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萬韆的化學實驗-一做到底-讓孩子癡迷的科學

變化萬韆的化學實驗-一做到底-讓孩子癡迷的科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廖伯琴 著
圖書標籤:
  • 化學實驗
  • 科學實驗
  • 兒童科學
  • STEM教育
  • 動手能力
  • 科學啓濛
  • 趣味科學
  • 親子互動
  • 實驗教程
  • 青少年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西單圖書大廈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
ISBN:9787122281854
商品編碼:29377034427
齣版時間:2018-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變化萬韆的化學實驗-一做到底-讓孩子癡迷的科學實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8-06-01
作者:廖伯琴 譯者: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 頁數: 印次: 1
ISBN號:9787122281852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編輯推薦

你能生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嗎? 食物都是酸性的嗎? 水中的神奇錶演——點水成冰...... 《精彩紛呈的物理實驗》依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內容涉及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實驗易做、安全、聯係實際,讓孩子在邊玩邊學,在快樂中體會科學! 20餘個操作簡單、安全、有趣的物理迷你實驗,邊學邊玩,感受科學的快樂!

內容提要

本書以九年製《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初中教材指定的相關實驗為依據,以“做中學”的方式展示瞭學生必做實驗和各類生動有趣的迷你小實驗,期望以此培養學生做實驗的興趣,享受做實驗的快樂。本書實驗操作簡單、易行、安全。這些具有參與性、閤作性的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等,適閤小學高年級、初中學生及教師參考。

作者簡介

廖伯琴,西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博導,重慶市重點文科基地西南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西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物理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物理學會大學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基礎教育領域核心刊物《物理教學探討》主編,“國傢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研製”課題組負責人,主持研製瞭我國《全日製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主編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新課標教材。

目錄

**章無處不在的化學物質 1 空氣中的氧氣 2 神秘的魔術師——“特製”紅磚 6 你能生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嗎? 10 看不見的滅火能手——CO2! 13 終於找到你! 17 水中的神奇錶演——點水成冰 21 看,樹上的藍色冰果! 25 神奇的魔法光束 29 第二章百變金屬 33 鐵釘也能返老還童! 34 神奇的水果電池 38 煉丹師來瞭!——木炭還原氧化銅 42 我可以讓鐵從鐵銹中重新跑齣來! 47 金屬也是可以燃燒的! 50 第三章五彩繽紛的化學變化 53 金屬在一些液體中會變! 54 植物花朵汁液的顔色是怎麼變化的! 57 怎麼,它們會隱身嗎? 65 第四章科學探究——快來體驗化學的奧秘! 69 火真的能讓銅變重嗎? 70 精鹽是這樣加工的! 73 美味的鹹鴨蛋是怎樣製成的? 76 醫用消毒劑到哪裏去瞭? 79 食物都是酸性的嗎? 82 你知道它們為什麼會燒起來嗎? 86 看我72變! 89 參考文獻 94


打開科學之門:一場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奇妙之旅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孩子們在繽紛的知識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尤其是在探求科學奧秘的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內在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我們許多傢長和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的問題。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兒童讀物,有的填鴨式灌輸知識,有的浮光掠影,難以深入。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則緻力於為孩子們提供一種全新、沉浸式的科學體驗,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真正“玩”轉科學,在快樂中收獲成長。 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更不是一本枯燥的實驗手冊。它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旨在點燃孩子科學興趣的“探險”。我們相信,科學並不遙遠,也不復雜,它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孩子們用好奇的眼睛去發現,用靈巧的雙手去驗證,用聰明的腦袋去理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實踐齣真知”,我們摒棄瞭純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瞭如何通過一個個簡單易行、趣味盎然的實驗,帶領孩子深入瞭解科學的原理。 不僅僅是實驗,更是探究的旅程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將每一個實驗都設計成瞭一個完整的“探究旅程”。每一個實驗都不僅僅是展示一個現象,而是引導孩子提齣問題,大膽猜測,動手操作,觀察記錄,最後進行分析和總結。這個過程,正是科學傢們探索未知世界的縮影。 例如,當孩子們好奇為什麼肥皂水可以吹齣五彩斑斕的泡泡時,書中不會直接給齣“錶麵張力”的定義。而是會引導孩子: 提齣問題: 為什麼水不容易吹成泡泡,而加瞭肥皂的水卻可以?泡泡是什麼做的? 大膽猜測: 可能是肥皂讓水變得不一樣瞭?可能是泡泡裏麵有空氣? 動手操作: 準備清水,嘗試吹泡泡;準備肥皂水,嘗試吹泡泡,比較它們的區彆。觀察泡泡的形狀,它們能飄多高,能持續多久? 觀察記錄: 孩子可以用畫筆記錄下不同水質下吹齣的泡泡的形狀和大小,記錄下它們飛舞的狀態。 分析總結: 在老師或傢長的引導下,孩子們會逐漸發現,肥皂改變瞭水的性質,讓水膜變得更穩定,纔能形成持久的泡泡。這裏,我們便巧妙地將“錶麵張力”這一概念,通過孩子的親身體驗,轉化為生動的認知。 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能夠極大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探索的“小科學傢”。 從生活齣發,發現科學的魔力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亮點在於,所有實驗都取材於日常生活,材料唾手可得,安全又環保。我們相信,最生動的科學課堂,就在孩子們的身邊。 廚房裏的化學: 孩子們會發現,原來廚房不僅僅是烹飪美食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化學反應的實驗室。例如,為什麼檸檬汁可以讓香蕉變黃?為什麼小蘇打和醋混閤會産生大量的氣體?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通過簡單的實驗,都能得到有趣的解答。孩子們將學會觀察食物的變化,理解其中的化學原理,甚至對健康飲食産生更深的認識。 客廳裏的物理: 氣球能飛起來是因為什麼?磁鐵為什麼會互相吸引或排斥?簡單的玩具,也能成為孩子們探索物理世界的窗口。本書將引導孩子們通過觀察和實驗,理解浮力、重力、磁力等基本物理概念,為他們未來學習更復雜的物理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花園裏的生物: 植物是如何生長的?為什麼有的植物需要陽光,有的不需要?孩子們可以通過種植種子,觀察發芽、生長過程,瞭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學習光閤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生物學概念。 通過將科學實驗與日常生活緊密結閤,孩子們不再覺得科學是抽象的、遙不可及的,而是真實存在於他們周圍,充滿魔力的。他們會開始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提齣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讓孩子“玩”齣智慧,在樂趣中成長 我們深知,對於孩子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書在設計每一個實驗時,都力求將“趣味性”放在首位。 多樣的實驗形式: 實驗內容豐富多樣,涵蓋瞭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領域,力求滿足不同孩子的興趣點。從色彩斑斕的化學反應,到神奇的物理現象,再到生動的生物觀察,總有一款實驗能讓孩子“一見傾心”。 引人入勝的講解: 實驗的講解並非枯燥的文字說明,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趣味盎然的故事,以及精心繪製的插圖,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實驗原理。例如,在講解“密度”時,可能會用“為什麼有的東西會浮,有的東西會沉”的故事來引入。 強調互動與閤作: 許多實驗都鼓勵孩子們與傢人朋友一起動手,共同完成。在閤作中,孩子們學會瞭分享,學會瞭交流,學會瞭團隊協作,這些寶貴的品質,將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悄然養成。 鼓勵“犯錯”與“重來”: 科學探索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失敗是成功之母。本書鼓勵孩子們大膽嘗試,即使實驗不成功,也能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我們會引導孩子們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們再次嘗試,培養他們麵對睏難的勇氣和韌性。 本書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掌握幾個科學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愛”,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實驗中,體驗到探索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當孩子們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而歡呼雀躍時,當他們因為一個巧妙的發現而眼睛發光時,我們知道,科學的種子已經在他們心中悄然播下。 不止於書本,更是一份對未來的投資 我們堅信,通過本書提供的科學探索體驗,孩子們將獲得遠超書本知識的寶貴財富。 增強動手能力: 親自動手操作,能夠極大地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精細動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邏輯思維: 在實驗過程中,孩子們需要觀察、分析、推理,從而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激發創造力: 當孩子們對現有實驗有瞭深入理解後,他們會開始嘗試進行變異實驗,甚至創造齣屬於自己的新實驗,這極大地激發瞭他們的創造力。 提升學習興趣: 通過親身體驗的樂趣,孩子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會被點燃,這種興趣會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樹立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的核心在於求真務實、勇於質疑、樂於探索。本書將通過實踐,潛移默化地將這種精神根植於孩子的心中。 本書的編寫團隊匯聚瞭多位資深的兒童教育專傢和科學教育工作者,他們深入研究兒童的學習規律,結閤最新的科學教育理念,精心設計瞭每一個實驗和講解內容。我們力求讓這本書成為孩子們科學啓濛道路上最忠實的夥伴,最得力的助手。 現在,請允許我們邀請您和您的孩子,一起踏上這場令人興奮的科學探索之旅。讓我們用好奇心點亮智慧的火花,用實踐的雙手創造科學的奇跡。這本書,將是打開孩子科學世界大門的金鑰匙,讓科學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理論,而是充滿驚喜、樂趣和無限可能的奇妙冒險!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給傢裏孩子買這本書,主要是想讓他多接觸一些課外知識,培養他對科學的興趣。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很吸引我,雖然我不是化學專業的,但翻閱一下目錄和一些樣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實驗選擇上的用心。它不像是那種隻介紹理論的書,而是以實踐為主,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希望我的孩子能通過親手操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書裏那些看起來既安全又神奇的實驗,比如製造“彩虹密度計”或者“火山爆發”,都充滿瞭視覺衝擊力,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我注意到書中對實驗的講解非常細緻,從所需的材料,到每一步的操作,再到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都解釋得非常清晰,即使是傢長不懂化學,也能跟著書指導孩子一起完成。這種“親子科學時光”的設定,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孩子的學習工具,也是連接親子關係的好媒介。我期待我的孩子能在這本書的引導下,愛上化學,愛上科學,愛上探索未知的世界。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接地氣”。我曾經也讀過一些科學類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或者實驗步驟過於復雜,根本不適閤在傢庭環境中進行。而《變化萬韆的化學實驗》這個書名,就已經傳遞齣一種“實用”和“易得”的信號。我尤其喜歡“讓孩子癡迷”這個關鍵詞,這說明作者很瞭解孩子們的興趣點,並且能夠用他們能夠理解和喜歡的方式來呈現科學。我特彆期待書中是否有關於“自製顔料”或者“神奇的液體”之類的實驗,因為這些往往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且能夠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書中的“一做到底”也讓我覺得很靠譜,不像有些書隻是蜻蜓點水,這本書應該能讓孩子真正體驗到實驗的全過程,從準備到觀察,再到總結,這種完整的體驗對於學習來說至關重要。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的孩子能真正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不再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和驚喜的旅程。

評分

這本書無疑是一股清流,它沒有用那些華而不實的辭藻來包裝科學,而是直指核心——“實驗”。我一直堅信,學習任何知識,尤其是在科學領域,動手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這本書的書名《變化萬韆的化學實驗-一做到底-讓孩子癡迷的科學》,就充分體現瞭作者的這份初心。我非常欣賞“一做到底”的理念,這暗示著書中每一個實驗都會被深入地剖析,從現象到本質,讓讀者真正理解“為什麼會這樣”。我猜測,書中可能包含瞭許多利用身邊常見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實驗,這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也避免瞭因為器材問題而帶來的挫敗感。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癡迷”這一點,說明這本書充滿瞭趣味性,它能夠抓住孩子的心,讓他們在玩樂中主動去探索,去思考。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那些能夠讓孩子驚嘆不已,從而愛上化學的奇妙時刻。這本書,我相信能夠成為孩子科學啓濛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

評分

這本書實在是太棒瞭!作為一個對科學,特彆是化學一直保持好奇心,但又因為某些原因(可能是童年陰影,也可能是覺得太抽象)一直沒能真正深入的孩子,拿到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它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活力和趣味性,色彩鮮艷,圖片也很吸引人,一看就覺得裏麵藏著很多好玩的東西。我最喜歡的是它沒有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實驗,把化學的原理講得明明白白。就好像書名裏說的,“一做到底”,它不是那種隻看不練的書,而是鼓勵你動手去嘗試,去觀察,去發現。我特彆期待書中那些關於“變色反應”或者“奇妙結晶”的部分,因為我總覺得化學反應就像是魔法一樣,能把普通的物質變成令人驚嘆的樣子。這本書給瞭我信心,讓我覺得即使是復雜的化學概念,也可以通過簡單易懂的實驗來理解,並且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樂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人樂在其中,難以自拔。

評分

作為一個對科學一直抱有濃厚興趣,但又對化學領域感到一絲畏懼的成年讀者,這本書的書名《變化萬韆的化學實驗-一做到底-讓孩子癡迷的科學》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化學這個學科充滿瞭神秘感,那些抽象的分子式和復雜的反應過程,似乎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但是,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化學世界的大門。它承諾“一做到底”,這意味著書中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無數個充滿趣味和挑戰的實踐。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那些看似復雜的化學現象,通過簡單的實驗變得生動易懂的。我猜想,書中可能包含瞭許多在傢就能輕易操作的實驗,不需要昂貴的器材,也不需要專業的知識背景,隻需要一顆好奇的心和一點點耐心。我期待能從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讓我瞬間理解某個化學原理的“ Eureka!”時刻,並且希望這本書能夠在我心中播下一顆對化學的種子,讓我從此不再畏懼,而是充滿探索的欲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