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 正版 原口秀昭《建築的設備教室》臉譜 港台原版 繁体

预定 正版 原口秀昭《建築的設備教室》臉譜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建筑设备
  • 原口秀昭
  • 建筑工程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脸譜
  • 专业教材
  • 原版书籍
  • 设计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拓特出版社
ISBN:9789861209289
商品编码:2907902107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建築的設備教室:圖解建築設備入門,一次精通水、空氣、電力的基本知識和應用

  • 作者: 
  • 原文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8/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1209289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293堂建築設備入門課------
    Q&A;解說 + 插圖圖解 = 輕鬆理解建築設備!

    ◎一頁一問,搭配精繪插圖,循序漸進介紹建築設備知識
    ◎完整說明細節和整體概念,詳盡導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水、空氣、電力
    ◎每頁、每項獨立章節,3分鐘即可輕鬆讀完一個單元
    ◎日本暢銷建築書作家親授掌握建築設備之道,充實實務知識的必備書

    *有趣的建築設備入門書------
    建築知識的學習起點,一次弄懂建築設備的門道!

    隨著人類歷史共同演進的建築物,以及建築物附屬的設備,其實也隨著人類的歷史不斷向前邁進,累積了人類所有的知識和智慧。

    本書集結這些知識智慧,濃縮焦點,集中撰寫水、空氣、電力等具體的基本設備,詳細解說設備基礎設施、供水、熱水供水、排水、衛生、瓦斯、空調、電力、消防和防災、運送。每個項目的進行方式都是由細節至總體,接著是系統和理論。

    作者參照手邊的執行圖面、各家業者的型錄、網路檢索的資料和影像,並委請多位專家指導,甚至拆解身邊的物品,繪製出書中精細的插圖。

    本書協助讀者全盤概略了解建築設備相關的基本事項。既是建築系學生淺顯易懂的參考書,建築師和建築工程人員好用的考試入門書,也是獲知設計和現場必要實務知識的完備實務書。

    水、空氣、電力10大章節超級學習術------
    入門前的入門書,基礎前的基礎學!

    1. 設備基礎設施:建地調查╱上下水道╱瓦斯╱電力╱油
    2. 供水設備:引管╱管╱管的連接╱管的保護╱蓄水池和高處水塔╱水位調整╱防止搖動震動的接頭╱閘門閥和逆止閥╱檢查?6?4維修╱供水方式╱供水管的問題╱供水量╱供水栓╱泵浦╱物理單位╱水壓和流量
    3. 熱水供水設備:管╱膨脹對策╱熱水供水方式╱熱水供水量
    4. 排水設備:圖面符號╱通氣方式╱陰井╱存水彎╱破封的原因╱淨化槽的管理
    5. 衛生器具:洗淨方式╱排水盆和琺瑯
    6. 瓦斯設備:安全對策╱瓦斯機器
    7. 空調設備:風管╱出風口╱截底╱空調方式╱風機盤管空調系統╱加熱泵浦╱空調機器╱冷凍機╱鍋爐╱熱的利用╱空氣線圖
    8. 電力設備:電線和電纜╱電線?6?4電纜的保護╱導管和配線╱開關和插座╱照明器具╱電力的引入
    9. 消防?6?4防災設備:消防方式╱感應器╱排煙方式
    10. 運送設備:電梯╱電扶梯

    作者簡介

    原口秀昭(Hideaki Haraguchi)

    1959年生於東京都。1982年東京大學建築學科畢業。1986年東京大學碩士課程修畢。現為東京家政學院大學住居學科准教授。

    著有《20世紀的住宅──空間結構的比較分析》、《路易?6?4康的空間結構──以軸測圖解讀20世紀的建築家》、《一級建築師考試超級記憶術》、《二級建築師考試超級記憶術》、《結構力學超級解法術》、《建築師考試 建築法規超級解讀術》、《漫畫結構力學入門》、《漫畫建築物理環境入門》、《建築的數學和物理教室》、《圖解RC造建築入門》、《圖解木造建築入門》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蔡青雯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系學士。目前專職口譯與筆譯工作。譯作:《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田園城市出版);《圖說西洋建築史》、《說?6?4建築:10位頂尖建築師、設計師、創意人的10項簡報》、《上下的美學,樓梯設計的9個法則》(臉譜出版);《美學企業力》、《當代藝術商機》(商周出版)等。 

    目錄

    前言

    1.  設備基礎設施
    建地調查╱上下水道╱瓦斯╱電力╱油

    2.   供水設備
    引管╱管╱管的連接╱管的保護╱蓄水池和高處水塔╱水位調整╱防止搖動震動的接頭╱閘門閥和逆止閥╱檢查?6?4維修╱供水方式╱供水管的問題╱供水量╱供水栓╱泵浦╱物理單位╱水壓和流量

    3.  熱水供水設備
    管╱膨脹對策╱熱水供水方式╱熱水供水量

    4.  排水設備
    圖面符號╱通氣方式╱陰井╱存水彎╱破封的原因╱淨化槽的管理

    5.  衛生器具
    洗淨方式╱排水盆和琺瑯

    6.  瓦斯設備
    安全對策╱瓦斯機器

    7.  空調設備
    風管╱出風口╱截底╱空調方式╱風機盤管空調系統╱加熱泵浦╱空調機器╱冷凍機╱鍋爐╱熱的利用╱空氣線圖

    8.  電力設備
    電線和電纜╱電線?6?4電纜的保護╱導管和配線╱開關和插座╱照明器具╱電力的引入

    9.   消防?6?4防災設備
    消防方式╱感應器╱排煙方式

    10.  運送設備
    電梯╱電扶梯


跨越时代的建筑设计哲学与实践探索 一部深入剖析建筑功能与美学交织点的学术巨著 图书名称: 《建筑的设备美学:功能、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之道》 作者: 渡边 彻(Watanabe Tohru) 译者: 钱 宇、李 明 出版社: 寰宇建筑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单纯的设备技术手册,而是一部立足于当代社会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对“建筑设备”这一核心要素进行深度哲学思辨与工程实践梳理的综合性论述。作者渡边彻教授,以其数十年在顶尖设计事务所和高等学府的沉淀,挑战了传统上将设备视为“隐形”或“次要”构件的固有观念,提出“设备即空间叙事的一部分”的核心论点。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系统性地探讨了从宏观的城市能源网络到微观的室内环境控制,建筑设备如何重塑人居体验、影响建筑形态,并最终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本书特别注重设备系统与建筑美学、结构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技术创新必须服务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第一部:设备哲学的重构——从“隐藏”到“共生”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工业革命以来建筑设备的发展历程,从蒸汽驱动到电力普及,再到信息技术时代的智能集成。作者指出,早期的设备设计多以功能优先、造型退让为原则,导致了设备与主体建筑的疏离甚至冲突。 “技术异化”的批判: 深入分析了现代主义建筑中“为隐藏而隐藏”的技术处理所带来的空间僵化与维护困境。 设备本体论的建立: 提出设备不应被视为建筑的“附加物”,而是构成建筑“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内在要素。设备的设计选择,如管道的暴露、通风口的造型,本身就是一种设计表达。 气候韧性与在地性: 探讨了在不同气候带(从极寒到湿热)中,被动式设计与主动式设备的结合策略,强调设备系统必须根植于当地的地理、文化和资源禀赋。 第二部:流动的秩序——能源、水与空气的精妙调控 本章聚焦于建筑内部三大核心物质流——能源、水和空气的循环系统,着重于如何通过系统优化实现效率与舒适度的最大化。 热力学空间管理: 详细解析了先进的HVAC(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如地源热泵、全热交换器在提高能效比(EER/COP)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设计出更符合人体热舒适区(PMV/PPD模型)的送风模式,避免传统上送风口对流线型空间的破坏。 水的“净化-再利用”链条: 探讨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在大型商业和居住建筑中的实施细则,以及如何将净水处理设备集成到景观或公共空间,使其具备一定的展示性。 零碳与负碳的路径: 细致剖析了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的结构集成,以及建筑作为储能单元在城市微电网中的潜力,超越了简单的“节能”,转向“能源生产者”的角色转变。 第三部:结构与设备的结构性对话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之一,探讨设备管道、桥架、竖井等“后勤”构件与主体结构(梁、柱、剪力墙)之间的冲突与协作。 空间负荷与构造留白: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预先在结构设计阶段为设备预留“通道”和“节点”,避免后期对结构进行破坏性的二次开洞。 垂直交通的效率优化: 探讨了高速电梯群组控制系统(Group Control System)与建筑体量、消防安全规范的耦合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井道布局,释放宝贵的楼面面积。 抗震设计中的柔性连接: 针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重点阐述了在设备管线上应用伸缩节、减震器等构件的重要性,确保在地震荷载下设备系统不发生连锁性损坏。 第四部:智能化的涌现——信息技术赋能设备系统 本章面向未来十年建筑的发展方向,深入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设备设计、施工协调和运维管理中的革命性作用。 从2D图纸到4D/5D/6D协同: 详述了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管线综合碰撞检测,实现机电安装的“零返工”,并将其延伸至资产管理(FM)阶段的数据化交接。 传感器网络与自适应环境: 讨论了物联网(IoT)技术在室内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如何通过采集人的实时活动数据(Occupancy Sensing),驱动照明、温度和新风系统进行毫秒级的动态调节,实现真正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建筑”。 网络安全与韧性: 警示了高度互联的设备系统所面临的网络攻击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冗余设计和数据加密策略。 第五部:设备作为设计语言——美学与公共表达 本书的收官部分回归到设计美学层面,探讨如何将必要的设备外露,转化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语言。 “工艺之美”的再发现: 引用了日本早期工业设计中的极简主义精神,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心打磨的材料选择、精准的接头处理,将消防栓、通风口甚至配电箱转化为建筑立面或内装的构成元素。 垂直绿化与设备整合: 研究了将雨水灌溉系统、通风管道外机整合入建筑立面的垂直绿化系统中的成功案例,实现功能与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 用户体验的隐形关怀: 强调设备设计最终的价值在于对使用者体验的细腻提升——安静的运行噪音、可靠的应急照明、直观的界面反馈。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视野,它要求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乃至城市规划师共同阅读。全书配有大量精细的手绘剖面图、系统流程图以及国际知名建筑案例的实景解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前瞻且极具操作性的设备设计指导框架。它不仅是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更是未来建筑教育者不可或缺的深度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真的体现了“港台原版”应有的水准,让人爱不释手。字体选择恰到好处,疏密有致,即便是面对大段的专业图表和复杂的流程图,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要知道,在处理这种专业技术书籍时,视觉体验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持久性。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花时间去适应一本排版糟糕的书,也不愿意放弃其中的核心知识,但这本书完全消除了这种痛苦。图例的绘制非常精细,每一个管线走向、每一个节点构造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有些复杂的剖面图,甚至比我们CAD里自己画的还要直观易懂。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放在案头,都能感觉到一种对专业精神的尊重。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一股清流啊,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厚实的质感和精致的排版给镇住了。对于我们这些在设计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遇到一本真正能深入浅出讲解设备系统原理的书实在太难得了。我记得我之前看的很多资料都是零散的,东一块西一块的,每次遇到复杂的设计挑战,都得花大量时间去拼凑知识点。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耐心地把我领进了建筑设备这个庞大而精密的迷宫。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应用场景,从最基础的水力计算到复杂的暖通空调系统协同,每一个环节的讲解都力求清晰到位。特别是对于初入行的新手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基础框架,让人能很快建立起对整个建筑“生命系统”的宏观认知。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把控,很多我之前一直觉得理所当然或者感到困惑的地方,通过书中的图示和文字解释,瞬间就茅塞顿开,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简直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项目经理,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如何在保证功能性和美观度的同时,把预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并且确保后期的维护成本可控。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冲突和妥协,而是坦诚地分析了不同设备方案在长期运营中的优劣势。例如,关于水系统和热回收系统的选型,它提供的对比分析非常中肯,没有过度推销任何单一技术,而是引导读者根据具体项目的气候条件、使用性质和预算限制来进行最优决策。这种基于现实的、高度实用的信息,比任何天花乱坠的宣传册都要宝贵得多。我甚至开始将这本书作为我们内部新员工培训的指定教材,因为它能有效地帮助新人们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性能意识,避免了许多初级阶段容易犯的低级错误。

评分

我周围很多朋友都是建筑学出身,但提到设备,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领域的恐惧。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那座连接建筑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坚实桥梁。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去神秘化”。原口秀昭先生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仿佛站在你的身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你解释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物理现象和工程原理。我记得我读到关于热力学基础的那几章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明白了世界的运行规则一样。它没有刻意去炫耀学问的深度,而是专注于知识的有效传递。对于那些希望全面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不再甘心于只做“画图匠”的同行们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常置案头的案头宝典。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设备教室”类型的书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进来的,因为市面上太多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干货”了,内容空泛,充斥着大量无关紧要的行业术语堆砌,读起来简直是煎熬。但这一本,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操作层面,使得知识点的衔接自然流畅,毫无滞涩感。我最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关键性能指标时,会穿插一些历史上的案例和发展趋势的讨论,这让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变成了一场追溯建筑技术演进的旅程。比如,它对不同年代的通风策略对比分析,让我对可持续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节能的口号上,而是真正理解了技术背后的驱动力和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怎么做”,更教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思考深度的提升,才是区分普通工程师和优秀设计师的关键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