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型企業到學習型社會,彼得聖吉經典作品,第五項修煉典藏版係列
 
 
書名:必要的革命:深層學習與可持續創新
 定價:75.00元
 作者:彼得聖吉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6
 頁碼:456
 裝幀:布麵軟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68635
 
 
"係統思考驅動可持續創新,助力建設學習型社會
 個人如何撬動組織釋放創新潛能,組織如何跨界協作引爆創新
 帶來發展型經濟、創建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整體認知和實踐方法
 “學習型組織之父”彼得·聖吉經典著作。                
 第五項修煉係列典藏版選用絲光棉布藝裝幀、絲網印刷,手感,細細品味經典。
"
 
 
"    麵對係統的衰退、社會發展的失衡和企業創新的窘境,《必要的革命》為商業策略、社會管理提供瞭係統思考的方法,為個人與組織協同提供瞭行動工具,為組織改變思考方式、實現創新變革提供瞭策略和實踐方法。是係統思考的商業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指導手冊。
 在《必要的革命》中,彼得?聖吉把“第五項修煉”即係統思考應用到比組織更大和更為復雜的係統中??——全球性社會。全球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變革,而變革要基於係統思考的方式。從整體齣發,全球經濟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的,個人、企業看到相互依存的關係,纔能去尋找長期和全局性的解決方案。
從《必要的革命》創作至今,全球諸多大型公司和組織為創建繁榮和可持續的社會,開始重新定位自身與自然的關係,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變革,書中列舉瞭豐富的真實案例,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公司的全球水資源補充策略,至今仍在持續實踐中。從十七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也一直在強調“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性。
如今,整個世界已被全球商業網絡覆蓋,麵對係統的衰退、社會發展的失衡和企業創新的窘境,《必要的革命》為學習者提供瞭係統思考的方法,為個人與組織協同提供瞭行動工具,為組織改變思考方式、實現創新變革提供瞭策略和實踐方法。在實現可持續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力量,這也是一場必要的革命。
 "
 
 
"2017 年第五項修煉係列中文版序 // IX
 2009 年中文版序 // XIII
 部分 終結點,新起點
 |第1 章| 未來正在等待我們的選擇 // 003
 開創可持續的未來 // 009
 變革的起點 // 013
 |第2 章| 我們因何陷入如此睏境 // 014
 成功的代價 // 014
 看整體,觀大局 // 024
 緊急行動時刻:80–20 挑戰 // 028
 |第3 章| 工業時代泡沫後的生活 // 035
 “真實的”現實世界 // 038
 選擇背後的選擇 // 041
 進入的方法也是齣去的方法 // 043
 |第4 章| 新思考,新選擇 // 044
 觀察係統 // 047
 跨界協作 // 050
 創造:超越反應式解決問題 // 052
 第二部分 未來就是現在
 |第5 章| 不可懷疑一個人和一小撮同謀者的作為 // 059
 從巴西到瑞典 // 061
 有車沒“油”怎麼辦? // 063
 吸引“大玩傢”參與 // 065
 讓大傢“觸手可及” // 066
 |第6 章| “調整”一個行業 // 071
 把整個係統放到一個房間裏 // 073
 集中“專業經驗”:LEED評級係統 // 075
 超越公司的界限 // 077
 |第7 章| 非傳統聯盟:可口可樂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可持續水資源
 閤作 // 081
 殊途同歸:應對我們基本的需要 // 083
 風 險 // 098
 “我們要麼團結一緻,要麼被絞死” // 099
 第三部分 起步
 |第8 章| 風險與機遇: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思維 // 107
 新的商業環境 // 108
 必要的革命:學習與可持續創新
 調整戰略重點——榖歌的探索 // 109
 相互依賴的世界中,變革的商業風險 // 110
 金融業急需“掉頭” // 112
 從風險的另一麵發現機會 // 115
 競爭優勢、創新與增長 // 116
 從閤規順從到創新挑戰 // 121
 |第9 章| 定位:既為瞭未來,也為瞭現在 // 126
 創造可持續發展價值 // 128
 杜邦的轉變 // 132
 投資未來 // 141
 通用電氣投資增長的新思維 // 144
 |第10 章| 讓大傢參與進來 // 148
 次爭論 // 149
 成為倡導者:你的領導作用 // 155
 改善對話質量的步驟 // 158
 組建初的團隊 // 162
 呈現你的熱望 // 164
 繼續推進 // 166
 |第11 章| 建立你自己的變革依據 // 167
 工具箱 使用可持續發展價值矩陣建立變革的案例 // 171
 把你的努力與團隊管理聯係起來 // 173
 變革的新視野 // 174
 第四部分 觀察係統
 |第12 章| “公地”的悲劇和機會 // 180
 可以“授人以魚”,但要當心“授人以漁業” // 182
 係統思考的冰山 // 185
 共享的經濟和 // 191
 |第13 章| 地球號飛船 // 192
 “如果……那我們該做什麼” // 193
 對重新思考疆界的建議 // 196
 1 000 英畝小島的原則 // 200
 工具箱 創建1 000 英畝小島的原則 // 202
 看到增長的極限 // 204
 工具箱 用“增長極限”模式觀察組織的影響力 // 209
 |第14 章| 看到我們的選擇 // 212
 看到共同的極限 // 216
 選擇公共資源受托人的角色 // 217
 創造積極變革的“滾雪球效應” // 219
 大局觀:“循環經濟” // 230
 關於如何發現循環經濟機會的建議 // 233
 創造管理公共資源的公共資源 // 235
 第五部分 跨界協作
 |第15 章| 協作的緊迫性 // 245
 生産者責任延伸 // 248
 |第16 章| 聚攏:把係統放進房間裏 // 252
 確定戰略微係統 // 253
 工具箱 戰略微係統成長的指導原則 // 256
 圍繞可能性積蓄動力和銳勢 // 258
 有目的地構建網絡 // 261
 工具箱 利益相關者對話訪談 // 263
 對整體的責任 // 266
 |第17 章| 從他人眼中看現實 // 268
 建設人際關係 // 269
 對話溝通塑造未來 // 270
 懸掛假設 // 272
 宣揚與探詢的平衡 // 275
 開放心胸和頭腦:學習之旅 // 278
 工具箱 平衡宣揚和探詢的程序 // 282
 |第18 章| 培養共同的承諾投入 // 285
 培養參與意識,發展承諾投入 // 286
 把你的關注和組織的關注聯係起來 // 286
 為誌嚮和熱望的成長創造空間 // 289
 工具箱 團隊四角鑽石模型:辨彆你的工作團隊的現有模式 // 295
 團隊“卡殼”時怎麼辦? // 299
 第六部分 從解決問題到創造未來
 |第19 章| 從生命係統獲得靈感的創新 // 305
 廢棄物零填埋 // 306
 生命係統的商業模式 // 310
 |第20 章| 釋放齣每天的神奇 // 313
 正麵願景和負麵願景 // 314
 創造性張力與情感張力 // 315
 看到創新的機會,而不是“少做壞事” // 318
 協調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 // 320
 太陽底下無新事 // 322
 |第21 章| 不一定要有全部答案 // 323
 通過原型項目試點開展的學習 // 324
 請求幫助 // 327
 對試點項目的建議 // 329
 |第22 章| 從摘取“低垂果實”到新的戰略 // 332
 大象與(正在長大的)跳蚤 // 333
 對積蓄“橫軸上”創新動力的建議 // 337
 工具箱 在你的組織內部發現潛在和投入承諾 // 340
 工具箱 在組織外部尋找先導和原型項目試點、市場和相關性 // 343
 製定更綜閤的策略 // 345
 |第23 章| 願景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願景能做什麼 // 348
 零似乎是閤適的數字 // 348
 肩負使命的企業 // 351
 小行動幫助大係統 // 353
 依靠共同目標網絡發展業務 // 354
 你今天使用願景的情況如何? // 356
 新觀念,舊源頭 // 357
 |第24 章| 為瞭未來,重新設計 // 359
 自上而下開始 // 362
 不知道怎麼做?沒關係! // 363
 催化劑的作用 // 364
 為自由而設計的結構 // 364
 工具箱 建立平衡的願景組閤 // 368
 第七部分 未來
 |第25 章| 公司的未來 // 374
 必要的革命:學習與可持續創新
 |第26 章| 企業多樣性的未來 // 382
 |第27 章| 領導力的未來 // 391
 |第28 章| 我們未來的關係 // 401
 |第29 章| 我們的未來 // 406
 附 錄 // 411
 注 釋 // 417
 "
 
 
"彼得?聖吉(Peter M.Seng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國際學習型組織學會(SoL)索奧中國的創始人。被《商業周刊》評為十大有影響力的管理學人物,被稱為“學習型組織之父”。                       [美]布萊恩?史密斯(Bryan Smith)
 紐約大學可持續企業學院導師,Broad Reach創新公司總裁。《變革之舞》《第五項修煉?實踐篇》的閤著者。
 [美]妮娜?剋魯基維特茨(Nina Kruschwitz)
 《第五項修煉?實踐篇》的項目經理,SoL主辦的Reflections雜誌主編。
 [美]喬?勞爾(Joe Laur)
 SoL可持續發展協作組聯閤創辦人,Greenopolis.com主管網站內容的副總裁。
 [美]莎拉?施萊 (Sara Schley) 
 SoL可持續發展協作組聯閤創辦人,Harold Grinspoon基金會顧問。
"
 
 
"《第五項修煉》引發瞭一場世界範圍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管理浪潮。
 管理學專傢、企業傢、媒體人、終身學習倡導者力薦:
流行的管理體係很摧殘人,教育界、工商界和政府機構的管理層的任務,應該是使係統優化……彼得?聖吉的著作《第五項修煉》是幫助開始這項工作的好書,他讓我學到瞭許多東西。
 ——愛德華?戴明 (Edwards Deming)博士 質量管理運動的先驅
在諸多閱讀過的管理學書籍中,我對彼得?聖吉提齣的“學習型組織”情有獨鍾。的學習型組織並非一勞永逸,而是永遠在路上。
 ——宋誌平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隻有先“係統思考”,像坐“直升機”那樣,飛到更高的層麵去看整體、看全局、看未來,纔能建立共同的願景,提升組織協同,更好地激發人纔的潛能和團隊的,打造學習型組織。20多年過去瞭,《第五項修煉》係列對當下企業如何麵對不確定的時代,如何獲取可持續能力,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重溫經典,相信讀者會有新的啓發、新的收獲。
        —— 李惠森  李錦記健康産品集團主席兼“無形”官、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思利及人的力量》《自動波領導模式》《“爽工程”:共創更快樂的世界》作者
彼得·聖吉提齣的係統思考模式旨在為人類打開一個新局麵,活齣生命的意義。學習型組織的很多觀點對於我們如何能夠迴到整體、迴到根本、迴到真心有很大的啓發。希望這本書能夠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所幫助。
                           ——秦朔  媒體人、暢銷書作傢
企業傢應該如何學習並打造學習型組織?當代傑齣的管理大師之一彼得?聖吉正好解決瞭這個難題:""從長遠來看,你的組織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就是具有比對手更好更快的學習能力。”如果你和你的組織想保持競爭優勢,這本書不可不讀!
 ??        ——鄭毓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營創學院院長
麵對當下時代的變革和轉型,想要建立個人和組織不斷適應變化的能力,彼得?聖吉提齣的係統思考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學習型組織的微妙之處:個人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新方法,由此認清我們的行動如何導緻瞭所麵對的問題。這個時代需要第五項修煉,我們也一直在努力建設、推廣學習型組織,不斷發現自己如何創造現實,以及自己如何改變現實。
 ——雷文濤 有書創始人
培養人的認知習慣是需要時間的,但如果知道一些訓練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加速提升認知能力,《第五項修煉》係列便為我們提供瞭方法和工具。
 ——成甲 《好好學習》作者、“”APP說書人、北京京都風景旅遊規劃設計院常務副院長
《第五項修煉》被譽為是21世紀的管理聖經,它的成功和之處不僅在於理論,而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和對實踐的指導。它可以幫助個人和企業提高自我認知能力、提升係統思考、掌握未來的能力。
  ——總裁讀書會
 "
 
 
" 2017年第五項修煉係列中文版序
自《第五項修煉》中文版齣版至今10 年間,中國內部發生瞭很大變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亦然。中國不再以追趕西方作為驅動力——在許多方麵,中國已經與西方國傢並駕齊驅瞭。盡管中國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社會,但目前已有約4 億人屬於“中産”,物質生活水平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提升,這在人類曆史上未有。
 不過,中國的崛起也帶來瞭自身文化的睏惑。擁有如此深厚、綿長,曆經5000 多年文化滋養的國傢為數甚少。然而,消費主義的理念已經逐步影響瞭這個社會。鑒於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中國迅速發展,設想再經過一兩代人,中國的傳統文化或將僅僅是一個局限於書籍、電視劇等大眾媒體的浪漫主題。這很像當今的美國人還可以觀看一些有關“老西部”的電影,但他們自己心裏清楚,那已經是一個永遠逝去的時代。
 此類文化動蕩也可以生成新的機緣。以“中國文化是這個世界上至高無上的文化,並將永遠如此”這種簡單假設為基礎的文化自滿言論已經日漸失去影響,取而代之的是超越迷信,超越過去由殖民占領和後來的消費主義塑造而成的種種扭麯觀念,進而更深入、真誠地關注中國文化的種種根本。
 我自己對於這種覺醒有切身體會。我有幸成為南懷瑾大師的學生長達十年,近年來,我遇到的許多中國人希望探討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與學習型組織的關係。盡管《第五項修煉》係列和相關書籍顯然在西方有其曆史成因,但令我感到驚奇的是,這些書籍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已經成為某種門徑,開啓瞭他們對於管理和領導力的人本認知,開啓瞭他們對於不同組織針對培育超越效率和利潤的福祉做齣承諾時,存在何種可能的人本認知。
 隨著中國以主導者的身份逐步登上全球舞颱,對於中國文化自身的認知進行這樣的探尋尤為重要。中國如何以一個政治主導者的角色呈現自己呢?所有現代工業國傢的種種政策都存在同樣的局限:以犧牲社會與文化方麵的各種進步為代價,執迷於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沉迷於那些在政治上將我們相互隔離的“民族—國傢”的人為邊界——即便對那些與我們分享共同利益的人們來說也是如此。
 多年來,中國一直在采取行動,加速能源結構調整,盡管外界對此幾乎一無所知。自2009 年啓動的曆史性碳減排承諾起,中國就已將自身投入到一條轉型的道路:終止並逆轉溫室氣體排放的災難性增長。不過,這些承諾之前在西方幾乎無人知曉。我對此有所瞭解,是因為在我做過的一些公開演講中,我會就此嚮那些在這個領域中博學多聞的聽眾們提問,但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在2009 年已經做齣的這些承諾。
 隨著曆史性的《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於2015 年在巴黎簽訂,情況開始變化瞭。此時,那些與聯閤國這項議程有密切關係的人們意識到,地緣政治之風已經變換瞭方嚮。 他們認識到,無論其他國傢做瞭什麼,如果不是中國已經做齣瞭承諾並持續前行,巴黎協定的簽訂根本不會發生。實際上,當時多數在巴黎參會的人都認為,奧巴馬總統做齣的承諾不大可能獲得國會批準,而特朗普總統在2017 年便戲劇性地宣布退齣這項協定。雖然還遠不夠理想,但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傢做齣的變革承諾對於許多國傢來說就是足夠的保證:我們在減緩並逐漸逆轉全球氣候方麵正在進入一個全球閤作的新時代。
 圍繞氣候變化的全球領導力量轉變既具象徵意義,又有實際影響。實際上,各個國傢都被要求優先考慮長期的未來,而非各種短期的經濟措施,各個國傢也被要求以評價經濟健康同等重要的程度來評價自然環境的健康,同時要認識到這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它們還被要求以全球社群的形態閤作努力,因為任何單一國傢的行動——包括中國的行動在內,都是遠遠不夠的。它們被要求真誠地對待科學,即便這樣做會挑戰以往那些被奉為神聖的、“一切照常”的信念,比如,隻關注GDP增長,而忽視社會和環境健康的指標。
 這些都是領導力文化的改變,並非僅是其策略或手段的改變。而且我相信,恰恰就是在這個領域,而非其他領域,中國的覺醒可以産生更大的影響。幾百年來,西方模式奉行的道德與倫理的理想,與“一切照常”的實際做法近乎背道而馳。然而,我相信,中國傳統智慧的覺醒與對一種新型全球領導力的需求相結閤,可以創造齣一種新的良性循環。
 南懷瑾大師過去幾十年的努力,著重於幫助中國人領悟儒學傳統的精神基礎,以及如何將其與其他學問融會貫通。他以為,在過去500年裏,這種領悟大都遺失瞭,但在今天卻迫切需要。比如,他在《原本大學微言》中的詮釋中指齣,《大學》是一部以“領導力形成發展的七證反思空間”(知、止、靜、定、安、慮、得)為根基的領導力培育手冊。領導力並非來自企圖心或是源自地位的威權,而是來自於一個人一生專注培育自己的深入傾聽能力:既傾聽當下,又傾聽若隱若現的未來,以及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無論是財富、權力,還是奉承等自我關注或他人的不良影響中釋放齣來。領導人需要培育孟子所說的“不動心”,繼而形成明晰的願景。他們要有誠信,纔能因此而建構服務於更為遠大目標的真誠協作。他們要成為羅伯特?格林裏夫所說的“僕人領導”,為一個更大的整體的福祉服務。超越“一切如常”的領導力需要智慧,並非隻需要情感。我相信,
 如前述例子所示,我們所需要的智慧須來自於重振全球各地的智慧傳統,來自於展示這些智慧與我們今天所處睏局的相關和相適。雖然這一行動超齣瞭中國自身的範圍,但如果不是中國帶動這個進程,我看不齣誰還會有這個力量。
 南懷瑾大師在他生前的一批著述中指齣,自黃帝起,教化——教以成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根基。能夠在今天全球化商業中競爭並成長的企業,要擁抱一種對於學習的真實承諾——通過培育人去培育一傢企業。工作場所的人本價值觀不應隻是口號,還須植根於培育個人、培育包容性團隊文化的不息進程之中。相比之下,基於傢長控製的碎片式工作文化的衰敗,在政府和社會領域及商業中比比皆是,因為這些組織沒有能力持續學習,沒有能力適應今天變幻無常的世界。組織中各個層級對於學習的這種次、全身心的承諾,一直以來就是各種學習型組織的標誌特徵,恰如持續評估我們共同為更大整體做齣貢獻的狀態是係統思考的核心。
 因此,在中國這個轉摺的時刻,《第五項修煉》係列再版,我希望通過汲取往昔的智慧,為應對今天種種罕見難題盡微薄之力。張載(1020—1077)在經典著作《西銘》中的文字就描述瞭一個全球領導力世界:“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彼得?聖吉
 2017 年7 月28 日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力量感,特彆是“必要的革命”這幾個字,讓我瞬間就聯想到瞭很多社會和企業轉型升級的案例。拿到書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它似乎在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模式,那種“不破不立”的勇氣似乎是這本書的核心精神。在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特彆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深層學習的理念,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而“可持續創新”更是當前我們麵臨的重大課題。這本書的標題組閤,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理論的書,更像是一本指引我們如何在這股浪潮中找到方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概念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和企業的進步。彼得·聖吉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他的著作往往能給人帶來啓發性的思考。這本書的齣版,我相信能夠為那些正在尋求變革、渴望突破的讀者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和實踐啓示,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這些宏大的概念落地,給齣具體的解決方案和思考框架的。
評分最近一直在關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發展,看到這本書的標題中有“深層學習”,而且與“可持續創新”並列,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在我看來,深層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它背後蘊含著一種新的認知方式,一種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提煉齣規律和洞察的能力。而“可持續創新”則是我們這個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創新往往是以犧牲環境或社會公平為代價的,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那麼,這本書是如何將這兩者巧妙地結閤起來的呢?我很好奇彼得·聖吉會如何運用他一貫的係統思考和對組織學習的深刻理解,來闡述深層學習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更具前瞻性、更負責任的創新。是不是意味著,通過深層學習,我們可以更精準地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規避潛在的風險,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推動真正能夠造福社會和子孫後代的創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深層學習在推動可持續創新方麵的實際應用,而不是停留在純粹的理論層麵。
評分拿到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名字中蘊含的“革命”二字,這似乎預示著一場關於認知和行動的深刻變革。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常常感到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而“深層學習與可持續創新”這樣的主題,則像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去思考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條更具智慧和長遠眼光的道路。我一直對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係列非常推崇,它所倡導的係統思考、自我超越等理念,在實踐中也證明瞭其強大的生命力。這次的“必要的革命”,我理解為是在原有理論基礎上的深化和拓展,尤其是在結閤瞭“深層學習”和“可持續創新”這兩個前沿概念之後。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深層學習”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打破思維的局限,更深入地理解復雜係統,從而孕育齣真正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的創新模式?這不僅僅是對技術的探討,更是對我們認知方式和組織能力的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關於如何應對時代挑戰、實現有意義變革的深刻洞見,幫助我們構建更加 resilient 和 forward-looking 的未來。
評分我總是被那些能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所吸引,而《必要的革命》這個副標題,以及“深層學習與可持續創新”這樣的主題,無疑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海量的信息淹沒,真正能夠穿透錶象、觸及本質的洞見變得尤為珍貴。彼得·聖吉作為組織學習領域的權威,他的理論體係一直以來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我想一定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瞭在當前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們究竟需要進行怎樣的“革命”,纔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的創新。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各種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睏境,以及那些在變革中涅槃重生的案例。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幫助我們理解並應對這些復雜性?它是否能夠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更有效的學習,從而驅動更具前瞻性的創新?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解析“深層學習”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與“可持續性”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不僅僅關乎經濟效益,更關乎社會責任和長遠發展。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事物本質、引發深刻反思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包郵 第五項修煉3 必要的革命》這個書名,尤其是“必要的革命”這四個字,讓我感覺一股強大的力量撲麵而來。我理解的“革命”不一定是顛覆性的破壞,而更可能是一種深刻的、不可避免的轉型升級,是應對當前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結閤“深層學習與可持續創新”這樣的副標題,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通過更深層次的學習和認知,來驅動那些能夠帶來長遠效益、並且符閤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創新。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很多企業和個人都麵臨著如何突破瓶頸、實現新的增長的問題,而“可持續”這個概念,也越來越被強調。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平衡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贏”?彼得·聖吉的名字本身就帶有瞭一種權威和深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他過往的作品一樣,帶來啓發性的思考,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原因,並找到麵嚮未來的行動路徑。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