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万千的化学实验-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

变化万千的化学实验-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伯琴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实验
  • 科学实验
  • 儿童科学
  • STEM教育
  • 动手能力
  • 科学启蒙
  • 趣味科学
  • 亲子互动
  • 实验教程
  • 青少年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西单图书大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281854
商品编码:29377034427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变化万千的化学实验-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实验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作者:廖伯琴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3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12228185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你能生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吗? 食物都是酸性的吗? 水中的神奇表演——点水成冰...... 《精彩纷呈的物理实验》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内容涉及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实验易做、安全、联系实际,让孩子在边玩边学,在快乐中体会科学! 20余个操作简单、安全、有趣的物理迷你实验,边学边玩,感受科学的快乐!

内容提要

本书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初中教材指定的相关实验为依据,以“做中学”的方式展示了学生必做实验和各类生动有趣的迷你小实验,期望以此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享受做实验的快乐。本书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安全。这些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等,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及教师参考。

作者简介

廖伯琴,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博导,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物理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物理学会大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核心刊物《物理教学探讨》主编,“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负责人,主持研制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主编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

目录

**章无处不在的化学物质 1 空气中的氧气 2 神秘的魔术师——“特制”红砖 6 你能生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吗? 10 看不见的灭火能手——CO2! 13 终于找到你! 17 水中的神奇表演——点水成冰 21 看,树上的蓝色冰果! 25 神奇的魔法光束 29 第二章百变金属 33 铁钉也能返老还童! 34 神奇的水果电池 38 炼丹师来了!——木炭还原氧化铜 42 我可以让铁从铁锈中重新跑出来! 47 金属也是可以燃烧的! 50 第三章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 53 金属在一些液体中会变! 54 植物花朵汁液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57 怎么,它们会隐身吗? 65 第四章科学探究——快来体验化学的奥秘! 69 火真的能让铜变重吗? 70 精盐是这样加工的! 73 美味的咸鸭蛋是怎样制成的? 76 医用消毒剂到哪里去了? 79 食物都是酸性的吗? 82 你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烧起来吗? 86 看我72变! 89 参考文献 94


打开科学之门:一场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奇妙之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们在缤纷的知识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尤其是在探求科学奥秘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我们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儿童读物,有的填鸭式灌输知识,有的浮光掠影,难以深入。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则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种全新、沉浸式的科学体验,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真正“玩”转科学,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更不是一本枯燥的实验手册。它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旨在点燃孩子科学兴趣的“探险”。我们相信,科学并不遥远,也不复杂,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睛去发现,用灵巧的双手去验证,用聪明的脑袋去理解。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实践出真知”,我们摒弃了纯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一个个简单易行、趣味盎然的实验,带领孩子深入了解科学的原理。 不仅仅是实验,更是探究的旅程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将每一个实验都设计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旅程”。每一个实验都不仅仅是展示一个现象,而是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个过程,正是科学家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缩影。 例如,当孩子们好奇为什么肥皂水可以吹出五彩斑斓的泡泡时,书中不会直接给出“表面张力”的定义。而是会引导孩子: 提出问题: 为什么水不容易吹成泡泡,而加了肥皂的水却可以?泡泡是什么做的? 大胆猜测: 可能是肥皂让水变得不一样了?可能是泡泡里面有空气? 动手操作: 准备清水,尝试吹泡泡;准备肥皂水,尝试吹泡泡,比较它们的区别。观察泡泡的形状,它们能飘多高,能持续多久? 观察记录: 孩子可以用画笔记录下不同水质下吹出的泡泡的形状和大小,记录下它们飞舞的状态。 分析总结: 在老师或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会逐渐发现,肥皂改变了水的性质,让水膜变得更稳定,才能形成持久的泡泡。这里,我们便巧妙地将“表面张力”这一概念,通过孩子的亲身体验,转化为生动的认知。 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够极大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的“小科学家”。 从生活出发,发现科学的魔力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亮点在于,所有实验都取材于日常生活,材料唾手可得,安全又环保。我们相信,最生动的科学课堂,就在孩子们的身边。 厨房里的化学: 孩子们会发现,原来厨房不仅仅是烹饪美食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化学反应的实验室。例如,为什么柠檬汁可以让香蕉变黄?为什么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都能得到有趣的解答。孩子们将学会观察食物的变化,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甚至对健康饮食产生更深的认识。 客厅里的物理: 气球能飞起来是因为什么?磁铁为什么会互相吸引或排斥?简单的玩具,也能成为孩子们探索物理世界的窗口。本书将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浮力、重力、磁力等基本物理概念,为他们未来学习更复杂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花园里的生物: 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为什么有的植物需要阳光,有的不需要?孩子们可以通过种植种子,观察发芽、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生物学概念。 通过将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孩子们不再觉得科学是抽象的、遥不可及的,而是真实存在于他们周围,充满魔力的。他们会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让孩子“玩”出智慧,在乐趣中成长 我们深知,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书在设计每一个实验时,都力求将“趣味性”放在首位。 多样的实验形式: 实验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力求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点。从色彩斑斓的化学反应,到神奇的物理现象,再到生动的生物观察,总有一款实验能让孩子“一见倾心”。 引人入胜的讲解: 实验的讲解并非枯燥的文字说明,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趣味盎然的故事,以及精心绘制的插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实验原理。例如,在讲解“密度”时,可能会用“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浮,有的东西会沉”的故事来引入。 强调互动与合作: 许多实验都鼓励孩子们与家人朋友一起动手,共同完成。在合作中,孩子们学会了分享,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团队协作,这些宝贵的品质,将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悄然养成。 鼓励“犯错”与“重来”: 科学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失败是成功之母。本书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即使实验不成功,也能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我们会引导孩子们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再次尝试,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韧性。 本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几个科学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孩子们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而欢呼雀跃时,当他们因为一个巧妙的发现而眼睛发光时,我们知道,科学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 不止于书本,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投资 我们坚信,通过本书提供的科学探索体验,孩子们将获得远超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 增强动手能力: 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观察、分析、推理,从而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激发创造力: 当孩子们对现有实验有了深入理解后,他们会开始尝试进行变异实验,甚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实验,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亲身体验的乐趣,孩子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会被点燃,这种兴趣会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求真务实、勇于质疑、乐于探索。本书将通过实践,潜移默化地将这种精神根植于孩子的心中。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多位资深的儿童教育专家和科学教育工作者,他们深入研究儿童的学习规律,结合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精心设计了每一个实验和讲解内容。我们力求让这本书成为孩子们科学启蒙道路上最忠实的伙伴,最得力的助手。 现在,请允许我们邀请您和您的孩子,一起踏上这场令人兴奋的科学探索之旅。让我们用好奇心点亮智慧的火花,用实践的双手创造科学的奇迹。这本书,将是打开孩子科学世界大门的金钥匙,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充满惊喜、乐趣和无限可能的奇妙冒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科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对化学领域感到一丝畏惧的成年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变化万千的化学实验-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化学这个学科充满了神秘感,那些抽象的分子式和复杂的反应过程,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是,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化学世界的大门。它承诺“一做到底”,这意味着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无数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实践。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化学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变得生动易懂的。我猜想,书中可能包含了许多在家就能轻易操作的实验,不需要昂贵的器材,也不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只需要一颗好奇的心和一点点耐心。我期待能从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让我瞬间理解某个化学原理的“ Eureka!”时刻,并且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心中播下一颗对化学的种子,让我从此不再畏惧,而是充满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接地气”。我曾经也读过一些科学类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实验步骤过于复杂,根本不适合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而《变化万千的化学实验》这个书名,就已经传递出一种“实用”和“易得”的信号。我尤其喜欢“让孩子痴迷”这个关键词,这说明作者很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并且能够用他们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方式来呈现科学。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有关于“自制颜料”或者“神奇的液体”之类的实验,因为这些往往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书中的“一做到底”也让我觉得很靠谱,不像有些书只是蜻蜓点水,这本书应该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实验的全过程,从准备到观察,再到总结,这种完整的体验对于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的孩子能真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没有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来包装科学,而是直指核心——“实验”。我一直坚信,学习任何知识,尤其是在科学领域,动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这本书的书名《变化万千的化学实验-一做到底-让孩子痴迷的科学》,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这份初心。我非常欣赏“一做到底”的理念,这暗示着书中每一个实验都会被深入地剖析,从现象到本质,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测,书中可能包含了许多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实验,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也避免了因为器材问题而带来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痴迷”这一点,说明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性,它能够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在玩乐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那些能够让孩子惊叹不已,从而爱上化学的奇妙时刻。这本书,我相信能够成为孩子科学启蒙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作为一个对科学,特别是化学一直保持好奇心,但又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童年阴影,也可能是觉得太抽象)一直没能真正深入的孩子,拿到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性,色彩鲜艳,图片也很吸引人,一看就觉得里面藏着很多好玩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是它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实验,把化学的原理讲得明明白白。就好像书名里说的,“一做到底”,它不是那种只看不练的书,而是鼓励你动手去尝试,去观察,去发现。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关于“变色反应”或者“奇妙结晶”的部分,因为我总觉得化学反应就像是魔法一样,能把普通的物质变成令人惊叹的样子。这本书给了我信心,让我觉得即使是复杂的化学概念,也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来理解,并且能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人乐在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

我给家里孩子买这本书,主要是想让他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吸引我,虽然我不是化学专业的,但翻阅一下目录和一些样张,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实验选择上的用心。它不像是那种只介绍理论的书,而是以实践为主,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我的孩子能通过亲手操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书里那些看起来既安全又神奇的实验,比如制造“彩虹密度计”或者“火山爆发”,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我注意到书中对实验的讲解非常细致,从所需的材料,到每一步的操作,再到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晰,即使是家长不懂化学,也能跟着书指导孩子一起完成。这种“亲子科学时光”的设定,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孩子的学习工具,也是连接亲子关系的好媒介。我期待我的孩子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爱上化学,爱上科学,爱上探索未知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