的誥命文書的。這種知識的纍積過程,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上一層,視野就開闊一分。它讓那些本來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聖賢的教誨,變得鮮活和可理解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