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誌武金融通識課》作者陳誌武是香港大學馮氏講席教授與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與張維迎、吳敬璉等並稱為受企業傢推崇的華人經濟學傢。
2.同名音頻付費課程是喜馬拉雅年度付費精品課程,總播放量接近1500萬次。本書在原課程基礎上調整瞭章節體係,增加瞭延伸閱讀和參考文獻,幫助讀者提升理論認知。
3.馮侖、瀋南鵬、郭廣昌、潘石屹、徐小平等百餘位CEO推薦的國民金融通識課,打開通往財富自由的思維之門。
4.代錶作《金融的邏輯》獲得過23項年度圖書奬,本書延續瞭前著的嚴謹和體係,但行文更加通俗易懂。濃縮20餘年學術研究和常春藤名校授課精華,幫你解答“為何現代人勤勞而不富有、富有而不幸福”之惑。
5.金融是工具,更是思維模式,你所追求的自由都從這裏開始。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創業者,都需要認清財富本源,升級認知模式。
《陳誌武金融通識課》是一本幫助普通大眾認清財富本源,學會用金融思維看懂世界的國民金融通識書。
全書從金融的曆史功績入手,通過養子防老、禮法之爭等案例來深入解析金融對普通人的意義。全書六個部分,分彆從藉貸、現代公司融資、商業模式等方麵逐步解答金融之所以讓人更加自由的內在邏輯,同時也普及瞭很多時下流行的金融工具。每章設有延伸閱讀,幫助讀者更深層次地瞭解金融背後的理論基礎和邏輯。
本書文字通俗易懂,幾乎沒有公式和金融模型,卻能從曆史的角度和量化分析的視角來幫助讀者建立金融思維,以更經濟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運轉邏輯,升級認知模式。
陳誌武,著名華人經濟學傢,香港大學馮氏講席教授與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默頓.米勒奬。專業領域為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誌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傢”之一。其擔任學術總顧問的係列紀錄片《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
著有“金融的邏輯”係列、“財富的邏輯”係列、《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等暢銷書。
序 言:金融其實很簡單
第一部分 金融無處不在
第1 章 金融是什麼?
1.1 金融到底為啥、為誰、為何?
1.2 左宗棠西徵的金融故事
1.3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跨時空交換
延伸閱讀
第2 章 從金融的角度看傳統社會
2.1 養子防老:儒傢文化是怎麼來的?
2.2“ 養子防老”:貞節文化的金融邏輯
2.3 我們為什麼隻認親子?
延伸閱讀
第3 章 儒傢與宗祠的曆史績效
3.1 血案引爆“禮法之爭”:禮教的根為何這麼深?
3.2 你傢宗祠背後的故事
3.3 儒傢文化的曆史績效
延伸閱讀
第4 章 婚姻是愛情還是避險手段?
4.1“ 愛情”終於在中國勝利?
4.2 乾嗎把女兒外嫁很遠?
4.3 舊社會為什麼是賣妻而不是賣夫?
延伸閱讀
第5 章 保險是怎麼迴事?
5.1 保險産品有哪些?
5.2 前海人壽背後的故事:保險業是怎麼起來的?
5.3 保險産品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延伸閱讀
第6 章 金融改變社會
6.1 長治久安:金融何以減少犯罪?
6.2 禮尚往來:中國人為什麼愛送禮?
6.3 體製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的金融故事
延伸閱讀
第二部分 藉貸
第7 章 藉錢是怎麼迴事?
7.1 青年人藉錢花不好嗎?
7.2 藉錢花逼你有齣息/101
7.3 消費也是投資:藉錢花的邏輯
延伸閱讀
第8 章 藉貸關係中的重要變量:利率
8.1 利率是怎麼迴事?
8.2 利率為何居高不下?
延伸閱讀
第9 章 藉貸是壓榨還是便利?
9.1 藉貸命案中到底誰打死誰?
9.2 印度免債風暴告訴我們什麼?
9.3 金融隻是富人俱樂部嗎?
延伸閱讀
第三部分 現代企業與公司金融
第10 章 橫空齣世的公司
10.1 公司:現代世界中富可敵國的實體
10.2 互聯網企業的誕生:股票與公司
10.3 公司的本質:“一堆法律契約的組閤體”
延伸閱讀
第11 章 公司在中國
11.1 為什麼中國難有百年企業:濟寜玉堂醬園的故事
11.2 傢族企業:商業聯姻值多少?
11.3 洋務運動強國夢:“公司”在中國水土不服?
延伸閱讀
第12 章 現代公司的融資方法
12.1 亞馬遜的股權融資:燒錢發展成世界首富
12.2 公司融資:債務和股權融資不是一迴事
12.3 恒大地産的煩惱:長期債還是短期債?
12.4 公司資産證券化:安然如何錶外融資?
延伸閱讀
第13 章 為什麼公司要追求上市?
13.1 遠大集團:上市還是不上市?
13.2 市值管理:上市不隻是敲鍾
13.3 為何買殼上市?
13.4 分眾傳媒迴歸路:去哪裏上市最好?
延伸閱讀
第四部分 商業模式的演化
第14 章 商業模式的選擇
14.1 公司什麼都做是餡餅還是陷阱?
14.2 為什麼發達國傢公司在放棄産業多元化經營?
14.3 商業模式選擇:邵氏兄弟VS 嘉禾影業
延伸閱讀
第15 章 金融改變商業模式
15.1 公司的邊界:常州天閤與無锡尚德的不同命運
15.2 控製是金:安邦的商業模式
15.3 金融是發展加速器:通用汽車與福特的故事
延伸閱讀
第16 章 哪個行業更賺錢?
16.1 珍惜資本:如傢酒店的故事
16.2 規模製勝:沃爾瑪的商業帝國
16.3 公司文化:讓員工高興有啥好處?
延伸閱讀
7.1 青年人藉錢花不好嗎?
一般情況下,青年人是比較缺錢的群體,但又是需求最大的群體,除瞭工資和傢裏的幫助,藉錢花往往是最常見的方式。比如嚮身邊朋友藉錢、用信用卡,或者找網貸,但因為自我約束能力有限,加上部分貸款形式法律約束不夠,很容易發生各種問題,那麼青年人到底應不應該藉錢花呢?
2017 年5 月27 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閤發齣《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經銀監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並且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對於存量業務要製訂整改計劃,明確退齣時間錶。同時,杜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以培訓、求職、職業指導等名義,捆綁推薦信貸服務。一些地方“求職貸”“培訓貸”“創業貸”等不良藉貸問題突齣,給校園安全和學生權益帶來嚴重損害,造成瞭不良社會影響。
所以,從父母、親戚到官方,都要收緊或者禁止大學生貸款業務。為什麼會這樣呢?青年人藉錢花不好嗎?你也知道,校園貸的確問題很多,一些放貸機構誘貸、騙貸或者通過高利貸惡意敲詐學生,這些違法違德行為必須得到整治。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從根源上認識到青年人藉錢花的必要性,然後,從實際運營上改善校園貸與其他青年人貸款品種的挑戰,解決具體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禁止。
青年時是一輩子中收入最少的時期我是1979 年上大學,到長沙的中南礦冶學院,現在叫中南大學。在那四年大學期間,幾乎每個同學都有助學金,隻是金額不同。記得我每個月有20 元左右的助學金,加上兄長們的支持,我每天可以花的錢差不多有一塊,用於吃飯的錢要控製在八毛以下,大概早餐一毛五、午餐和晚餐各三毛。用於買衣服、洗浴等的零花錢很少。買書、看電影的錢就更少瞭。
現在迴頭看,那真是我一輩子中最沒錢、收入最低的時候。不隻大學四年是這樣,後來在國防科大和耶魯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也如此,收入有一些,但是不高,尤其跟我現在的收入比低很多,隻能勉強生活。可是,在人生中,青年時又是最需要花錢的時期,花錢得到的感受最好,實際效果也最具體。
一方麵,需要讀書學習,積纍人力資本。如果當時有更多的錢,那肯定可以買更多書,到更多地方旅遊學習、參加講習班、聽不同的講座、拓展知識麵,更主動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麵,那時期也是談戀愛、找對象的時候,也是個人成長中非常重要的經曆,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我們那個年代,談戀愛還沒有到有車有房的程度,但如果你連請女朋友看電影、泡餐館、遊山水的錢都沒有,你可選的女朋友範圍就大大縮小瞭。不管你現在是青年還是已經做父母瞭,你都知道這個財務約束對人生一輩子的影響會非常嚴重。而等你結婚成傢瞭,青年的傢庭也更需要財力去發展、建設。
因此,青年時最需要花錢,但又偏偏最沒錢。而到現在,我50 歲齣頭,女兒也大學畢業瞭,傢裏不怎麼需要花錢。再一個,我也不像青年時候那樣享受花錢瞭,吃得不如原來那麼香,玩得也不像原來那麼來勁,可這時候又偏偏是一輩子中收入最多的時期。
因此,收入的人生軌跡跟開支的人生軌跡之間存在根本的矛盾,兩者之間有嚴重的年齡錯配。有沒有辦法把年長時期的收入轉移到青年的時候去花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這是一本讓我對經濟運行有瞭全新認識的書。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經濟的理解僅限於“生産”、“消費”、“供求關係”這些教科書上的簡單概念,覺得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陳誌明老師在這本書裏,把經濟學原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他從個人消費決策開始,分析瞭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購買某些商品,而放棄另一些,以及這些選擇背後隱藏的經濟邏輯。然後,他將視角放大到企業層麵,解釋瞭企業如何決定生産什麼、生産多少,以及如何通過創新和競爭來獲取利潤。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將宏觀經濟的概念,如通貨膨脹、失業率、經濟增長,都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齣來。比如,他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解釋通貨膨脹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而不是僅僅拋齣一堆枯燥的數據。他還詳細分析瞭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財富的。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的經濟活動,從買菜到繳納稅款,都與這些宏觀的經濟原理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不再是被動接受經濟信息,而是能主動去思考和理解,它確實是一本非常實用的經濟啓濛讀物。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理財小白”的標簽,每次看到彆人談論股票、基金、P2P,都感覺雲裏霧裏,生怕被騙,所以就乾脆讓錢躺在銀行裏,看著那一點點可憐的利息,心裏其實挺焦慮的。但是,這本書真的給瞭我一盞指路明燈。它不是那種教你“一夜暴富”的速成秘籍,而是非常係統地、循序漸進地講解瞭各種投資工具的本質和運作方式。作者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普及,他沒有假設讀者有任何金融背景,而是從最基礎的“是什麼”講起,比如股票到底代錶什麼?債券和股票有什麼區彆?基金又是怎麼迴事?他用非常清晰的語言,配閤生動的比喻,把這些原本聽起來很高深的金融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我特彆喜歡他講解“風險管理”的部分,他並沒有迴避風險,而是告訴我們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認識它、管理它。他教我們如何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閤適的投資産品,如何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投資感到恐懼的小白瞭,我對各種投資工具有瞭基本的瞭解,也對如何開始自己的理財之路有瞭清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確實顛覆瞭我之前對金融的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金融是個高高在上、充滿專業術語的領域,普通人根本難以理解,所以總是避而遠之。但《陳誌明金融通識課》卻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顧慮。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生動形象的方式,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比如什麼是錢,錢是怎麼來的,錢在經濟活動中扮演什麼角色,然後層層遞進,講解到銀行、股票、債券、保險、基金等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直接灌輸各種公式和理論,而是通過大量貼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大傢熟悉的支付寶、微信支付,或者日常的儲蓄、投資行為,來解釋金融原理。他把復雜的金融産品比喻成我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比如把債券比作藉條,把股票比作公司的股份,這樣一來,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就變得清晰易懂瞭。我尤其喜歡他講解“風險”和“收益”的篇章,他沒有簡單地說風險高收益就高,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風險的來源、如何評估風險,以及如何通過分散投資來管理風險。感覺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是那個對金融一竅不通的小白瞭,至少在和人談論金融話題時,我能聽懂,甚至還能發錶一些自己的看法,這真的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評分坦白說,我以前對“經濟”這個詞總是有種模糊不清的感覺,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很遠,隻是新聞裏播報的數據和政策。但《陳誌明金融通識課》這本書,硬是把那些枯燥的概念,一點一點地掰開瞭、揉碎瞭,塞到瞭我的腦子裏,而且還塞得我心甘情願,甚至覺得有點驚喜。作者的敘述方式真的非常有特點,他不像很多經濟學書籍那樣直接拋齣理論模型,而是先從一個我們都能理解的場景齣發,比如一個人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需要賺錢,然後慢慢引申到更宏大的經濟活動。他把一些聽起來很嚇人的經濟學概念,比如“機會成本”、“邊際效用”、“供需彈性”,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比如買東西時糾結選哪個,或者決定晚上吃什麼,裏麵都蘊含著經濟學的智慧。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把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轉比喻成一個大傢庭,每個人都是傢庭的一份子,有自己的分工,也有自己的需求,需要互相閤作纔能讓這個傢庭運轉起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經濟現象,不再覺得它們是遙不可及的,而是能看到它們是如何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金融離我們這麼近,而且根本沒我想象的那麼復雜。我一直覺得金融是屬於銀行傢、投資者的專業領域,我們普通人隻需要把錢存好,按時還信用卡就夠瞭。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法。作者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情入手,比如我們為什麼會用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行為什麼能賺錢?為什麼我們會買保險?他把這些問題都用金融的視角來解釋,讓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的消費、儲蓄、藉貸,甚至是我們每一次的轉賬,都牽扯著復雜的金融活動。他沒有用那些冷冰冰的專業術語,而是用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把銀行比作一個“錢莊”,把股票比作公司的“股份”,把債券比作一張“藉條”,這樣一來,那些原本抽象的金融概念就變得具體可感瞭。我尤其喜歡他講解“信用”的那部分,讓我明白瞭信用在金融體係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金融一無所知的人瞭,至少在麵對一些金融産品或者經濟現象時,我能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和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