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唐詩選(套裝2冊)
定價:128.00元
作者:馬茂元 選注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51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馬茂元生逢世變,不改風雅,於五十年代初選唐詩,真誠考慮時代之閱讀需求。後曆時三十年,反復斟酌增訂,直到去世,接近完成,復經其受業門人劉初棠、趙昌平等依循師意,綴補完成,至1999年齣版以來,備受讀者歡迎。本書優點,一是選詩500多首,吸取清編《唐詩三百首》之成就,削除少數不適應今日讀者的篇什,照顧唐詩各時期各流派作者的成就,遴選之精當,眼光之獨到,遠在前書之上。二是選詩兼顧思想藝術成就,要以造詣精妙、意境優美之篇章為主,將唐詩中*秀的作品,嚮一般讀者作負責任的介紹。三是注釋準確充分,既避免掉書袋式地堆砌,又注意適閤中等文化程度讀者閱讀之需要,因其舊學根柢深厚,解讀字斟句酌,深入淺齣,達到很高解說水平。四是積極吸取當代唐詩研究的前沿成就,書中詩人小傳、詩歌本事、係年總評,都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更值得稱道的是,本書*後定稿於馬先生纏綿病榻之時,其學生趙昌平親承遺意,投入很大精力完成遺著的寫定,*後齣版時退遜而不署名,又撰唐五代詩概述附於書後。本書可以視為兩代唐詩學者的學術結晶,也可以見到老輩學統和道德的繼承發揚。
內容提要
馬茂元《唐詩選》選錄詩人一百二十餘傢、詩作近六百首,繁簡適中,較為全麵地反映瞭唐詩的藝術特徵和發展脈絡;選目曾經馬茂元反復思索,具有內在係統性,體現瞭他對唐詩的基本認識。體例上分為詩人小傳、題解、注釋、總評四部分。馬茂元唐詩研究的個性特徵,是在他對唐詩大量記誦的基礎上感發而來的。正因如此,《唐詩選》之點評尤能指示詩作的藝術性;又因馬茂元對古典文學的獨特認知,故能從藝術性中歸結齣唐詩發展的脈絡。《唐詩選》注釋除通常的釋義外,還對全詩關節與疑難處作提挈點撥,點明詩藝上的繼承關係。通過注釋,讀者不僅能正確地理解作品的內容,還能以此為階梯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作品。
目錄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作者介紹
馬茂元(1918-1989),字懋園,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殿軍馬其昶之孫。當代文藝理論傢,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享有崇高威望。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1938年畢業於無锡國學專修學校。曆任上海師範學院教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專於唐詩、楚辭研究。著有《古詩十九首初探》、《晚照樓論文集》,編有《楚辭選》、《唐詩選》等。是我國的楚辭、唐詩研究專傢,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文摘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序言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這套《宋詞鑒賞辭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光是裝幀設計就透著一股典雅的書捲氣,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能感受到編者對這份古典文學的敬畏之心。我尤其欣賞它在詞條編排上的獨到之處,不同於一般詞典的枯燥羅列,它更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不僅解釋瞭生僻字詞的含義,更深入地剖析瞭詞牌的格律、背景故事,甚至是詞人創作時的心境。比如,對蘇軾某首豪放詞的解讀,作者沒有簡單停留在字麵意思上,而是結閤瞭蘇軾當時貶謫的處境,將那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境界描摹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完後仿佛也體會到瞭詞人跨越時空的胸襟。對於初學者來說,它提供瞭詳盡的注釋和通俗易懂的白話翻譯,大大降低瞭欣賞古典詩詞的門檻;而對於資深愛好者而言,其中引用的諸多考證和不同流派的觀點碰撞,也提供瞭深入研究的切入點。尤其是那些對詞牌的演變過程的梳理,清晰地展現瞭宋詞這種文學體裁如何從民間小調一步步發展成為文人墨客展現纔情的殿堂,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人在閱讀具體作品時,更能體會到作品誕生的不易與珍貴。這套書的印刷質量也相當精良,紙張潔白細膩,字跡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與審美情趣的工具書,值得每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讀者收藏。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這本《明清小說名篇導讀》,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導讀”這種形式是有點保留的,總怕它會過多地乾預我個人的閱讀感受,削弱瞭發現的樂趣。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它采取瞭一種非常巧妙的敘事方式,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文學史梳理,而是將《紅樓夢》《三國演義》《聊齋誌異》等經典作品的故事脈絡和人物群像,用一種近乎“說書人”的口吻娓娓道來。讀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輩在爐火旁,分享他對這些古典名著的獨到見解。它最齣彩的地方在於對時代背景的挖掘,比如它如何將《儒林外史》中的諷刺藝術與當時的科舉製度、士大夫階層的心態緊密聯係起來,讓那些看似誇張的描寫變得無比真實可信。對於那些因為篇幅宏大或語言隔閡而望而卻步的讀者,這本書簡直是座燈塔,它提煉齣每個故事的核心衝突和思想精華,讓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作品的“靈魂”。而且,導讀中穿插瞭許多關於小說藝術手法的討論,比如“草蛇灰綫,伏脈韆裏”在《金瓶梅》中的運用,或者清代章迴體小說的結構美學,這些分析都極其精闢,能讓人在重讀原著時,看到之前完全忽略的結構精妙之處。這本書無疑提升瞭我對明清文學的整體認知,讓我看到瞭這些長篇巨著背後隱藏的巨大文化工程。
評分我最近淘到的這本《西方藝術史: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簡直是藝術鑒賞領域的一股清流。它的行文風格極其流暢自然,完全沒有傳統藝術史書籍那種刻闆的敘事腔調。作者似乎有一種將復雜的藝術流派和理論,轉化為日常生活觀察的能力。比如,在描述文藝復興盛期的透視法時,他不是單純地引用幾何學原理,而是通過對比中世紀繪畫中人物的扁平化處理,形象地解釋瞭藝術傢們對“真實世界”的探索欲望和知識的解放。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色彩和光影的分析。對於印象派的論述,作者簡直是個“色彩魔法師”,他能精準地描述莫奈筆觸下光綫在水麵上碎裂的全過程,那種對瞬間即逝之美的捕捉,讓讀者即便沒有親臨博物館,也能在腦海中構建齣那種絢爛的光影效果。而且,這本書的配圖質量極高,色彩還原度非常準確,並且圖片大多采用大開本全彩印刷,細節清晰可見,這對於研究繪畫技法至關重要。它巧妙地將藝術傢的生平軼事融入到藝術風格的演變中,使得每一幅畫作都有瞭生動的背景故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瞭,開始學著用更敏銳的眼睛去觀察生活中的構圖、光綫和色彩的和諧統一。它成功地打破瞭藝術高高在上的壁壘,讓藝術真正走進瞭普通人的視野。
評分這套《世界文學名傢傳記叢書》的裝幀設計走的是現代簡約風,封麵多采用黑白或極簡色彩搭配作傢的標誌性肖像,給人一種沉靜的力量感。我購買這套書的初衷是想瞭解那些文學巨匠們在創作之外的真實生活狀態,畢竟,偉大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復雜人生軌跡的投射。這套傳記做得非常齣色的一點是,它非常注重環境對創作的影響。例如,在介紹卡夫卡的那一本裏,詳細描繪瞭布拉格那個壓抑、官僚化的生活氛圍,以及他與父親之間緊張的關係,這些外部和內在的壓力是如何共同鑄造齣那種疏離、荒誕的“卡夫卡式”的寫作風格,描寫得入木三分,讓人讀完後對《變形記》的解讀瞬間立體化瞭。另外,傳記的作者們似乎都秉持著一種剋製的態度,他們避免瞭過度的獵奇和八卦,而是將筆墨聚焦於作傢的思想發展、創作瓶頸的突破、以及他們與其他文學流派的互動上。閱讀這些傳記,仿佛是跟著這些作傢們經曆瞭一場場漫長而艱辛的創作遠徵。我從中體會到,偉大的文學不是靈光乍現,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自我懷疑與超越。這套書對於想要進行文學創作或者想深入理解文學史的人來說,是極佳的參考資料,它將冰冷的文學史實,轉化成瞭鮮活、充滿掙紮的人性故事。
評分翻開這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論集》,我立刻被它那種嚴謹而又充滿思辨的氛圍所吸引。這本書不同於常見的教科書,它沒有試圖去覆蓋每一個流派或人物,而是聚焦於幾個關鍵的轉摺點和核心命題進行深入的剖析,更像是一係列高質量的學術研討會記錄匯編。作者對於“理”與“氣”在宋明理學中的演變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他沒有將硃熹和陸九淵簡單地劃分為“心學”與“理學”的對立麵,而是詳細闡述瞭他們各自思想體係內在的邏輯一緻性和區彆,尤其是對“格物緻知”在新舊語境下的含義變化,分析得鞭闢入裏,令人茅塞頓開。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是相對較高的,它要求讀者對基礎概念有所瞭解,但對於那些渴望突破錶麵理解、直擊思想深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必須放慢速度,反復推敲那些邏輯鏈條,甚至要拿起筆在旁邊做筆記。它迫使我進行主動的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這本書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宇宙、社會和自我定位時的焦慮與探索,提供瞭極其深刻的哲學框架。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更精妙的問題,引導讀者進入哲學思辨的迷宮,那種智力上的挑戰感和最終理清脈絡的成就感,是其他通俗讀物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